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务礼仪 >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传播教义经典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译传、创造和融合三个阶段•佛教宗派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结果,同时也是中国佛教走向成熟的标志。中国最早的佛教宗派肇始于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学派。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派别:内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派别:时间公元前2年——公元10世纪主要派别汉传佛教(8宗):三论宗、华严宗、天台宗、律宗、法相宗、密宗、净土宗、禅宗南传佛教: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藏传佛教(5派):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噶当派、格鲁派②天台宗——最早的本土化宗派③华严宗——专弘《华严经》④律宗——注重戒律的宗教⑤法相宗——一心为识•⑥密宗——“真实”言教隋唐的八大祖宗派•①三论宗——推崇三论•⑦净土宗——念佛宗•⑧禅宗——行住坐卧,无非是禅汉传佛教①三论宗——推崇三论•其始祖为印度的龙树,但真正的创始人是隋代的吉藏。•此宗以印度佛教大乘中观思想为基础,尤其推崇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其弟子提婆著《百论》。故称三论宗,祖庭栖霞寺(江苏南京)。栖霞寺吉藏②华严宗——专弘《华严经》形成于唐代,主要以弘扬大乘佛教早期经典《华严经》中的思想学生为主,故名华严宗。因其创始人法藏又名贤首,所以亦称贤首宗。祖庭华严寺(陕西长安县)祖庭草堂寺(陕西户县)。③天台宗——最早的本土化宗派•天台宗以龙树为初祖,北齐慧文为二祖。•因其创始人智顗常驻浙江天台山说法,故称天台宗,天台山国清寺是天台宗的祖庭。天台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以《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根据,又称法华宗。④律宗——注重戒律的宗教•又名南山宗,道宣的著作《四分律》,把律学理论和佛教的基本哲学观念融合在一起的特点。•因律宗内部有九祖相传的说法,其祖庭有:祖庭道宣律师塔(陕西长安县终南山)、大明寺(江苏扬州)、隆昌寺(江苏句容宝华山)。登山拜祭道宣律师塔⑤法相宗——一心为识•又名慈恩宗,创始人为唐代名僧玄奘及其弟子窥基。•玄奘搜译大量梵文佛书,以阐明“万法惟识”、“心无外法”为宗旨,故又名惟识宗。•祖庭慈恩寺(陕西西安)、兴教寺(陕西长安县)。⑥密宗——“真实”言教•承受法身佛大日如来(又称摩诃hē大昆卢遮那日佛)的深奥秘密教旨传授,为“真实”言教。祖庭大兴善寺(陕西西安)、青龙寺(陕西西安)大兴善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城南⑦净土宗——念佛宗•创始人为东晋慧远、隋唐时期道绰及其弟子善导。•以口念“南无阿弥陀佛”为修行方式,又称念佛宗,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为宗旨,在民间影响最大。•祖庭东林寺(江西庐山)、玄中寺(山西交城西北石壁山中)、香积寺(陕西长安)。灵岩寺(江苏苏州)东林寺(江西庐山)⑧禅宗——行住坐卧,无非是禅•禅宗,又称宗门,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禅”字由于梵文“禅那”音译而来,禅宗祖师会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求达到开悟。•禅宗是我国支派最多的佛教宗派。••祖庭少林寺(河南登封嵩山)宋代儒佛道思想的合流宋代以后,佛教把儒家的“礼”、道家的“无”和佛教的“因果报应”揉合在一起,深入地与中国传统文化全面结合,这个时期禅宗和净土宗继续流行,其他各宗则渐趋衰落。世界上最完整的佛教在中国,世界上完整的佛教经典也在中国。因此,佛教诞生在印度,而真正发扬光大却在中国。南传佛教信教的民族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俗称“喇嘛”教。喇嘛藏语意为“上师”。藏语系佛教始于7世纪中叶,当时的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时,两位公主都带去了佛像、佛经。松赞干布在两位公主影响下皈依佛教,建大昭寺和小昭寺。目录①古旧之派——宁玛派②口耳相传的密法源流——噶举派③一脉相承的宗教王朝——萨迦派④一切佛语都是修行的指导——噶当派藏传佛教主要教派⑤严守戒律的宗派——格鲁派(新噶当派)①古旧之派——宁玛派(红派)•宁玛派(rnying-ma-ba)是藏传佛教最古老的一个派别。它是最早传入西藏的密教并吸收原始苯教的一些内容,又称红教。•宁玛派最为注重修习心部的大圆满法,宁玛派高僧曾一直作为噶厦政权专门祈祷师,负责占卜问卦。•著名的寺庙有西藏的多吉扎寺、敏珠林寺,四川的噶托、竹庆等寺。②口耳相传的密法源流——噶举派(白派)•噶举派是藏传佛教支派最多的教派。亦称为白教。•噶举派主要学说是月称派中观见,重密宗,采取口耳相传的传授方法。•噶举派主要寺院有西藏墨竹工卡的止贡寺、四川德格的八邦寺等。噶举派始祖米拉日巴尊者③一脉相承的宗教王朝——萨迦派(花派)•萨迦派中的“萨迦”(sa-skya)藏语意为灰白色的土地,因该派的主寺——萨迦寺建寺所在地呈灰白色而得名。该教派又称花教。•萨迦派在显教方面注重经论的翻译及辩经。•萨迦寺至今仍是藏传佛教中藏书最为丰富的一座寺院。四川德格贡钦寺设立了德格印经院,是藏区最著名的印经院。德格印经院萨迦寺④一切佛语都是修行的指导——噶当派•藏语“噶”指佛语,“当”指教授。通俗说法是用佛的教诲来指导凡人接受佛教道理。•噶当派由于教理系统化、修持规范化,因而对藏传佛教其他各派都有重大影响。而格鲁派则是直接在噶当派的基础上建立的,故有“新噶当派”之称。•15世纪时格鲁派兴起后,因此原属噶当派的寺院,都逐渐成了格鲁派的寺院,噶当派从此在藏区隐灭。⑤严守戒律的宗派——格鲁派(新噶当派、黄派)•格鲁派(dge-lugs-pa)中的“格鲁”一词汉语意译为善规,指该派倡导僧人应严守戒律。•该派奉宗喀巴大师(1357一1419)为祖师。•活佛转世制度的采用是格鲁派走向兴盛的转折点。达赖、班禅两大活佛转世系统•活佛转世制度可以说是藏传佛教的一个创举。•达赖:观世音的化身•班禅:阿弥托福的化身•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现已形成达赖和班禅必须经中央政府确认方能得到认同的实际。佛教的基本教义•一、世界的本质——“空”•二、缘起产生世界——十二因缘•三、世界存在的形式——三法印•四、佛教的终极目标是涅槃——四圣谛1、世界的本质是空•佛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会永恒地存在,都是依照一定的条件生存和毁灭的,都要经历一个“成、住、坏、空”的过程。在人生上就表现为生老病死,这种状态就是空。•空是事物不断变化的状态或本性,人们对事物的观念在本质上不具备完全的真理性,这种认识也是空。十二因缘说:涉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链条往世今世来世无明(因)——(果)识、色、名、六入、能、受爱、取、有(因)——————(果)志、死第一,诸行无常。•“无常”一词出自《杂阿含经》,就是每一个事物都会经历成、住、坏、空四个阶段。•“无常”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会一成不变,都会经历从生到灭的过程,联系到人生现象就是说生、老、病、死。第二,诸法无我。•“无我”是指一切事物不仅形体不会永存,而且精神也会随之消灭,即不存在一个常恒的精神主体。•既然世间的一切是变幻莫测的,那它就不值得人们去追求。然而世俗之人由于无知,错把“无常”与“无我”的东西当成有常、有我的东西来追求,这就必然陷入痛苦。四、佛教的终极目标是涅槃——四圣谛•四圣谛即佛教所讲绝对正确的四个真理。这四圣谛分别为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一)苦谛:•(二)集谛:•(三)灭谛:•(四)道谛:(一)苦谛:•苦谛是指现实世界中充满了苦。•佛教将人生之苦总结为八种,生、老、病、死(是肉体遭受的四种痛苦)碰到自己所憎恨的人或事情,怨憎交加是苦、与自己所爱的人或事情离别会痛苦、自己的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带来的痛苦、人对永恒生命追求而不得所产生的痛苦(是精神遭受的四种痛苦)。(三)灭谛:•灭谛是指的灭除烦恼和生死之累,就是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灭去贪嗔等烦恼和善恶诸业,就可以不再受三界中的生死,但还有现在残存的色身,名有余依涅槃;要是灰身泯智,连现前的果报色身也抛弃了,便名无余依涅槃。•意谓灭除烦恼与痛苦,认识到只有消除了渴爱所带来的痛苦和烦恼,才能达到涅槃境界。(四)道谛:•灭烦恼得解脱的途径和方法,是“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简说为“三学”:戒(遵守戒律)、定(要通过禅定、止散乱心)、慧(又译“般若”,明了佛理)。•大乘佛教又将三学发展为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小乘佛教认为是与现实世界有本质差别的、真实的、客观存在的世界,要达到涅槃的极乐世界,就一定要出家过着禁欲的生活。•大乘佛教阶段所谓涅槃,就是认识世界的真面目。如《维摩诘经》卷中说“现于涅槃而不断生死”,龙树在《中论》中认为:“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因而大乘佛教并不特别强调出家修行,而是强调在世间普度众生。佛教经典:统称;藏经,俗称;佛经,也叫《大藏经》,一般由经、律、论三部分组成。“经”是指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由其弟子所集成的法本。“律”是指佛陀为其弟子所制定的戒条。“论”是佛陀的弟子们在学习佛经后所得的心得《大藏经》是在佛教发展的漫长历史中逐渐积累而成的,在释迦牟尼佛有生之年,他的学说只是口头传承,并未书于文字,佛陀圆寂后其弟子为了继承其传教事业,开始以集体忆诵和讨论的方法收集整理他的言论(即结集),经过四次结集,形成了佛经。其内容博大精深,除佛教教义外,也包含了政治、伦理、哲学、文学、艺术、习俗等方面的论述,是人类历史上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本文标题: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传播教义经典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462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