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沉淀溶解平衡及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习题
1沉淀溶解平衡及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1.选择题8.1使CaCO3具有最大溶解度的溶液是()。(A)H2O(B)Na2CO3(固)(C)KNO3(D)C2H5OH8.2难溶电解质AB2的平衡反应式为AB2(S)A2+(aq)+2B—(aq),当达到平衡时,难溶物AB2的溶解度S与溶度积spK的关系为()。(A)S=(2spK)2(B)S=(spK/4)1/3(C)S=(spK/2)1/2(D)S=(spK/27)1/48.3在Ag2CrO4的饱和溶液中加入HNO3溶液,则()。(A)沉淀增加(B)沉淀溶解(C)无现象发生(D)无法判断8.4已知spK(AB)=4.0×10-10;spK(A2B)=3.2×10-11,则两者在水中的溶解度关系为()。(A)S(AB)S(A2B)(B)S(AB)S(A2B)(C)S(AB)=S(A2B)(D)不能确定8.5向0.1mol·L-1HCl溶液中通入H2S气体至饱和,然后向其中加入Mn2+,Pb2+,使Mn2+,Pb2+浓度各为0.1mol·L-1,则此时发生()。(A)Pb2+沉淀,Mn2+不沉淀(B)Mn2+沉淀,Pb2+不沉淀(C)两种离子均沉淀(D)溶液澄清8.6Mg(OH)2沉淀在下列哪一种情况下其溶解度最大()。(A)纯水中(B)在0.1mol·L-1HCl中(C)在0.1mol·L-1NH3·H2O中(D)在0.1mol·L-1MgCl2中8.7在一混合离子的溶液中,c(Cl—)=c(Br—)=c(I—)=0.0001mol·L-1,若滴加1.0×10-5mol·L-1AgNO3溶液,则出现沉淀的顺序为()(A)AgBrAgClAgI(B)AgIAgClAgBr(C)AgIAgBrAgCl(D)AgClAgBrAgI8.8spK(AgCl)=1.8×10-10,AgCl在0.01mol·L-1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mol·L-1)为()。(A)1.8×10-10(B)1.34×10-5(C)0.001(D)1.8×10-88.9某溶液中加入一种沉淀剂时,发现有沉淀生成,其原因是()。(A)离子积溶度积常数(B)离子积溶度积常数(C)离子积=溶度积常数(D)无法判断8.10用佛尔哈德法测定溶液中Cl—时,所选用的指示剂为()。(A)K2CrO4(B)荧光黄(C)K2Cr2O7(D)铁铵矾2.填空题8.11莫尔法是以示剂的银量法,终点时生成砖红色的沉淀。8.12往试管中加入2mL0.1mol·L-1MgCl2溶液,滴入数滴浓氨水,观察有生成,再向试管中加入少量NH4Cl固体摇动,则发生,最后一步离子方程式为。28.13对于同一类型的难溶强电解质,溶度积常数,利用分布沉淀来分离离子效果就越好。8.14溶度积常数和一切平衡常数一样,同物质的和有关,而与离子的改变无关。8.15现有BaSO4多相离子平衡系统,如果加入BaCl2溶液,主要是效应,溶解度;如果加入NaCl溶液,主要是,溶解度。8.16对同一类型的难溶电解质,在离子浓度的情况下,溶解度的首先沉淀析出,然后才是溶解度的沉淀析出。8.17分步沉淀的次序不仅与溶度积常数及沉淀的有关,而且还与溶液中相应离子有关。8.18法扬斯法是以确定终点的银量法。8.19重量分析包括,,,四类。8.20PbSO4(s)转化为PbS(s)的离子方程式为PbSO4(s)+S2-(aq)PbS(s)+SO42-(aq),转化平衡常数为。3.判断题8.21溶度积常数相同的两物质,溶解度也相同。()8.22溶液中若同时存在两种离子都能与沉淀剂发生沉淀反应,则加入沉淀剂总会同时产生两种沉淀。()8.23所谓沉淀完全,就是用沉淀剂把溶液中某一离子除净。()8.24同离子效应使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降低。()8.25沉淀剂用量越大,沉淀越完全。()8.26CuS不溶于HCl,但可溶于浓HNO3。()8.27分步沉淀的结果总能使两种溶度积常数不同的离子通过沉淀反应完全分离开。()8.28溶液中难溶物的离子积等于该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时,为饱和溶液。()8.29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spK较小者,它的溶解度就一定小。()8.30等物质的量的NaCl与AgNO3混合后,全部生成AgCl沉淀,因此溶液中无Cl—和Ag+存在。()4.简答题8.31用溶度积规则解释CuS沉淀不溶于HCl,却溶于HNO3。8.32用银量法测定下列物质时,各应选哪种方法确定终点较为合适?①BaCl2②KCl③NH4Cl④KSCN⑤Na2CO3+NaCl⑥NaBr8.33简述重量分析的一般步骤5.计算题浙江大学编:无机及分析化学P174.~175.7.8.17.18.19.习题答案1.选择题8.1C8.2B8.3B8.4B8.5A8.6B8.7C8.8D8.9A8.10D2.填空题8.11K2CrO4;Ag2CrO438.12Mg(OH)2沉淀;沉淀溶解;Mg(OH)2+2NH4+2NH3·H2O+Mg2+8.13相差越大8.14本性;温度;浓度8.15同离子;减小;盐效应;增大8.16相同;较小;较大8.17类型;浓度8.18吸附指示剂8.19化学沉淀法;电解法(电沉积法);挥发法(气化法);萃取法8.20K=spK(PbSO4)/spK(PbS)3.判断题8.21×8.22×8.23×8.24√8.25×8.26√8.27×8.28√8.29×8.30×4.简答题8.31答CuS溶于HCl的多重平衡常数13223621108.6102.9103.6)(aaspKKCuSKK很小,故不溶于HCl;而HNO3具有氧化性,能使S2-氧化成硫磺,使S2-浓度急剧下降,使得spiKQ,故溶解。反应式为3CuS(s)+8HNO3(aq)3Cu(NO3)2(aq)+3S(s)+2NO(g)+4H2O(l)8.32答:(1)BaCl2适宜于佛尔哈德法测定,因莫尔法测定时Ba2+与CrO42-沉淀而干扰测定。(2)KCl应选莫尔法,其它方法也可测定。(3)NH4Cl宜用佛尔哈德法,因有NH4+存在,不宜选用莫尔法。(4)KSCN选用佛尔哈德法,因莫尔法测定时吸附现象严重。(5)Na2CO3+NaCl应选佛尔哈德法,在强酸介质中CO23不会干扰测定,但在莫尔法和法扬斯法中,Ag+与CO23生成Ag2CO3沉淀。(6)NaBr宜选佛尔哈德法的返滴定法,若用法扬斯法,应选曙红作指示剂,而莫尔法吸附现象较严重。8.33答:①采样②溶液的制备③预处理④控制反应进程(速度)⑤测定⑥结果计算物质结构基础1.选择题4.1已知某元素+3价离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s323p63d5,该元素在周期表中属于()。(A)ⅤB元素(B)ⅢB元素(C)ⅧB元素(D)ⅤA元素44.2下列哪种元素具有最强的电子亲和能()。(A)P(B)S(C)Cl(D)He(E)Ne4.3在下列原子中,第一电子亲和能最大的是()。(A)N(B)O(C)P(D)S4.4在下列原子中,第一电离能最小的是()。(A)B(B)C(C)Al(D)Si4.5下列四种电子构型的元素中,其离子状态在水溶液中呈无色的是()。(A)2、8、18、1(B)2、8、14、2(C)2、8、16、2(D)2、8、18、24.6已知多电子原子中,下列各电子具有如下量子数,其中能量最高的电子应是()。(A)21,1,1,2(B)21,0,1,2(C)21,1,1,3(D)21,2,2,34.7下列用来表示核外某电子运动状态的各组量子数(n,l,m,ms)中,合理的是()。(A)21,1,1,2(B)21,0,0,0(C)21,2,1,3(D)(2,1,0,0)(E)21,0,2,14.8氧原子一个2p电子可以被描述为下列六组量子数之一,试指出氧原子四个电子组合中正确的有()。①21,0,1,2②21,0,1,2③21,1,1,2④21,1,1,2⑤21,1-,1,2⑥21,1-,1,2(A)①②③⑤(B)①②⑤⑥(C)②④⑤⑥(D)③④⑤⑥4.9在下列所示的电子排布中,哪些是激发态的原子(),哪些是不存在的()。(A)1s22s22p6(B)1s22s23s1(C)1s22s14d1(D)1s22s22p63s1(E)1s22s22p52d13s14.10甲、乙两元素,甲原子的M层和N层的电子数分别比乙原子的M层和N层的电子数少7个和4个。则可推测甲、乙两元素的原子序数应分别为()和()。(A)20(Ca)(B)45(Rh)(C)23(V)(D)56(Ba)(E)34(Se)(F)68(Er)4.11第二周期各对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大小次序如下,其错误的是()。(A)LiBe(B)BC(C)NO(D)FNe4.12屏蔽效应起着()。(A)对核电荷的增强作用(B)对核电荷的抵消作用(C)正负离子间的吸引作用(D)正负离子间电子层的排斥作用54.13钻穿效应越大,则()。(A)轨道能量越高(B)轨道能量越低(C)原子的能量越低(D)原子的能量越高4.14估计一电子受屏蔽的总效应,一般要考虑下列哪一种情况下电子的排斥作用()。(A)内层电子对外层电子(B)外层电子对内层电子(C)所有存在的电子对某电子(D)同层和内层电子对某电子4.15电子钻穿本领及其受其它电子屏蔽的效应之间的关系是()。(A)本领越大,效应越小(B)本领越大,效应越大(C)两者无关4.16下列哪一轨道上的电子在xy平面上的电子概率密度为零()。(A)3pz(B)3dz(C)3s(D)3px4.17*已知当氢原子的一个电子从第二能级跃迁至第一能级时,发射出光子的波长是121.6nm,可计算出氢原子中电子的第二能级与第一能级的能量差应为()。(A)1.63×10-18J(B)3.26×10-18J(C)4.08×10-19J(D)8.15×10-19J4.18在电子云示意图中,小黑点()。(A)其疏密表示电子出现的概率密度的大小(B)其疏密表示电子出现的概率的大小(C)表示电子在该处出现(D)表示电子4.19氢原子的1s电子分别激发到4s和4p轨道所需的能量(A)前者后者(B)前者后者(C)两者相同(D)无法判断4.203s1表示()的一个电子。(A)n=3(B)n=3,l=0(C)n=3,l=0,m=0(D)n=3,l=0,m=0,ms=+21或-214.21说明电子运动时确有波动性的著名实验是()。(A)阴极射线管中产生的阴极射线(B)光电效应(C)α粒子散射实验(D)戴维森-杰尔麦电子衍射实验4.22在薛定谔方程中,波函数ψ描述的是()。(A)原子轨道(B)概率密度(C)核外电子运动的轨道(D)三者都是4.23镧系元素都有同样的6s2电子构型,但它们在()填充程度不同。(A)6p能级(B)5d能级(C)4d能级(D)4f能级4.24某元素A,电子最后填入3d轨道,最高化合价为4,元素B电子最后排入4p,最高化合价为5,可以肯定()。(A)A为ⅣAGe,B为ⅤAAs(B)A为ⅣASn,B为ⅤATe(C)A为ⅡBZn,B为ⅢBSc(D)A为ⅣBTi,B为AⅤAs4.25A原子基态的电子排布为[Kr]4d105s25p1,它在周期表中位于(),B原子基态的电子排布为[Kr]4d105s1,它在周期表中位于(),C原子基态的电子排布为[Ar]3d74s2,它在周期表位于()。(A)s区ⅠA(B)p区ⅢA(C)d区ⅥB(D)d区ⅧB(E)ds区ⅠB(F)p区ⅤA64.26有关基态氢原子的玻尔半径为53pm的说法正确的是()。(A)氢原子中1s电子在距离53pm处作圆周运动;(B)氢原子中1s电子在距离53pm处ψ1s的值最大;(C)在距离53pm的薄球壳内1s电子出现的概率密度最大;(D)在距离53pm的薄球壳内1s电子出现的
本文标题:沉淀溶解平衡及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552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