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应用心理学考研资料整理(深入版)
应用心理学考研资料整理2011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科目命题指导意见一、考试性质《心理学专业综合》是2011年应用心理硕士(MAP)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要力求反映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培养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必需的心理学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以解决都市压力、公共安全、灾害救助、危机防御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二、考试要求测试考生对于心理学专业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三、考试内容第一章心理学导论第二章人格心理学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第四章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第五章变态心理学第六章社会心理学第七章管理心理学四、考试方式与分值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由各招生单位根据应用心理专业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提出的指导性考试大纲自行命制,全国统一考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满分为300分。第一章心理学导论第一节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可以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部分:心理过程和人格(个性或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发生、发展的心理活动过程,根据其能动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角度,分为:认知过程-认识和信息加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注意是伴随心理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特性。情绪情感过程-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喜怒哀乐爱憎惧意志过程-人自觉的确定目的,克服内外部困难,力求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发动和制止人格(个性心理):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特征的总称,是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或独特性,与个性(仅指个体差异)存在区别。主要表现为:心理动力-也叫倾向性,对人的行为习惯起着最高的调节作用,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心理特征-各种心理过程稳定而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简述:研究对象为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认知、情绪情感、意志。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和兴趣)和特征(能力、气质和人格)(二)心理学主要流派流派名称代表人物研究对象和方法知识点构造主义奠基人冯特,代表人物铁钦纳研究人的直接经验(意识),采用内省法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意识有感觉、意向和感情三种元素构成。关注意识的构成成分,心理活动的内容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詹姆士,代表人物杜威和安吉尔研究个体在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或意识的功能意识不是心理元素的集合,是个人的、变化的、连续的、可选择的,川流不息的过程。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关注意识的作用和功能,有目的的心理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美国华生-斯金纳,华生1913年、斯金纳1937年研究可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而不是意识。采用客观的可以验证的实验方法。注意环境在有机体做出反应之前和之后的作用。1913年华生发表《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的诞生。1937年斯金纳出版《有机体的行为》标志和新行为主义的诞生。研究行为不研究意识行为不是遗传,而受环境因素影响关注理解和控制行为格式塔(德语为整体)心理学德国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1912年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重视心理学实验1912年法兰克福研究似动现象基础上建立了格式塔心理学。一切心理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其在意识经验中具有结构性和整体性。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和元素,先于部分而存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反对构造主义心理元素观,反对行为主义的集多个反应而成整体行为的观念。关注整体的心理。精神分析奥地利弗洛伊德,1896年首创研究行为动力(潜意识)、人格发展阶段和特征、人格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采用通过自由联想揭示无意识内容。用潜意识、生本能和死本能、力比多来解释人的行为动力,用本我、自我、超我解释人格结构,用焦虑和心理防御机制解释三个我之间的矛盾认为人类的一切个体和社会行为,源于心灵深处某种欲望和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重视异常行为的研究,研究无意识现象。早期主义具有泛性欲主义的特点。新精神分析理论安娜弗洛伊德、克莱恩、埃里克森、阿德勒、霍妮。20世纪30年代以后重视人格发展过程中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将精神分析的理论应用于动机和人格的研究。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关注儿童和青少年人格的正常发展。区别于早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美国马斯洛和罗杰斯,20世纪50年代创立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将人本主义应用于心理研究和咨询。目标是找到能帮助人们发挥出自我实现潜能的方法。1943年马斯洛发表《人类动机论》和《动机与人格》标志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诞生。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不受无意识欲望驱使。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研究人性,冲淡了纯科学的色彩。认知心理学瑞士皮亚杰、苏联维果茨基。20世纪20-30年代以人的认知过程为研究对象。不仅研究人的行为,也要研究作为行为基础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20世纪80年代后产生了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认知的脑机制、和神经活动的关系等。研究方法:反应时记录法、口语报告法、计算机模拟。1950年皮亚杰发表《发生认知论导论》标志着发生认知论体系的建立。1967年美国奈瑟出版《认知心理学》标志认知心理学的诞生。着重研究心理活动机制(心理结构和心理机制),关注多水平、多层次的信息加工。行为主义-心理学发展中的第一势力,精神分析-心理学发展中的第二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发展中的第三势力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实验法定义: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近代哲学(笛卡尔唯理论-霍布斯和洛克经验主义-培因联想主义)、近代解剖学和生理学(为心理学产生奠定了实验基础)、19世纪重大科学发现(贝尔马戎感觉和运动神经的发现-托马斯杨颜色知觉-缪勒神经特质能说-加尔颅相学-弗洛伦斯脑机能定位学说-布洛卡对失语症病人的研究发现了与语言相关的脑区-惠特反射运动的发现-马特锡动物电现象-赫尔姆霍茨反应时技术推算神经冲动传到速度-贝塞尔人差方程)实验心理学的建立:费希纳(心理物理学纲要)、冯特(对于感知觉的贡献,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出版心理学大纲)、缪勒(感觉的注意学说、心理物理学基础)、艾宾浩斯(记忆)、铁钦纳(实验心理学,学生教师定性分析手册和定量分析手册,独立和完整的实验心理学体系建立)。心理学实验框架包含两个部分:实验设计(操纵自变量影响因变量)、数据分析(对虚无假设进行显著性检验)两种: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真实验、准实验、假实验)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线性增加/、线性减少\、没有关系—、非线性增加或减少()、倒转关系∩1.变量与控制。分类、控制方法变量是指数量上或质量上可以变化、操纵或测量的条件、现象、事物或事物特征。心理学实验包含3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额外变量。自变量及其操纵:定义:自变量即刺激变量,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决定行为或心理的变化。自变量分类:可以分为可操纵和不可操纵(被试变量)、外部刺激(物理刺激和社会性刺激)和内部刺激(被试固有特性和暂时特性)。(刺激特点自变量、环境特点自变量-时间、被试特点自变量、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分组)控制:建立合适的操作定义-反应自变量的变化、确定处理水平、校准测量自变量的仪器、控制呈现刺激方式。因变量及其观测:定义:因变量是被试的反应变量,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分类:反应的正确性、速度、概率、难度、次数、强度以及量表分数和评定分数等。因变量需要满足的条件:信度、效度、敏感性(高限效应和低限效应)、观测方式适当(生理测试、行为测试、言语测试)控制:参考前人建立合适操作定义、考虑实验中被试/自变量/任务/仪器等情况、考虑因变量的满足条件、注意指标之间的制约和联系。额外变量及其控制:定义:额外变量就是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分类:随机额外变量(偶然起作用的)和系统额外变量(经常稳定的起作用的)。从误差来源分为:来自被试方面(动机焦虑)、来自主试方面(年龄性别态度会产生实验者效应的干扰)、来自实验设计方面(研究方法、测量仪器、时间环境选取)、来自研究实施环境条件方面(温度光线声音布置)、来自数据处理方面的额外变量(处理方法不当、评价标准不统一)。控制方法:消除法:最理想最基本最主要的方法,实验者效应/霍桑效应-双盲程序,消除焦虑-建立信任关系。恒定法:保持额外变量恒定不变,会降低实验结果的可推广性。平衡法:针对不能消除不便恒定的额外变量,采取综合平衡方式使其效果平衡的方法。对比组法-随机抽取、循环法-平衡顺序拉丁方设计、匹配法-被试数目少,认为的将被试划分为具有相同特质的若干组)统计控制法:剔除极端数据、统计学校正、主试观察剔除不可靠数据。2.实验的信度和效度效度是指一项测验测到所要测量的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程度。分为:内部效度、外部效度、构思效度和统计结论效度。定义和影响因素。内部效度:是指在研究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关系的明确程度。影响因素:历史-特定事件、成熟/自然发展-被试身心变化、被试的选择和分配、测验-前测的影响、被试的亡失、统计回归-选择极端分数被试、仪器的使用、选择和成熟的交互作用。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的结果能够一般化或普遍化到其他的总体、变量条件、时间和背景中去的程度,即普遍性和推广性。内部效度是外部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内低外低,内高外不一定高)。影响因素:测验的反作用效果-前测的影响、选择偏差与实验变量的交互作用、实验安排的反作用效果-受到暗示霍桑效应或安慰剂效应、重复实验处理的干扰-练习效应或疲劳效应。构思效度:是指关于关系变量及变量之间关系构思的准确性,以及实验变量在实验时的操作定义与推论时的定义的一致性程度。影响因素:概念具体操作选择片面、单一操作偏差、单一方法偏差、被试对假设的猜测、被试对评价的不安感、实验者期望效应、混淆的构思层次、不同处理的交互影响、前测后测的影响、构思之间有限制的推广力。统计结论效度:是由于统计方法引起的统计结论有效性的程度,反映不同统计方法计算的统计量和总体参数之间的关系。影响因素:统计检验力低、各种假设条件的满足程度、多重比较和误差差异、测量工具的信度、主试对实验设计遵守程度、不确定的非相关事件的影响、被试的随机变异。3.反应时法反应时:是指从刺激的呈现到反应开始之间的时距,也称反应的潜伏期。感觉器官-大脑加工-神经传入-肌肉效应器反应。大脑加工耗时最多。分为:简单反应时A、选择反应时B、辨别反应时C。唐德斯最先系统的将反应时法运用于心理过程研究中。影响因素:外部因素:刺激强度(强度较弱反应时长)、刺激的时间特性(时间增加反应时缩短)、刺激的空间特性(面积增加反应时缩短)。机体因素:刺激的感觉器官(短-长:触-听-视-冷-温-嗅-痛-味。舌尖时短-长:咸-甜-酸-苦)、被试的机体状态(适应水平、预备时间过长过短不利、额外动机、年龄-25岁之前逐渐变快成人变化少60岁以后变化缓慢、练习多反应时短、个体差异)。反应时技术:减法反应时、相加反应时、开窗技术、内隐联想技术。减法反应时:ABC反应时。A反应时-一刺激对一反应;B反应时-多对多,包含简单/辨别/选择;C反应时-多刺激对一反应,包含简单/辨别。辨别过程反应时:C反应时-A反应时;选择过程反应时:B反应时-C反应时。相加反应时:完成作业时间是系列信息加工阶段所需时间的总和。人的信息加工是系列进行而不是平行发生的。斯特伯格利用相加法研究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开窗技术:运用了相减法和相加法。霍基的字母转换实验。三个加工阶段:编码阶段、转换阶段、储存阶段。内隐联想技术:测量概念之间自动化联系强度的一般用途的程序。在生理上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在认知上以态度的自动化加工为基础。种类、影响因素。反应时技术(ABC反应时及计算,短时记忆-相加反应技术)4.心理物理学方法心理物理学方法:阈限的测量方法、心理量表法、信号检测论。阈限的测量方法:极限法、平均差误法、恒定刺激法。极限法:最小变化法。
本文标题:应用心理学考研资料整理(深入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468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