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笔记-总结
新闻理论新浪微博@纸媒守望者1一、新闻与宣传1.两者的定义和差别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是在追求“不断发生的事情”中对事实的叙述。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宣传行为的归宿是“传者扬其理”。在政治宣传中,观点的赞同者可能会积极地接受宣传,而观点相佐者,则会回避接受和抵制宣传。在商业宣传中,只有需要者才会响应宣传,其他人很少会主动接受宣传、喜欢宣传。从表现方式看,新闻与宣传的差别是:第一,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第二,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第三,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第四,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第五,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第六,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2.宣传的“最大-最大策略”。在你我双方的关系中,增加我的利益,同时也会增加你的利益。3.宣传伦理戈培尔发动“波兰威胁”的宣传攻势时有一句名言:“宣传只有一个目标:征服群众。所有一切为这个目标服务的手段都是好的”。4.新闻中的宣传,分析问题的参照系美国传播学者约翰·梅里尔等列举了11种常用于新闻报道的宣传技巧(Merrill,Lee&Friedlander,1990)。这些宣传技巧的使用便形成了语义噪音,给受众带来了信息解码的困难。它们是:(1)用单向和静态的方式表现人物和事件,使受众形成定向思维(creationofstereotypes);(2)把观点包装成事实(presentationofopinionasfact);(3)有选择地使用引语,通过表面客观的手段达到主观的目的(speakingthroughsources);(4)使用情感动词和副词对直接或间接引语呈现否定或肯定的态度(biasedattribution);(5)在信息方面有所选择,如记者有时使用某些事实而不用另外一些事实(informationselection);(6)不顾受众的知情权,对某个新闻事件完全不报道或漏掉新闻事件的某些事实(newsmanagement);(7)采用不同的称号(useoflabels),如,一个新闻事件中的“游击队员”(guerrillas)可能在其它地方就变成了“自由战士”(freedomfighters);(8)用笼统的词语进行概述(vagueauthority),比如使用“许多人”或“大多数人”(manypeople或mostpeople)等词语;(9)根据要塑造的形象选择性地使用不同的语言、照片或音响资料(selectivefactuality);(10)以偏概全,用个体代表整体(one-person-cross-section);(11)借口无法查对,对事实不再进行追踪(the“notavailable”ploy),这种方法经常用在报道结尾。这样,新闻报道经过层层把关人的把关,并运用了记者和编辑的宣传手段之后才得以形成的产品,读者所读到的信息已经和原始的事件有了一定的差异。5.新闻≠舆论另注意:公众舆论一词是错误用法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舆论是社会中自然产生的、自在的意见形态。新闻理论新浪微博@纸媒守望者2在一定的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它开始对全局产生影响;持某种意见的人数接近总数的三分之二时,这种舆论可以影响全局。(黄金分割比例0.618及对应的0.382)有些新闻可能反映了舆论,但是多数新闻因为报道的是具体的、无关大局的事实,谈不上反映舆论。传媒是新闻的载体,传媒是否代表了舆论,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传媒通常被说成是“舆论界”,因而造成“新闻=舆论”的误解。新闻与舆论有关,但并不等同。二、新闻价值1.新闻价值定义价值是一种效用(使用价值),新闻价值对接受者来说是一种特殊的即时性信息效用。它或满足对外部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单纯的获知、兴趣、认同感需要),或帮助自己对利益相关的事情(物质利益、情感需要、安全需要等等)作出决策。对专业的新闻传播者来说,“新闻价值”是从满足接受者享用新闻信息效用的目的出发,选择事实、予以报道的职业衡量标准。2.新闻价值的诸要素这是传播者选择事实、予以报道时的若干考虑的标准。①事实发生的概率越小(包括意外、偶然、异常),便越有新闻价值。因为明显地偏离常规的事实构成了吸引人的魅力。②事实或状态的不确定性越大,减少不确定性的事实或信息便越具有新闻价值。③事实的发生与受众的利益越相关,便越具有新闻价值。特别是直接发生在身边的与利益相关的事实。④事实的影响力越大、影响面越广、越能立即产生影响力,便越具有新闻价值。⑤事实与接受者的心理距离越近(兴趣、生活地域、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和专业、经济收入、民族或种族或宗族的心理距离),便越具有新闻价值。⑥越是著名人物,其身上发生的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越是著名地点,那里发生的的事实,也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⑦含有冲突因素越大的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冲突表现为竞技、论战、商业竞争、外交斡旋、战争等。⑧越能表现人的情感的事实(悲欢离合),便越具有新闻价值。⑨具有心理替代性的故事性事实具有新闻价值。⑩事实在比较中带有的反差越大,越具有新闻价值。3.新闻价值的实现被打上多重折扣①从意识形态角度,相当多的宣传性要求压抑着传播者遵循新闻价值标准选择事实。②从市场角度,报道一个复杂的事实不如报道一个善恶分明的简单事件;与其不厌其烦地解释事实,不如报道一个轰动的案件;费劲地报道远处的一个重要事实,不如报道一件身边的花絮。有价值的新闻需要投入,大信息大投入,小信息小投入。“地震一来,就没人搭理矿难了,矿工们于是不了了之;矿难一来,就没人搭理疫苗了,孩子们于是不了了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悲剧不过就是人们解闷的新鲜谈资。”——来自网民③发生时间和传媒工作特征。事件在一天的什么时间发生、记者是否在场、值班主任个人的偏好、照片的清晰度和文字的容量、信息等级的确定、版面的位置等等,都会影响新闻价值的实现程度。三、新闻真实1.新闻真实是事实的真实(与哲学真实、文学真实性质不同),与法律真实也有所不同。新闻理论新浪微博@纸媒守望者32.新闻真实是一个过程。事实本身在发展,人们认识到什么程度,新闻才能真实到什么程度。马克思用“有机的报纸运动”概括了这种现象。具体新闻的真实,只能表现为一个认识过程。3.新闻突出的是只是事实中具有新闻价值的一面,相当程度上只是真相的一部分。传媒不是一面反映世界的镜子,按照世界本来的多样性反映社会现实,而是按照新闻价值的标准选取事实加以报道。传媒造就的“媒介世界”,它与“现实世界”并不等同。生活在信息时代的我们,很大程度上生活在“媒介世界”里。最具传播力的新闻,往往不是最复杂的新闻,而是被简化了的新闻。4.事实本身和报道事实的文化背景、现实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使得真实性难以被完全确认“多数情况下我们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置身于庞杂喧闹的外部世界,我们一眼就能认出早已为我们定义好的自己的文化,而我们也倾向于按照我们的文化所给定的、我们所熟悉的方式去理解。”(李普曼《公众舆论》67页)相当多的新闻被看不见的权力、意识形态自动地剪裁、化装,原汁原味的新闻很少。说了什么,更多地意味着不说什么。传播学中“把关人理论”,从另一种角度看,就是不说什么。列宁说:“我们需要的是完整的真实的情报,真实性不取决于情报为谁服务。”5.传媒有意无意对事实的命名、定义影响新闻的真实新闻媒介要对事件进行鉴别、给他们命名,下定义,与其他事件联系起来——例如,一些复杂的社会事件被处理简化为“行凶抢劫”、“恐怖分子袭击”、或者“虐待儿童”等。这样就给事件“贴了标签”,从而更容易进入媒介的传播活动场所。同时,也就排除了考虑这一事件以其他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中。“没见世面的乡下佬”这个标签,不可能与勤劳简朴、道德良好和各种机会不均等问题连在一起。“盲目的民工流给城市管理带来困难”很难与农民为生计奔波劳累的生存条件联系在一起。6.传媒对科学的误读由于新闻报道与科学研究工作性质的不同,以下新闻工作的特点容易造成科学新闻的失实①记者对科学事实的选择偏重于事实的轰动性和影响力,那么很可能发明一种营养液要比发现一种基本粒子更有新闻价值。②科学的结论往往是不确定的和有许多附加条件的,但是新闻则要求被报道的内容是肯定(精确)和及时的,是就是,非就非。③用叙述性和形象性为特征的新闻语言,来表达科学术语,注定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扭曲。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记者与科学家之间充分的协商,作为主动方的记者有必要形成一套报道科学新闻的程序,报道中使用的大众化概念,需要经过当事科学家的认可(尽管这种认可有时对他们来说很无奈)。有些科学问题是很难用普通的话语表达的,报道者在使用一些科普小故事时,要尽可能与当事的科学家或在行专家核实,一旦错误的故事流传,更正起来很难,多少年也纠正不过来。例如牛顿的苹果落地故事、爱因斯坦用对时间的感觉说明相对论的故事等等。科学以外的人,不自觉地用人文逻辑解释科学,这是传媒报道科学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7.记者缺乏理性造成伪科学新闻泛滥即使知识不多,记者对一些问题也应该有常人的判断。可是,一旦发现奇特的关于科学的新闻源,我们的不少记者头脑发昏到丧失了常人的理性。近些年来,我们的传媒炒作了很多伪科学新闻,从新闻理论新浪微博@纸媒守望者4较早的耳朵认字、特异功能,到永动机、水变油、邱氏鼠药,还有每隔几年总要重现的某人已解决哥德巴赫猜想(“1+1”)的报道,一直到现在的“营养大师”张悟本的报道,等等。8.任何新闻都只能是对事实的一种简约的、一定程度上割断的、扬弃的、概括性质的报道。新闻与所报道的的事件之间的一条规律性现象:具体事实的纷繁复杂与新闻报道不可避免的简约。9.新闻报道不能先入为主马克思说:“不真实的思想必然地、不由自主地要捏造不真实的事实,即歪曲真相、制造谎言。”传媒不能参与事实的进程,只能客观地报道传媒以外发生的事实。(传媒假事件)报道之前,要求关于事实的报道服从某种先验的观念,是中国体制性失实的基本原因。四、新闻客观性原则1.客观性的理念并非是哪个阶级造成的,而是伴随以下三点而形成的:①19世纪中叶政党报刊向商业报刊的转变,新闻业要满足尽可能多的受众的共同需求和兴趣。②19世纪以来哲学认识论关于事物可知的信念。此前英国哲学家休谟(DavidHume)的“不可知论”有一定地位。③传播科技的发展(例如照相术、电影、电视的出现)。1922年李大钊在北京大学记者同志会上的演说,谈到“新闻是现在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写真”这个概念,无形中反映了当时照相术的使用,对人们关于新闻客观性认识或理想的影响。2.新闻客观性原则独特的存在状态:批而不死客观性总是为自己开辟着道路。在这个意义上,客观性被称为新闻传播业的“一个不死之神”(agodthatwon’tdie)。“客观性消亡了!客观性万岁!”(引自哈克特、赵月枝《维系民主》第38-39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客观性尽管并不完美,却是一个可行的‘规定原则’。客观性已经成为一种公认的新闻语汇和普遍模式。”(郭镇之《“客观新闻学”》,《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年4期)3.要求新闻旗帜鲜明与要求客观公正的不同背景毛泽东1948年4月说:我们共产党人认为隐瞒自己的观点是可耻的,我们的报道必须旗帜鲜明,用钝刀子割肉,是半天也割不出血来的。[当时国共战争中共产党就要取得全面胜利,旗帜鲜明的报道有利于造成对敌人的强大舆论攻势]刘少奇1956年5月说:外国记者强调他们的报道是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报道,我们不敢强调这些,只强调立场,那么,我们的报道就有主观主义,有片面性。新华社要成为世界性通讯社,新闻就必须是客观的,公正的,真实的,全面的,同时有立场。[在掌握政权后的和平时期,强加于人的倾向性报道不利于争取最广大的群众]“有立场的客观性”,是政治家的一种对所控制的新闻传播的要求,这是一种较为开明的政治要求,但不是新闻职业的要求。4.“客观性”作为一种报道方式的一般要求:①将事实与意见(包括价值判断)分开。②以超脱情感的中立态度表述事
本文标题: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笔记-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438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