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环境教育九年级下教案
第一单元环境安全第一课环境安全的概念环境安全的概念:将环境安全分为生产技术性的环境安全和社会政治性的环境安全两类,认为广义的环境安全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处于一种不受污染和破坏的安全状态,或者说人类和世界处于一种不受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危害的良好状态,它表示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态意义上的生存和发展的风险大小。一是要加快工业污染治理步伐,努力消减工业污染排放总量。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县城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不断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三是要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改善农村环境状况。四是要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从源头上防止新污染源产生。五是要继续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六是要抓好环境宣传教育,动员全民参与环境保护。一是要继续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二是要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为抓手,全面深入排查和整改隐患。三是要严格执法,强化监管。四是要强化宣传和学习培训,构筑防范事故的思想防线。五是要健全完善应急救援体系,严格事故调查处理和责任追究。第二课我国环境安全面临威胁1、水环境状况恶化:一是水污染相当严重。全国每年约有200亿立方米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湖中,还有大量未达标处理的废水被偷排、漏排,不少地方“有河皆干、有水皆污、湿地消失、地下水枯竭”。二是水污染治理仍然滞后。到2005年底,全国还有278个城市没有建成污水处理厂,至少有30多个城市50多座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不足30%,甚至没有运行。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不达标也加剧了水污染。三是水污染事故频繁发生。不少化工、石化等重污染企业建在大江大河沿岸、城市饮用水源地附近和人口密集区。四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过高。淮河、辽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超过60%,海河超过90%,明显超出国际上30%~40%的水生态警戒线。部分城市由于地下水长期超采,还引发了地面下沉、管网漏损率增加等问题。此外,供水安全存在隐患、用水效率偏低、防洪减灾压力较大、水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都是改变我国水环境所必需面对的问题。2、大气环境状况严峻:大气环境是指生物赖以生存的空气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大气污染对大气物理状态的影响,主要是引起气候的异常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是很明显的,有时则以渐渐变化的形式发生,为一般人所难以觉察,但任其发展,后果有可能非常严重。大气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其自然的变化进程相当缓慢,而人类活动造成的变化祸在燃眉,已引起世界范围的殷切关注,世界各地都已动员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究、防范、治理。控制大气污染,保护环境,已成为当代人类一项重要事业。大气是混合气体,它无色无味,通常人们看不见它的存在,大气的主要成份是氧和氮。而其它气体,如氢、二氧化碳、臭氧和水汽等,只占大汽体积总量的百分之一。3、生态环境退化严重:生态环境退化是指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和不合理利用而造成的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功能衰退、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生产力下降以及土地生产潜力衰退、土地资源丧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现象。4、有毒有害污染物威胁环境安全第三课我国环境不安全的影响1、影响社会稳定中国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损害国家形象。2、制约经济发展中国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损害国家形象。主要表现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问题依然突出;环境问题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中国国际形象和对外贸易。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3、危及人体健康长期生活在低浓度污染的空气环境中,机体可受到慢性潜在性危害,使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增高。如目前吸烟引发肺癌、石棉引起石棉肺、二氧化硅致矽肺等已为人们所共知。水是人体的基本成分,也是生命活动、工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水体是以陆地为相对稳定边界的天然水域。如果外界许多物质被混入天然水源,降低了水质,通过稀释、混合、挥发、沉淀等物理方法,氧化、还原、酸碱中和、化合、分解等化学方法,以及水生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作用过程,使杂质下降,这就是水体的自净能力。当排入水中的物质量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物理与化学性质发生改变,水质变坏,降低了水的使用价值,称之为水体污染。工业“三废”中排出的废水含有铅、镉等重金属毒物,灌田后可以通过稻米造成慢性镉中毒(疼痛病)和铅中毒;含砷、汞农药污染土壤引起慢性砷中毒和汞中毒;“三废”和农药污染土壤后,再经雨水冲刷而污染地面水和地下水,人们通过饮水、食物以及家畜通过饲料都可引起中毒。社会环境对人们健康的影响、制约作用是巨大的,作为社会人口中正经历着生长发育和社会化过程的高中学生这一群体来说,也毫不例外地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我国现有80多万所中小学校和1000多所高等院校,在校学生2亿多人,约占我国人口的1/5以上。他们不仅在社会人口比例中数量大,更重要的是代表着人类的未来,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希望所在。因此,研究影响他们健康成长的各种社会因素,特别是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同辈群体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为其在走上社会以前打下良好的身心健康素质基础,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4、影响产品国际竞争力第四课影响我国环境安全的原因1、人口压力随着国际环境、国内环境、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环境的重大变化,以及人民群众觉悟和需求的不断提高和增长,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九大突出矛盾和问题。这九大突出矛盾和问题分别是:1.低生育水平不稳定。现行生育政策和群众生育意愿的矛盾依然突出,在人口忧患意识淡化、行政手段弱化和利益导向政策滞后的条件下,任何盲目乐观和麻痹松懈的思想情绪,任何政策的偏差和工作的失误及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都可能导致生育水平的回升。2.人口总量持续增长。今后20年左右,全国总人口仍以每年净增1000万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据预测,按总和生育率1.8计算,2034年人口达到14.86亿后可能实现零增长;如果将一些复杂多变因素考虑进来,按总和生育率2.0计算,21世纪中叶的2043年,人口将达到15.57亿。这就是说,全国总人口还要增加近3亿,在接近16亿之后方能实现零增长。3.人口总体素质不高。全国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年均4%—6%,约80万到120万。6000万残疾人中,1200万属于呆傻和弱智。6000万左右地方病患者,波及全国1800多个县(市、区)。同时,中国在人口健康水平、人均受教育程度、人们的道德心理等方面均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人类发展指数居世界104位,属人力资源低下的国家之一。4.人口结构性矛盾日益凸现。一是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已达117。0至9岁人群中男性比女性多1277万。长期下去,将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二是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65岁以上老年人口,2020年将占全国总人口的11.8%,21世纪中叶将占全国总人口的1/4。更为严重的是,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发达国家一般在人均GDP10000美元时进入老龄社会,中国是在不足1000美元的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因此,老年健康和保障问题面临严峻挑战。5.就业压力十分巨大。2020年,中国适龄劳动人口将达9亿多,比发达国家劳动力的总和多3亿。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近千万,农村剩余劳动力两亿多,庞大的人口和无序的流动构成中国就业市场的巨大压力和社会管理的困难。6.公共卫生预防保健体系十分薄弱。80%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2000年农村人均预防保健经费仅有12元;3亿左右的人喝不上洁净水;1亿多人得不到及时的医疗服务;乙肝病毒携带者1.2亿人;艾滋病传播进入快速增长期,80%的感染者在农村,暴发传染的可能性极大。7.新的困难群体开始显现。率先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父母相继进入老年,特别是独生子女和双女户家庭父母年迈而缺乏保障,生活陷入困难。8.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依然尖锐。中国人口正在逼近目前科学发展状况下自然环境容量的极限。庞大的人口在未来几十年给资源和环境带来的压力和影响极为深远。9.人口和计划生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实施后,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正常经费缺口很大。20多年来建立起来的基层工作和服务网络在不少地方特别是贫困地区陷入困境。2、结构性不合理3、自然环境先天不足4、环境法制不完善5、认识偏差、工作失误6、环境管理体制不顺,投入不足环境管理对我国的环境执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我国的环境保护一直强调并习惯于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即使是经济刺激手段也是依赖行政得以实施,带有行政制度的色彩。国家之所以享有环境管理职权,是由其作为国际法主体及其在国内法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国家根据其所享有的环境管理职权,采取各种措旌对开发利用环境的活动加强管理,以达到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目的。国家环境管理权如何设置以及这种权力与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的关系安排关系到环境管理系统的运行状态、效率和效能。环境管理的加强将有力地促进环境状况的改善,而一个科学、合理的环境管理体制则是提高环境行政效率的根本保证。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环境行政管理体制也得到了不断完善,但是仔细考察我国制定的一系列有关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法律中关于环境管理体制的规定就会发现:有关管理体制的规定显得十分零散。第二单元环境与发展第一课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纷纷采取传统的“增长第一战略”来发展本国经济,其主要特征是大力推行工业化,以谋求国民生产总值的迅速增长。传统片面的追求经济增长的战略,虽然使许多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经济上的较快增长,但却暴露了一系列严重的弊病。由于它是以人主宰自然为指导思想,以资源的大量消耗浪费来换取经济的繁荣,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同时,为了追求GNP(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往往偏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基本衣食住行需要而注意生产那些高产值、高利润的奢侈品,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还常表现在失业率上升、“城市病”蔓延、发展中国家债台高筑(尤其是拉美和非洲更为突出)、贫富两极分化等方面。因而从70年代传统发展模式开始受到人们的批评,世界各国在探索新的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理论被提出及被认同。人们为寻求一种建立在环境和自然资源可承受的长期发展的模式,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先后提出过“有机增长”、“全面发展”、“同步发展”和“协调发展”等构想。1980年3月5日,联合国向全世界发出呼吁:“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持续发展。”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G.H.Brundland)任主席。联合国要求该组织以“持续发展”为基本纲领,制订“全球的变革日程”。1987年该委员会把研究长达4年、经过充分论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OurCommonFuture)提交联合国大会,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该报告对当前人类在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评价,指出过去我们关心的是发展对环境带来的影响,而现在我们则迫切感到生态的压力,如土壤、水、大气、森林的退化对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在不久以前我们感到国家之间在经济方面相互联系的重要性,而现在我们则看到在国家之间的生态学方面的相互依赖的情景,生态与经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互相紧密地联系在一个互为因素的网络之中。从1981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Brown)的《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BuildingaSustainableSociety)一书问世,到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发表,表明了世界各国对可持续理论研究
本文标题:环境教育九年级下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510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