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开题报告报告人:张婷一、开展研究的题目: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社会融入问题研究二、选题背景: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出现大规模农民工进城的浪潮,农民工的大批涌入,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在农民工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庞大群体,它与社会上提及的“富二代”相对,人们将这一特殊群体称之为“二代农民工”(“农民工第二代”)或者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以出生在80后、90后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民工,他们在1.5亿外出农民工中约占60%,人数近亿。随着第一代农民工年龄的增大和逐步返回农村,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陆续进入城市并成为农民工的主体。然而,由于成长环境、接受教育的状况以及文化、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与老一代的农民工相比,他们在价值追求、行为方式、消费观念、就业观念、家庭观念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特点使新一代农民工更加难以融入城市社会,而游离在城市和农村的边缘成为“边缘人”。除了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原因之外,城市居民对他们的不准确认识甚至歧视、排斥观念,政府的相关政策缺乏和各类保障制度中存在的不完善,以及企业等单位实际工资等各类待遇的不到位等也加剧了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困难。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已经成为推动城市化进程中必须面对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2010年3月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三、选题意义:1、理论意义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以新生代农民工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假设和实证分析来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在社会融入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导致其难以融入城市社会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可行性的应对策略,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的研究,不仅扩展了社会工作教育的研究领域,而且充实了对农民工问题以及青年教育的研究内容,补充了目前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的理论研究。2、现实意义对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融入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和探讨对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有利于为城市的各项社会管理提供一定的指导,有利于实现家庭的和谐,有利于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发展,有利动企业的科学化、人性化管理,有利于社会公平、平等的实现。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加强对其城市适应状况研究,对于了解新生代农民工,探索其城市适应规律,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能力,避免融入冲突,提升生活质量,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们能否与城市居民进行良好的互动并融入到这个城市中去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四、文献综述:搜索时间2011年7月1日。通过在百度上搜索“社会融入”,共找到相关网页约4,920,000篇,搜索“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约1,420,000篇;搜狐网上对应的数据是704,286篇、93,289篇。在万方数据库上搜索主题为“社会融入”,相关文章18,696篇,搜索主题“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共114篇。由此可见,目前对于“社会融入”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更多的是对一些社会现象的关注,尚未形成系统、全面的理论研究成果。目前学术界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研究从不同视角展开,比如从社会认同、犯罪现象、社会支持系统、城市管理、社会距离、社会资本、社区建设、市民化、心理困境等各角度进行,研究的内容主要涵盖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社会融入困难的表现、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困难的原因分析以及应对策略的探究等。下面,文章将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能够有一个相对清晰的了解和把握。(一)、对新生代农民工及社会融入的概念研究目前的研究中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尽管具体表述存在差异,但基本上已经形成了比较一致的认识。中国社科院王春光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流动人口已经出现代际差异,既表现在流动动机上,也表现在他们不同的社会特征上。他将20世纪90年代开始外出打工的人称为新生代(王春光,2001)。而在另一篇文章中,王春光又将新生代农民工量化为“年龄在25周岁以下”的群体(王春光,2003)。许传新(2007)在2006年的调查中,则将新生代定义为28岁以下的农民工。也有学者受文化研究中断代的提法“80后”的启发,认为可以把新生代农民工在实际操作中量化为在1980年之后出生的一代人。可见,对于这一群体的界定主要是以出生年份和受教育程度为主要依据。丁宪浩认为农民工的社会融入,是指农民工为流入地社会真正接纳,成为流入地社会的“全权公民”,享有与流入地户籍居民一样的权利,承担一样的义务;流人地户籍居民和农民工双方基本消除身份差异意识,都将对方看作是与自己一样的建设现代化的合作伙伴,共享发展成果的平等公民。由此可见,社会融入强调的就是实现平等。(二)、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农民工城市融入或城市适应性问题研究是我国农民工问题研究中的重要内容。随着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越来越多地进人城市,学界关于农民工城市融入或城市适应性问题研究的对象也随之转移。较之于传统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主观意愿有所增强。王春光(2001)指出,与第一代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外出动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经济型转到经济型和生活型并存或者生活型。如果用推拉理论来解释的话,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活拉力的作用显然远远大于农村生活推力的作用。李涛(2009)通过调查指出,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大多数人想永久地在工作的城市居住下去,有主动融人城市的要求,而在传统农民工身上的这种渴望就不是这么明显。然而,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度依旧很低。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农民工进城受到不公平的社会待遇,城市对农民工来说实际上是“经济接纳,社会拒入”,新生代农民工依旧在经历这样的遭遇。许传新(2007)对农民工进行分层研究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工作适应、人际适应等都处于中等水平,而生活处于较低水平。他们虽然进了城,但并没有在城市“生根”,新生代农民工还没有完全融人城市居民的生活圈,存在着一定的社会隔离。(三)、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制约因素1.阻碍新生代农民工融人城市的制度因素李强(2000)认为,以户籍管理制度为标志的城乡分割制度是农民流动的最大制度成本和城市化及城市融人的最大障碍。传统农民工如此,新生代农民工同样受制于这种障碍。户籍制度和建立在户籍之上的城市各种制度构成了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的制度性障碍(或制度排斥),学界对此已基本形成共识。户籍制度被认为是一种“社会屏蔽”制度,即它将社会上一部分人屏蔽在分享城市的社会资源之外(任远、戴星翼,2003)。2.社会管理、劳动报酬、社会观念等其他社会因素制约着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除户籍制度等制度性因素的制约,城市社会的各种组织团体对进城农民工的关注和容纳不够也是造成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人度低的重要原因。无论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行政组织、职业组织和社会团体,还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建立的社区组织、文化团体、福利组织等,农民工都很难进入,最突出的是工会组织和城市居民社区没有对进城农民工必要的承纳与整合(江立华,2003)。3.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因素不少学者从“社会网络”角度来探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人问题。渠敬东(2001)指出,农民工的社会网络是围绕着血缘、地缘和业缘等同质关系构成,并影响农民工生活世界的建构过程。何绍辉(2008)指出,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交往方式亦使他们难以真正在城里扎根。(四)、如何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王桂新等(2008)认为,要协调多方主体,应该从推进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二元社会体制的根本改革着手,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人。徐莺(2006)指出,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必须破除制度性障碍因素,加快城镇户口管理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户籍制度是阻碍农民工城市融人的最大障碍。针对城市社会管理对新生代农民工的“遗漏”,有学者提出,倡导城市社区和群体的接纳(周莹、周海旺,2009),让新生代农民工能广泛参与城市社区、工会、第三部门等组织。目前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研究的成果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同时,研究中存在的欠缺之处也给本文提供了发挥和创新的空间。五、本研究的主要内容: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对在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的研究,本文从以下四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是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假设,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了判断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指标体系,论述了理论假设的理论和实践依据;第二部分是设定进行实证分析的工具,结合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形成的材料,利用这些工具对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结合理论假设得出分析结论;第三部分是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的原因考察,从多角度展开论述;第四部分是探究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的应对策略,以便真正有效的推动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步伐。六、研究思路和拟采取的研究方法:(一)、研究思路:本研究主要是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来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进行研究,并结合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等方法对这个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社会融入的现状、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社会融入困难的表现、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困难的原因等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能够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社会融入问题提供一些帮助,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二)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占有大量而丰富的文献材料是论文写作的重要基础。目前学术界对于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工方面、社会融入方面以及青年教育方面已经分别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论文写作中,通过各种方式查阅了相关的论文、书籍、杂志等,并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分析、综合,以期能够全面地、正确地了解和掌握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社会融合方面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并为进一步的研究做好材料和理论准备。2、问卷调查法对昆明市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题的设计以及对调查数据进行各种量化的统计分析,以期反应出农民工在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社会融入问题,进而对论文的假设进行验证,并为原因的分析和应对策略的思考提供实际的真实资料。3、访谈法除了对大量新生代农民工的问卷调查之外,还对少量企业和政府管理者,以及城市居民进行了个别访谈,通过这种深入的交流,对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存在的社会融入困难问题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认识。4、实证分析法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笔者通过多种形式的调查和资料收集,以及对调查统计数据的量化分析,最终的目的就是能够尽可能准确的找出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化进程中融入社会的各种变量,找出导致这一问题的症结,进而为解决这种社会融入问题提供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应对策略。七、研究进度和时间安排:步骤:(1)通过网络寻找有关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的资讯(2)通过图书馆和期刊查询相关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的前沿理论(3)初步整理资料,写出开题报告(4)根据计划进行调查和访问(5)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6)写出和完善论文方法措施:(1)通过网络、图书馆、期刊查阅相关资料(2)和老师、同学进行相关的交流(3)运用所学知识以及前沿理论展开论述(4)尽量案例、数字和图文结合进度安排:2011年7月1日—2011年7月11日资料的查阅与整理2011年7月11日—2011年7月13日论文开题报告2011年8月1日—2011年11月1日论文初稿完成2011年11月1日—2011年12月1日论文的修改、完善、成八、写作框架:前言(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二)研究综述(三)研究方法(四)研究内容(五)创新之处以及研究困难一、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
本文标题:开题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555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