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第十一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第十一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如何突出重点,抓抓关键,牢牢扭住治国理政这个“牛鼻子”?如何放眼长远,综合施策,协调推进?如何攻坚克难,走好新时代,实现强国梦?答案体现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第一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党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何时提出?)小康社会大家谈“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原意是指生活比较安定的意思。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一生做了很多大事,奠定了明朝二百七十年基业。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说:“如得斯民小康,朕之愿也”。•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第一次提出了小康概念以及在20世纪末我国达到小康社会的构想。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习总书记所认为的“小康”•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明确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构思:“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是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进入小康社会。第三步,在下世纪再用30到50年的时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任务。•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作出具体的战略部署。•十六大报告还从经济、政治、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涵义•“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概念,先实行小康的思路是正确的。小康社会是完全地集成了法家管子的治理方式——“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识荣辱”,这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小康社会是一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将会显著增强的社会发展阶段。•小康社会是一个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社会发展阶段。•小康社会是一个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国家宏观调控也不断完善的过程。•小康社会在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上将不断完善、定型。•小康社会还是一个科学和教育投入有较多增加,精神文明建设有大变化的发展阶段,还是一个在继续发展沿海地区的同时,突出地提出和解决好内地的发展问题的阶段。•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统计局会同国家计委和农业部共同制定出了《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全国农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和《全国城镇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三套小康标准。此后,这些标准成为衡量全国人民跨入小康的基本条件。•从标准规定的五个方面看,我国当前经济水平和精神生活已达到小康标准,物质生活、人口素质和生活环境实现程度分别为94.6%、88.4%和91.5%。•“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十几年前,一家三代挤在一间房子里并不罕见,,如今,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超过10平方米,农村达到25平方米。--------《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一书。•国家有关部门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考虑我国国情,从十个方面形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八是大学入学率20%。•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总体小康•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小康水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总体小康只能说是刚刚跨过小康的门槛。•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提高外,还特别注意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小康,即使是低水平的小康,全国也还没有全面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由“建设”到“建成”,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由“建设”到“建成”,是形成解决现实经济社会矛盾的倒逼机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面的小康社会,不是片面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而不是惠及少数人口的小康社会;是进入“共同富裕”阶段,告别了“先富论”阶段。----胡鞍钢•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创新驱动成效显著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三·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从现在到202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在“全面”,“短板”仍是贫困人口•第一,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第二·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第三·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第四·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四·世界热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尼泊尔中国问题专家列格纳特-波戴尔在接受国际在线记者采访时称:“从‘中国梦’到‘四个全面’的提出,显现出中国推进发展、深化改革的决心。我相信在习总书记的带领下,中国定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哈萨克斯坦国际通讯社驻华记者阿基扎诺夫表示,如今的中国政府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重视发展创新领域,提升“中国制造”的世界知名度,进一步扩大内需等等,而这些也都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3·巴西中国亚太问题研究所所长塞维利诺·卡布拉尔对国际在线记者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适度而又雄心勃勃的目标,它意味着在中国领导集体的带领下,中国人民要达到和欧美发达国家接近的国民收入水平。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中的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中居统帅地位-------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辛鸣(在做客人民网时所提出的观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布局中属于战略目标层面的内容,其他三个全面是战略举措。第二节全面深化改革•一·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必要性•1·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2·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3·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如何做•1·必须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2·必须坚持改革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3·必须坚持改革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方向前进•4·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主要内容•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主要内容:6个方面的改革,即6个“紧紧围绕”。•一、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二、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三、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四、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五、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六、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三·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一是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二是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1980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讲话称:“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邓小平对陈云提出的“摸着石头过河说”完全赞同。邓小平说提出的“要坚决地试,大胆地闯”、“杀出一条血路来”,都体现了这种思想。•三是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四是处理好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关系•五是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邓小平第三节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发展•“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础的。那是法学家的幻想。相反地,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现,而不是单个的个人恣意横向。”-----马克思1978年~1997年:孕育阶段•1954年制定了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时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目标。全会公报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十六字方针”。邓小平同志还强调:“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这进一步指明了实施依法治国的方向。•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刑法等7部重要法律。198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现行宪法。该宪法第5条第1款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这是依法治国在宪法中的最早表述,初步奠定了依法治国方略的宪法基础。•“十六字方针”的提出和宪法及一系列重要法律的修订出台,清晰阐释了依法治国的基本精神,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开始形成,这为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制度基础。1997年~2012年:形成和发展阶段•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十五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这就正式将依法治国提升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六大还提出“三统一”的法治原则,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就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法治国方略的根本原则。•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理念,把依法执政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之一。•2010年我国如期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在这一阶段,依法治国方略的正式确立,我国法治建设在立法、行政、司法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显著成就。2012至今:完善阶段•2012年,习近平提出“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2014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规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制中国,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新征程。•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形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虽然“法治体系”与“法律体系”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内容和精神实质已发生明显变化。法律体系注重立法层面的有法可依,而法治体系则覆盖到科学立法
本文标题:第十一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506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