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二版-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2.从个体心理的动态--稳态维度,可以区分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3.知情意的关系:①人的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进行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②人的情绪和意志受认知活动的影响。③人的情绪和意志也影响认知活动。④情绪和意志也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而人的意志也可以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4.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5.行为指有机体任何可测量的反应。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观察到的行为,另一类是内隐行为。6.人的心理现象是由一定的刺激引起的,心理支配着行为而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7.心理学是科学大家庭中的成员,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可复制性,可证伪性和系统性三个特征上。8.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①可公开检验原则②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③人文关怀原则。9.心理学研究基本方法: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10.描述研究又分为:①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试观察者的行为作系统的描述记录。缺陷:a.很难确保被观察者没有觉察到研究者在观察他b.可能会产生观察者偏差c.在观察时想要观察到的行为未必会发生②调查法:是以提问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调查法可分为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③个案法:是收集单个被试各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11.实验研究: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操纵自变量的变化,以揭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是唯一一种能确定因果关系的方法。要求:①要对环境加以控制②要对机体变量加以控制。缺点:a.期望效应的干扰b.实验中的被试并不总能代表所要研究的总体c.实验情境的人为性,远离了人们的现实生活。12.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3.①冯特创建了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的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被铁钦纳所继承和发展。②詹姆斯和杜威--机能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适应性的心理活动,强调意识活动在人类有机体的需要与环境之间起重要的中介作用。特点:a.反对把意识分析为感觉、感情等元素,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b.反对把心理视为一种不起作用的副现象,强调心里的适应功能;c.反对把心理学只看做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d.反对把心理学局限于对正常人一般心理规律的探索;e.主张把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大。※③华生---行为主义。观点:a.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而不是意识的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和动物行为。b.他坚决反对冯特心理学的意识和内省这两个基本概念。c.刺激—反应(S—R)就是华生行为主义的公式。d.主张把人的心理彻底生物学化和动物学化。e.强调刺激、反应、习惯形成、习惯联合等概念。f.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是寻找预测和控制行为的途径。④魏特默&考夫卡&苛勒——格式塔心理学。观点:a.意为“完形”“样式”“结构”“组织”。B.每一种心理现象都是一个格式塔c.整体不是部分之和,整体先于部分存在且制约部分的性质和意义d.心理“场”理论e.学习和问题解决也是通过整体进行的。⑤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观点:a.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b.意识与无意识的划分c.性本能是心理前进动力和心理健康与否的标志。⑥马斯洛&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a.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本性、潜能、尊严和价值,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现实问题。b.马斯洛:主张用现象学方法研究个体自我的内心感受c.罗杰斯:对来访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d.个体是自由的行动者,有一种力求充分发挥自己潜能、超过自己目前状况的基本需求。人的天性是趋向于实现自己的潜能的。14.多种研究取向的综合:(结合前面的流派)①生物学取向着重从生物、生理、遗传基因的角度研究心理与行为。②行为取向着重研究个体(人或动物)的行为是怎样受环境和经验影响的③认知取向主张用信息加工观点来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结构。④社会文化取向着重研究社会文化怎样影响个体心理与行为。⑤心理动力学取向着重研究个体的心理与行为的动力因素,如本能,内驱力等(人本主义心理学)15.心理学分支学科基础领域: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除了基础领域就是应用领域,人格、发展、比较、社会等)第五章需要、动机与价值观1.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他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由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2.没有对象的需要,不指向任何事物的需要是不存在的。需要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3.动机就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4.动机的功能(注意例子):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5.驱力或内驱力是指驱使有机体产生行为的内部动力。6.因需要而产生内驱力。内驱力大致与需要呈正相关。7.外部刺激也是引起动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凡是能引起集体动机行为的外部刺激,均称为诱因。8.需要分类:a.生物(生理)性需要:进食、饮水、睡觉与觉醒,性需要。b.社会性需要(见12):成就、交往和权力需要9.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工作效率与动机强度有密切联系。10.一般而言,人在中等动机强度下活动效率最高,每个人最佳动机强度不一样。11.叶克思—多德森定律。在比较容易的课题中,工作效率有随动机提高而上升的趋势;在比较困难的课题中,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12.①成就需要:是指个人对于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力求达成的欲望。根据阿特金森的研究,成就动机其实包含着两种彼此抵消的心理作用,即希望成功和恐惧失败②交往需要就是个人想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沟通信息的需要。③权力需要即个体要在某些方面取得一定的支配地位的需要。1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要点a.人的需要是按优势出现的顺序或力量强弱排列成等级的.b.人类需要似本能c.人类需要可以分为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d.低级需要关系个体生存,是匮乏性需要;而高级需要是成长性需要。e.自我实现需要层次最高,但实现者很少。14.关于需要层次理论的评价:①把人的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混同起来了②不能从抽象的人性出发来谈论所谓的自我实现,个人的自我试下应当与理想社会的实现紧密结合起来,这才是最有价值的③没有充分意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控制作用。④研究方法突破了弗洛伊德临床法的局限,是一个进步。但是有较大的局限性。15.内驱力降低是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提出的一种动机理论。观点a.有机体的活动在于降低或消除内驱力;b.内驱力降低的同时,活动受到强化,因而是促使提高学习概率的基本条件。16.内驱力分为原始性内驱力和继发性内驱力。17.动机=期望×效价18.效价是指个人对特定结果的情绪指向,即对特定结果的爱好强度。效价是指个人预测特定行为在达到特定结果的可能性时的主观认知,而不是客观实在。第六章感觉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感觉分类:外部感觉接受机体外的刺激,觉知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内部感觉接收机体内的刺激,觉知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有肌肉运动感觉(动觉)、平衡感觉(静觉)、内脏感觉等。3.感觉阈限是指在刺激情境下感觉经验产生与否的界限。4.对刺激的感受能力叫感受性,其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5.刚刚能觉察到的最小物理刺激量称为绝对阈限。6.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绝对感受性。7.绝对阈限与绝对感受性在数量上呈反比关系。8.刚刚能够觉察出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9.韦伯定律:△R/R=K,R表示原初的刺激强度,△R表示刚刚觉察出有差别感觉的刺激差异量,那么在一定范围内,△R随原初刺激强度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但其相对值是一个相对的常数。K称为韦伯常数。10.各种感觉系统的韦伯分数在中等强度刺激范围内是有效的,但在极端条件(刺激过强或过硬)下会失效。11.费金纳定律:S=KlogR+C。S是感觉强度,R是刺激强度,K和C均是常数。该公式说明,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而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数增加。仅适用于中等刺激强度范围。12.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感觉适应既包括感受性的上升,也包括感受性的下降。一般来说都是下降,只有视觉的暗适应是感受性的上升。13.与视觉适应相比,听觉适应就不那么明显。14.嗅觉的适应速度因刺激的性质而有所不同。15.触压觉的适应较明显。16.痛觉的适应是很难发生的。因此,痛觉痛觉才成为伤害性刺激的信号而具有保护作用。17.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印象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18.感觉后效在视觉中表现尤为明显,称为后像。19.视觉后像有两种:正后像(和强光刺激一样都是亮的),负后像(负后像和强光刺激在品质上是相反的)20.不同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导致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成为感觉对比。感觉对比分两种: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21.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380~780毫微米的电磁振荡,即可见光谱。22.可见光谱具有三维特点:波长、强度和纯度。这些特征与我们视觉经验的色调、明度、饱和度有密切关系。23.颜色混合规律:互补率,间色率和代替率24.(不同波长的光在视觉系统中的混合)两种不同波长的色光同时作用于视网膜时所产生的色觉称为加色混合,(颜料在调色板上的混合)由于某些波长的光线被吸收而引起的颜色变化称为减色混合25.色觉理论:①扬—亥姆霍兹三色说②黑林:拮抗过程说26.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在16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27.听觉理论:地点说和频率说。地点说又分为共鸣说和行波说,共鸣说由亥姆霍兹提出,行波说由贝克西提出。频率说由拉瑟福德提出。28.一般认为有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前甜后苦两边酸,两侧前,则是咸。29.一般把肤觉分为触压觉、冷觉、温觉、痛觉和振动觉等。30.动觉是身体活动时所产生的感觉。31.平衡觉是反映头部运动速率和方向的感觉。第七章知觉1.知觉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2.感觉与知觉的关系: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感觉信息越丰富,知觉越准确。②我们难以觉察感觉到知觉的过程,感觉发生的同时,往往知觉也就产生了。③感觉是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整体反映。④知觉受一个人过去知识经验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3.知觉的信息加工机制:①自上而下的加工:假说有模板论,原型论和特征论。②自下而上的加工。4.知觉具有对象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基本特征5.知觉的对象性是要把知觉图形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双关图)6.知觉的整体性:当某些部分被遮盖或抹去时,我们也能够将零散的部分组织成完整的对象。7.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知觉组织的主要原则:①邻近原则②相似性原则③连续性原则④闭合原则⑤好图形原则⑥同域原则。8.知觉的理解性:知觉过程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对于知觉的对象以自己的过去经验予以解释,并用词汇或概念对其进行命名或归类,即赋予对象一定的意义。9.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对象的刺激输入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而是维持恒定。分为a、大小恒常性:在一定的范围内不管观看距离如何,我们仍倾向于把物体看成特定的大小。b、形状恒常性:尽管观察物体的角度发生变化,但我们仍倾向于把它感知为一个标准形状。c、明度恒常性:尽管照明的亮度改变,但我们仍倾向于把物体的表面亮度知觉为不变。d、颜色恒常性:尽管物体照明的颜色改变了,我们仍把它感知为原先的颜色。10.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和方位知觉等。11.视空间知觉的线索包括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12.单眼线索有:对象的相对大小,遮挡,质地梯度,明亮和阴影,线条透视,空气透视,运动视差,眼睛的调节。13.双眼线索:视轴辐射和双眼会聚,双眼视差14.时间知觉实际上是对事件和运动的知觉。15.时距知觉的加工机制:①刺激的物理性质②内部
本文标题: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二版-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490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