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错斩崔宁》故事来源于民间,作者不详。最初被人编入明人编撰的《京本通俗小说》(即《宋人词话》)第十五卷。冯梦龙把它编入《醒世恒言》,改题为《十五贯戏言成巧祸》,除个别字以外,内容大体相同。小说情节结构:开端:开头到“《汉书》中彭越”刘贵因丈人赍助,得十五贯钱。发展:“却说刘官人驮了钱”到“拽上了门就走。不题。”刘贵戏言,二姐出走,刘贵丧命。高潮:“次早邻舍起来”到“可胜叹哉”陈二姐与崔宁巧遇,含冤丧命。结局:“闲话休提。却说那刘大娘子到得家中”到结尾。刘大娘子遭遇静山大王,偶得实情,真相大白。1、无巧不成书第一巧,刘贵与王氏去给岳父拜寿,得十五贯钱做生意。第二巧,刘贵偏去喝酒了,乘醉与二姐开了“典身”的玩笑。第三巧,陈二姐巧遇的崔宁背着恰是十五贯卖丝钱,正好与刘贵被杀时失去的钱数目相符。第四巧,后来王氏嫁的静山大王又正巧是杀害刘贵的真凶。在一系列“巧合”中,情节曲折向前发展,主人公的命运紧扣人们的心弦。而这些偶然的巧合之中,又包含着必然性的因素。2、为何会错斩崔宁①巧合②世态冷酷:包括朱三老儿在内的全部邻居,都害怕“打没对头的官司”会被连累,所以就不分青红皂白地逮住了刘贵。③封建礼教的戕害:王员外及其女儿,乃至“一干邻佑”,都或多或少地接受了“男女授受不亲”、“男女同行,非奸即盗”等封建思想,所以坚信二人一定是凶手。④封建司法制度的罪恶:严刑逼供,臆断使案合理的怀疑+刑讯(或者利诱等其他非法取证方法)=错案错案+抓获真凶=发现错案。首先,小说以普通市民为故事主人公,描写他们的日常生活,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通过他们的遭遇,展现社会生活的画面,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其二,小说在描写案狱刑讼事件时带有鲜明的倾向性:③凶暴昏馈的官府对人的权利和生命的漠视和摧残①城市下层市民经济地位低下②反映出封建夫权对妇女的压迫,反映出当时封建社会的家庭关系•在《错斩崔宁》表现为说书人对于那些被害者、蒙冤人抱有深切的同情。“俩人浑身是口,也难分说”•小说对率意断案的昏官庸吏进行了大胆的揭露。“这段冤枉,仔细可以推详出来。谁想问官糊涂,只图了事,不想捶楚之下,何求不得”宋代公案小有同情被迫害的下层小民、批评封建官府的鲜明倾向,广大市民群众思想已逐渐觉醒,他们从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出发,开始发表对封建统治的认识,表达对压迫他们的司法制度的不满,大胆提出自己的政治要求。其三,小说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以奇取胜:公案题材表现刑狱案件的,刑案的复杂奇特、神秘迷离,增强了情节的奇诡变幻。《错斩崔宁》以制造偶然和巧合的手法来组织情节,铺衍故事。故事不是平铺直叙的单线发展,而是曲折跌宕,变化莫测。整个故事的发生、发展离奇曲折,以一系列的偶然和巧合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头绪虽多,但繁而不乱。其四,与故事情节的组织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相比,宋代公案小说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不够成熟:对于刘贵、陈二姐、崔宁等人,小说只一般性地描述他们各自的行动,没有深人作内心的刻画描写人物的的对话主要是为发展情节,而不是意在表现人物性格,人物淹没在故事情节之中。同样,对于昏官府尹的描写也流于脸谱化、简单化。小说只表现他审案时喝斥咆哮、任意用刑等外在的行动,而缺乏对这样一个昏庸无能又凶狠残暴的封建官吏内心的挖掘和典型性格的揭示,因而人物形象还停留在类型化阶段。
本文标题:错斩崔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550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