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
1岔河小学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实施方案为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切实保障“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根据《峨山县教育局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峨教发〔2013〕37号)》,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我校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二、工作对象与主要目标(一)工作对象关爱和教育“留守儿童”工作的主要对象为在校留守儿童。(二)主要目标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使留守儿童建档率达100%;2、100%的留守儿童都有临时监护人和代理家长;3、留守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4、每位留守儿童得到结对帮扶、沟通交流;5、对涉及留守儿童的案件,符合法律援助规定的,100%给予法律援助;6、留守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三、领导机构1、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领导机构。2组长:校长副组长:书记、德育主任组员:副校长、各科室主任、少队总辅、完小校长、完小主任、中队辅导员2、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工作措施。校长:全面监督、指导活动开展情况。书记:统筹安排工作,负责学校方案、制度的制定及各种统计表的制作。德育主任、少队总辅:具体负责督查和指导各完小开展工作和完成相应的工作材料。副校长、各科室主任:参与完成平时工作记录检查。完小校长:负责统筹安排各完小的工作、制定完小方案、成立机构等。完小主任、中队辅导员:具体组织开展此项工作,收整活动材料。3、要求:学校领导机构人员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作为提高学校办学效益的一项重要举措,精心谋划,认真落实。四、主要措施及要求1、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问题。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贯彻《义务教育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基本要求,同时关系到我校义务教育的巩固与提高,关系到外出务工人员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安定、稳定。因此,各完小要站在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确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和促进教育公平的理念,结合本校实际,不断探索和完善农村学校的教育模式,切实把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抓紧抓好。32、多措并举,为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创设良好条件(1)积极提高学校“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水平,加大改造薄弱学校的力度。(2)加强校际间师资队伍的交流,通过帮扶制度等办法逐渐缩小学校之间办学质量的差距。(3)各完小要结合本校实际,成立专门机构,确定专人负责,制订“留守儿童”的教育关爱制度,抓好此项工作。(4)各完小要因地制宜整合教育资源,加强寄宿制学生管理,努力解决好寄宿制学生的食宿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寄宿制学校宿舍和学生管理办法,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安全创造良好的环境。(5)学校要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纳入教师的年度考核和绩效考核,动员和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6)学校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国办发〔2011〕54号),提高“留守儿童”的健康水平。3、强化管理,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1)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学校要对辖区内的“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摸底,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成长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住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等。学校要根据“联系卡”情况变动,及时补充或变更有关内容,加强学校与农村“留守儿童”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的联系,对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2)建立“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制度。各校要根据“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动员和组织完小的教职员工对他们进行结对帮扶,随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学习、生活方面的情况及困难,并尽4最大可能及时帮助解决。优先解决有寄宿要求的“留守儿童”寄宿;对走读的孩子,老师要定期家访,及时反馈孩子在校期间的情况,会同学生的其他法定监护人共同做好孩子的思想教育工作,使“留守儿童”得到学习、生活、心理健康、情感交流和思想上的关怀和帮助。(3)建立“留守儿童”沟通交流制度。各校要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通过组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又积极参与的少先队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文体活动等,为“留守儿童”增进与同龄人的交流沟通、师生间的关爱互动、社会环境人际交往等搭建健康和谐的情感交流平台。(4)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应急机制。各校要强化安全责任意识,建立完善安全教育和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构建学校安全网络,层层建立安全工作责任制和安全工作预案,建立“留守儿童”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各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防溺水、防火、防骗、校园安全、交通安全、网络安全、食品安全等教育,使“留守儿童”学会自救自护知识。“留守儿童”在校期间如遇突发事件,要依法迅速采取适当的救助处理措施,并立即告知“留守儿童”的法定监护人和在外务工的家长,同时按规定及时报告上级有关主管部门。4、加强研究,提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教学质量(1)要注重因材施教。各校要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深入落实生本教育理念,积极引导教师变革教学方法,转变师生角色,树立新的课程观、质量观、人才观,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避免“留守儿童”因厌学而流失。(2)要丰富课外生活。各校要创设活动条件,丰富课外生活,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5会实践活动,要有意识地根据“留守儿童”的特点专门设立有关节目或项目让其主动积极地参与,也可以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开展一些类似夏令营形式的专题活动,使他们能自然融入集体生活,让他们在欢乐和睦、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要创造条件为“留守儿童”开辟图书阅览、体育锻炼、上网阅读、绘画书法等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场所,丰富他们的课外生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3)要改进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一些“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学校要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指导和训练,结合实际开设好有关德育课程。要开展针对“留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健康教育,化解心理压力,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有条件的学校,可通过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倾诉信箱”等,开展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心理咨询、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5、积极探索,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心“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网络(1)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各校要积极向家长宣传《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保护法》,明确家长作为子女第一监护人的责任,要求农民在进城务工时,妥善安排好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夫妻双方同时外出打工而将孩子留在农村的,要指定法定监护人,并经常与孩子所在的学校保持联系。(2)要充分发挥监护人的主体作用。各校要充分利用学生家长会、家长返乡时间等积极开展留守儿童监护人培训、优秀家长教子育子经验交流等活动,加强对“留守儿童”家长、监护人的教育和指导,提高留守儿童家长、监护人的责任意识和家庭教育水平;对长期不能返乡的务工人员子女,探索建立6农村“留守儿童”与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交流与沟通的“绿色通道”,有条件的学校可通过开设亲情专用电话、电子信箱和亲情书信等方式加强家长与儿童、学校与家长的沟通,让学生家长与孩子、学校定期保持联系,使家长在外务工放心,学生在校学习安心。(3)要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各校要与当地文化、公安、工商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彻底根治“黄、赌、毒”等对学生的污染。对农村学校周边的网吧等娱乐场所进行清理和规范,用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为农村孩子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要注重管理创新,加强与当地团委、妇联、关工委等组织的联系与配合,发动社会力量,通过开展爱心结对、校外辅导、老少同乐等关爱活动,形成全社会参与、支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浓厚氛围。6、完善考核,确保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是一项关系教育公平涉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工作,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解决。学校要结合实际,认真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并注意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各种考核,确保留守儿童的教育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努力做到让每一个农村“留守儿童”都能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在全社会的关爱呵护下愉快学习,健康成长。2016年9月附件:1.留守儿童登记表2.留守儿童名册3.留守儿童帮扶记录表4.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名册
本文标题: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558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