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加法估算》案例与反思
1【教学背景】:这是苏教版数学第四册第39~40页的教学内容。三位数的加法是较大数的计算,列竖式求得结果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往往不一定要精确的结果,只要知道得数大约是多少就可以了,这就需要估算。教材认真落实《标准》“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技能”的要求,在教学笔算的同时也教学估算。教学估算并不是把估算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现实情境中激活学生已有的估计经验,自己探索估算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加法估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学会加法估算方法,认识“≈”,会用“≈”表示估算的结果,并通过估算练习,感受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展示】:课始我用出示了我在星期天逛街时买了一部漂亮的电话机,让学生来猜猜它的价格。并告诉学生:它的价格大约是200元。学生有些激动,小手不停地举起,我就赶紧请了一名机灵的小男孩。生:500元。我当时暗暗吃一惊,啊!猜得这么贵。学生也七嘴八舌地说:“不对,不对,要大约是200元的。”其他学生随即猜出了以下价格:生1:207元生3:198元生5:199元生2:195元生4:206元生6:203元……根据的学生的回答,我意识地按超过200元的和比200少一点的分开板书。207195206198203199并要求学生观察讨论这些数有什么特点呢?从而得出:这些数都和200接近,都可以说大约200。(当我出示电话机真正的价格是206元)瞧,刚才谁猜中了,恭喜你!(那位猜中的小朋友“哇”的一声叫了出来:我猜中了,脸上洋溢着愉快的笑容。接着我又依次出示5样东西:197元302元604元93元295元如果我想买一只手表和一身套裙,大约需要多少钱呢?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考虑后,2一位小朋友高高地举起了手抢着回答:“大约要500元。”“哦,真不错。”我继续追问:“你是怎么想的?”“197看作200,302看作300,合起来不就是500吗?”他说得是那么得干脆利落。小朋友都很羡慕地望着他,他也露出了得意的神情。“那其他小朋友又是怎么想的呢?”小朋友立即议论开来了。“为什么要把这些数都看作整百数呀?”我又问。“因为这些数非常接近整百数啊。”学生答道。我顺势小结:对啊,我们就是要来学习把接近整百的数看作整百数来计算,这种方法就叫估算。随即板书课题:加法估算。“那怎样用加法算式来表示大约需要500元呢?”有位学生是这样写的:206+292=498,498接近500,所以大约要500元。(我当时愣了一下,这种算法可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估算方法。但我没有急于去否定,而是让其他小朋友来说说看这样估算你觉得怎样?)小朋友们议论开来:这样做还是估算吗?正确答案都出来了。经过小朋友们的讨论交流后觉得这样的估算不好,而一致认为应该把接近整百的数看作整百数来计算,从而得到估算结果。我听完小朋友的讲述后板书:197+302=500(元)问:老师这样写行吗?为什么?生:197+302得到的数不是500,但接近500,我们就说197+302约等于500。学生说得头头是道,我喜在心头,连忙擦去“=”,换成“≈”,同时指导“≈”的写法和读法。接着我请小朋友任意选择其中的两样东西,自己估算一下大约需要多少钱?指名交流。由于小朋友有很多种选择,所以我要求没有交流到的讲给自己的同桌听。学生热情高涨。师:那如果我带了800元钱,能买回一部电话机和一部手机吗?我话音刚落,小朋友就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买得到,有的说买不到。“我们的估算方法没有错?那为什么可能会买不到呢?”经过讨论,达成共识。“这是由于估算得到的仅仅是一个大约的数,它与准确数始终有一定的距离,估算出来的数可能比准确数大,也可能比准确数小。”师:800元钱除了买两样东西外,还可以买回更多的东西吗?请学生自由选择,互相交流。学生的学习情绪达到了高潮。3当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估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学会加法估算方法,认识“≈”,会用“≈”表示估算的结果时我顺势出题:1、你能帮助下面这些小蝴蝶正确地飞到花朵上吗?7046975985504955076056932、小朋友喜欢玩跷跷板吗?瞧,数学王国中的数字宝宝们也爱玩,瞧,第1个跷跷板:一头是545+198,另一头是700,能跷起来吗?其他两个呢?3、数字宝宝们玩得可开心了,我却遇上了麻烦事。瞧,这是我家3月份的水、电费和电话费情况,你们认为我大约带多少钱去缴费就够了?200元、400元还是300元?水费电费电话费53元98元106元4、小朋友的本领真大。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明天我们学校要组织看电影了,就在风雨活动室里。瞧,里面有?个座位?(500)(出示6个年级一起去看电影的场景)我们学校6个年级一起去看电影坐得下吗?545+198700700700413+298596+1454生:不行啊。师:那怎么办呢?小朋友一起来想想办法吧!(学生分组讨论、想办法,提议分批看。)师:四人小组合作来估算一下,分几批去看,每批哪几个年级?各小组立即合作开始设计方案,只见学生们时而讨论,时而记录,没多久方案出来了,最后全班进行交流,得到了很多种方案。并要求学生仔细研究哪种方法最合适?为什么?(人数搭配很合理)【教学反思】: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基本任务是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课标》也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一句话,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在本课的教学中,十分注重生活化教学,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数学,提高了教学效率。一、教学内容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加强估算是新课程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改革提出的一项要求。“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是第一学段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教学实践证明: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比与生活相疏离的教学更能激发小学生的认知需要。在课始我让学生猜老师逛商店买的那部电话机的价格作为教学切入口,将学生的注意引到对价格的探究上,将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放在课上,因此,一开始学生就有了探索的欲望,使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成了学习新知的诱发剂。接着让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随时随地伴随在身边,更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应用题变得活泼、生动了,易于学生接受,也符合了学生的思维特点,从而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学习需求,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二、教学过程生活化,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过程,应把学生看作是有主观能动性的真正意义上的“人”,而非被动接受知识、机械计算的“物”。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中真正体现生命价值,满足孩子的发展与成功的需要,在教学中我发现有学生先用笔算:206加292等于498,498接近500,所以大约要500元。这种算法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估算方法,于是引导学生把206元5看作200元,292元看作300元,200元加300元是500元。这样,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提出了一个指向性学习策略的问题,促进学生做深层次的思考,最后使估算的多样化与最优化得到了和谐统一。接着,我提出了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两种商品来估计总价、用800元自由选择买物品,这些都充分赋予了学生选择的权利,也是教师尊重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上学生的课堂行为得到尊重、肯定与鼓励,同时,教师还有机地渗透了购物策略的教学,进一步拉进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三、延伸练习生活化,发展学生思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获取知识还要有真切的体验。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我在设计练习时首先考虑的问题是练习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要给学生思维的挑战,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出数学学习的“乐趣”,而不能把学生当成被动的作业训练机器,否则学生容易产生思维疲劳,甚至厌倦情绪.因此,我精心地设计了一系列让学生感兴趣的习题:为小蝴蝶找花朵、玩跷跷板、去看电影等,让学生的思维有了挑战的机会.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比较,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到数学的真谛,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世界,体现知识的价值在于知识的运用之中这一教学理念。儿童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童心是有待挖掘的重要的教学资源。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需要也很值得我们反复体察,细细品味。不断地读,就会不断地发现童心里深不见底的一面,也会有更多的惊喜和感悟。本课中,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加法估算方法、通过合作交流理解并学会加法估算方法,认识“≈”,会用“≈”表示估算的结果。那种无拘无束,轻轻松松地学习之后,使我有了更多的思考:那就是怎样使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自然地进入教学过程,完成知识建构的任务,让知识“活”起来?如何走进童心,给他们更健康、快乐的学习生活,使他们能数学地思考,有持续发展的后劲呢?这也许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永久的话题。
本文标题:《加法估算》案例与反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519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