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 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指挥的历史发展
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指挥的历史发展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战胜了国内外强敌,夺取了全国政权。新中国成立后,又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和几次自卫反击作战的胜利。在历次作战中,我军在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导下,以劣胜优,积累了丰富的作战指挥实践经验,形成了较完善的作战指挥理论。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l927年8月1日至1937年7月的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是我军的初创时期,同时也是我军作战指挥的初创时期。这一时期。我军力量弱小,武器简陋,始终处于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斗争环境中,主要作战任务是反敌“围剿”、打破国民党围追堵截。作战指挥的特点是:(1)指挥机构不断调整、变化。1927年我党为发动南昌、秋收等起义时成立的前敌委员会及其下属指挥部和参谋机关,是我军最早的军事指挥机关,负责制定军事计划,指挥作战行动。1928年6月党中央军事部正式设立参谋科。1930年4月决定红军一切指挥权归中央军委,并成立军团的统一指挥机关。同年5月颁发了《中国工农红军编制草案》,确定并统一了我军的指挥体制,规定中央军委下设参谋部,由作战、训练、交通、谍报、工农武装等科组成。红军团以上单位设参谋股、科、处,营以下各级设军事副职。1931年成立了总参谋部,内设作战、情报、通信、队列四个部门,统一指挥红军的作战和军事训练,成为军委统帅机关的主导部门。这一时期我军作战指挥机构设置比较简单,并不断调整,以适应战争和作战指挥的需要。|(2)中央军委对各根据地的红军基本是分散指挥。1930初年,全国红军总兵力达6万人,队伍近40支,分布在大江南北数个省,以各自建立的根据地为依托进行单独作战。受指挥手段限制,中央军委对各根据地的红军只能实施分散指挥,各根据地红军茌中央确定的总目标下,独立自主地指挥作战。根据地的最高指挥员与指挥机关,既是战略指挥者,又是战役战斗组织指挥者。作战指挥方式多采取集中统一的指挥,即动员根据地的一切力量,进行统一的计划和部署,以粉碎敌人的“进剿”、“会剿”、“围剿”,巩固和扩大根据地。(3)指挥手段比较落后。这一时期,我军指挥手段比较落后,只有少数电台、电话供最高统帅部和少数主力部队使用。1930年1月至1932年6月间,整个红二方面军只有一部50瓦电台,部队基本是依靠视听信号和运动通信传递作战指令。这一时期我军作战指挥的理论成果主要反映在毛泽东早期的军事著作中,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以及各根据地的作战指挥经验总结等。2、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的抗日战争时期,为我军作战指挥的成熟时期。这一时期,我军的基本任务是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配合正面战场作战。根据游击战争秘密、突然、迅速、流动的特点,在作战指挥上强调计划性、主动性、灵活性,这一时期作战指挥的特点是:(l)指挥机构趋于完善。一是建立较完善的指挥体系。抗日战争一开始,我军就组成由毛泽东任主席,朱德任副主席,肖劲光任参谋长的中央军委.成为我军抗战的“基本指挥所”。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后,前敌总指挥部改为八路军总指挥部,八路军、新四军团以上各级均设司令部,与红军的参谋机构相比增设了军训、军务科。战争中后期,部分主力军地方化,形成了大军区—军区一军分区这样一个比较健全精干的指挥体系。二是加强司令部正规化建设。1940年3月,军委颁发了我军第一部司令部工作法规——①丁邦宇《作战指挥学教程》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八路军各级司令部(军、师、旅、团)暂行工件条例(草案)》,标志着我军指挥机构建设进人了正规阶段。三是强化了指挥机关全面建设。1937年,八路军和新四军先后召开了参谋工作会议,发布了《关于健全司令部的组织与工作》的指示,提出了健全司令部的组织与工作,改进司令部的工作作风,提高司令机关威信的具体要求和措施。各根据地纷纷召开参谋工作会议,研究参谋工作,强化指挥机关建设,举办参谋训练班,制定和完善各种参谋工作制度。各级指挥员还发表了大量的加强指挥机关建设的文章,有力地指导了各级指挥机构建设,使我军的指挥机构真正成了抗日作战的“指挥中心”。(2)作战指挥方法比较灵活。为适应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需要,我军采取了集中指挥与分散指挥相结合的灵活的指挥方式。由中央军委统一确定我军的作战任务,各根据地和游击区的最高军事机关集中指挥所属抗日武装的行动;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的部队按实际情况实施分散指挥。指挥方式多用“训令式”,上级只给下级明确要完成的作战任务(目标),措施和手段则由下级指挥员自主决定。(3)指挥手段有一定的发展。通过战场缴获和国际援助,我军指挥器材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更大范围地使用了报话机、超短波电台和调频电台。八路军、新四军旅以上部队和部分团建立了无线电和有线电通信分队,较普遍地使用了电话和电台,沟通了各根据地与延安电台的联络,保障了各级之门的可靠的指挥。此外,还组织了群众性情报网、通信网、交通网,为保障作战指挥起了很大作用。(4)作战指挥烈论有了进一步发展。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两篇文章。《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为我军制定了抗日战争战略指导的原则,指明了我军的指挥关系、游击战的指挥原则、主要指挥方式和方法,对我军游击作战指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论持久战》一文,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的进程,必经的三个战略阶段和敌必败我必胜的战争结局,全面阐述了持久胜敌的作战指导思想等。各级指挥员发表的大量有关指挥机关建设、作战指挥的方法、作战指挥总结等文章,也都部反映出这一阶段我军作战指挥理论的创新与发展。3,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6月至1950年6月的解放战争,是我军作战指挥深人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军作战力量迅速扩大,兵种增多,武器装备改善,都为作战指挥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我军的作战指挥实践主要是:指挥大、中型野战兵团进行运动战、夺取城市和战略要点的攻坚战、渡江(渡海)作战、远距离的追击战等。作战指挥的主要特点是:(1)指挥机构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947年6月,我军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央军委的领导下,下设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野战军、纵队、师、旅、团均设有司令部,指挥编制更加统一正规,指挥关系更加顺畅。随着炮兵、坦克兵、工程兵等兵种的发展,各野战军相继组成了特种兵和炮兵司令部,使我军初步进入了合同作战指挥阶段。为适应两个以上的野战军共同进行战略性战役的需要,中央军委通过组建战役总前敌委员会(简称总前委)和战役前线总指挥部,统筹战区的党政军全盘工作和统一指挥作战。(2)强调调集中统一下的灵活指挥。这一时期我军非常强调对战略全局实施统一筹划与指导,对各野战军的指挥主张高度集中决定权。在此前提下,要求各级指挥员机断、灵活地处置紧急情况,不必事事请示。在实施集中统一下的灵活指挥时,我军非常强调军事民主,使作战决策更为科学。中央军委在作出重大决策时,通常是先与前线最高指挥员交流意见,认识一致后再作决策。各级指挥员在决心形成之前,也很重视通过军事民主广泛听取下级的意见。(3)指挥员的指挥能力大大提高。长期战争实践锻炼,使我军作战指挥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不仅能指挥一般诸兵种合同战斗、战役,还能指挥规模空前的战略决战;不仅能指挥大规模的运动战,还能指挥大规模的城市攻坚战、渡江(渡海)作战以及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追击作战。特别是在战略、战役指挥方面,更显示出高超的作战指挥艺术。三大战役的巨大胜利,充分显示了我军高级指挥员善于驾驭全局、掌握关节、灵活用兵、巧妙施谋、协调控制、迫敌就范的指挥能力。这一时期毛泽东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还发表了大量的军事著作和文章,使我军的指挥理论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如毛泽东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及“十大军事原则”等。4.抗美援朝战争时期1950年9月至1953年7月的抗美援朝战争,是我军作战指挥向高层次发展时期。敌我双方武器装备质量对比相差悬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现代化武器,拥有制空权、制海权;我军基本上是以步兵为主的并伴以少量炮兵、高射炮兵、坦克兵和工兵协同作战,火力、机动力远不及敌人,但战争最终以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胜利宣告结束。这一时期,我军作战指挥一些特点是:(1)指挥机构更加健全。为适应抗美援朝作战的需要,成立了隶属中央军委的“志愿军总司令部”,统一指挥出国参战部队的行动,这是我军作战指挥体制继解放战争时期的“部前委”之后的又一次新发展,也是抗美援朝中作战指挥体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此外,志愿军设立了后方勤务司令部、空军司令部、防空司令部、炮兵指挥所、装甲兵指挥所、工程兵指挥所、前方铁道运输司令部,这是我军历史上指挥机构设置最多、最健全的一次。‘健全的指挥机构,适应了立体化、现代化战争的要求,保障了对我军各种作战和保障行动的集中统一指挥。(2)大量实施越级指挥和靠前指挥。抗美援朝运动战阶段,为了争取时间,掌握主动,志愿军总司令部通常越级指挥到师。转入阵地战之后,也指挥到了军。在敌人占有空、炮火力绝对优势,我军指挥手段又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在作战行动中大量实施靠前指挥。对加强下级指挥,保证主要方向的作战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3)组织协同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抗美援朝战争,是我军第一次使用空军、步兵、炮兵、装甲兵、工兵、防化兵等诸军(兵)种协同作战的现代化战争。通过战争实践,我军取得了非常丰富的指挥诸军(兵)种合同作战的经验。摸索出了一整套组织诸军兵种协同作战的原则、内容、程序和方法。此外,通过与朝鲜人民军共同作战,还取得了一些联军协同作战指挥的经验。(4)计划组织作战的程序比较成熟、规范。我军各级作战指挥机关在战争实践中,总结了一套系统、科学的计划组织作战的程序。可概括为:下达预先号令,了解任务,侦察判断情况,保障首长定下预先决心,组织现地勘察,保障肖长定下决心,拟制作战方案,传达命令,组织协同动作,组织战斗保障,组织后勤保障,组织指挥所和通信联络,组织战前训练等。该程序与我军目前计划组织作战的程序基本相同,已成为我军计划组织作战的一个基本程序。5.保卫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为适应保卫祖国,巩固国防的需要,我军作战任务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指挥正规部队进行了国土防空作战、近海防卫作战、平叛作战、援外作战和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等,取得了丰富的指挥现代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的经验;二是针对未来作战特点,积极开展军事学术研究,加强部队和机关作战指挥训练,提高现代条件下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组织指挥诸军(兵)种联合和合同作战的水平,探索新条件下提高作战指挥能力的途径,取得了众多成果。这一时期,我军作战指挥的主要特点是:(1)积累了指挥现代条件下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的丰富经验。新中国成立后,我军进行了多次现代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取得了丰富的作战指挥经验。主要为:一是作战指挥要充分考虑外交、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必须服务和服从于政治、外交的需要。二是党中央、中央军委直接指挥,便于站在整个旧家利益的立场上,统观世界战略格局,进行作战谋划指导,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三是根据不同的作战对象,作战环境,实施灵活的指挥。(2)注重了作战指挥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这一时期,我军更加重视作战指挥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1952年7月,毛泽东在《给军事学院的训词》中指示:“为了组织这种复杂的、高度机械化、现代化的战役战斗,非有健全的、具有头脑作用的、富有科学的组织和分工的司令部机关不可。”1958年7月我军召开军委扩大会议,专门通过了《关于加强司令部建设的决议(草案)》,提出了从思想、组织、业务上全面加强司令部建设。一是统一了司令部的编制、体制。我军在总参谋部和大军区司令部设立作战部,军设作战处,师设作训科,团设作训股。司令部增设了军务、动员、装备、装甲兵、防化兵等专业部门,不但使指挥机构的编制、体制进一步完善,而且使内部的结构进一步合理、科学。二是强化训练,提高作战指挥能力。建立健全各级指挥院校,系统培养现代作战指挥人才;举办全军在职高级干部集训,组织首长司令部带通信工具的演习等,提高联合作战的指挥能力;开展了以“参谋六会”为主要内容的竞赛,增强了参谋
本文标题: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指挥的历史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468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