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迪沟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0819
安徽迪沟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1-第一章总论1.1项目背景迪沟湿地公园位于皖北平原颍上县东北部,以迪沟镇的地域范围为依托,总面积为2800hm2。迪沟湿地公园自然环境优良,有丰富的湿地生物资源。迪沟湿地公园的地势西高东低,其边缘受西淝河、济河的水患灾害影响,形成大面积低湖洼地和坡岗地,又因自1996年以来,迪沟镇列于国家大型煤矿——谢桥煤矿重点开采区,加之四周罗源、展沟、刘庄、顾桥、丁集、张集、新集等煤矿的不断开采,地面持续下陷,一部分村庄和农田变成湖泊和低洼地,形成了大面积水域,水面面积达到1900hm2。近几年,迪沟镇政府在湿地的保护、宣传、监测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更有效保护水禽资源,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最大限度的发挥湿地在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旅游等方面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迪沟湿地公园的建设工作逐渐步入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轨道,并不断加快建设步伐、提高管理水平和建设更有效的保护管理体系,达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谐一致目标。1.2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安徽迪沟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75)《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2000)《国家林业局关于做好湿地公园发展建设工作的通知》(林护发[2005]118号)《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1992)《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安徽省旅游总体规划》(2002)1.3规划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注重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吸收国际、国内区域发展的成功经验,抓住旅游业的发展契机,始终把促进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作为指针。以资源为依托,以保护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坚持统筹发展、整体规划,突出重点,讲究特色,注重产品策划。利用区位、资源、生态等方面的优势,根据当地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的特点,以维护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湿地公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在规划过程中,根据《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以及《国家林业局关于做好湿地公园发展建设工作的通知》等宏观政策对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原则和方针,把保护和恢复湿地景观、改善湿地水质、注重当地的历史文化保护和民俗文化的延续为重点,探索因地制宜的湿地保护模式。安徽迪沟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3-1.4规划基本原则(1)遵循与湿地有关的国家法律、法规,与国际有关规定相一致,符合现阶段国家对湿地保护与开发原则的整体要求。(2)注意维护城市湿地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规划的编制注重当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以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保护,对于人为干扰而遭到破坏的湿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其恢复与修复工作。(3)坚持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应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适度开展科研、科普及游览活动,发挥城市湿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要着重突出生态效益,注意发挥其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等方面的生态功能,同时也要发挥游览观光、度假休闲,解决当地人的就业问题,促进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4)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统筹控制、重点突出、阶段发展的原则。依据各地段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旅游资源类型等状况的不同,把湿地公园分成不同的区域分别规划,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力求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开发、管理得当。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和湿地保护现状,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因地制宜、分步实施。(5)注重社区参与、谋求共同发展的原则。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通过一些旅游项目的设计,为当地居民充分参与到湿地旅游中创造多种途径的就业方式,以改善当地落后的经济状况和缓解日渐突出的就业压力。注意旅游产业与当地的农业、林业、渔业等传统产业的结合,形成一个合理的产业结构,发展一条多种产业相互促进的产业链,实现旅游业与传统产业的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安徽迪沟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4-1.5湿地公园性质平原煤矿塌陷区湿地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湿地生态系统,随着两淮煤矿开采范围进一步扩大,塌陷区湿地将逐渐成为当地最主要的生境。因此迪沟湿地公园的性质定位为:在保护和展示平原塌陷区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以塌陷区湿地植被演替过程和鸟类变化为研究重点,集塌陷区湿地生态保护、科研与科普宣传教育、湿地观光游览为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并建成我国煤矿塌陷区湿地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利用研究和示范的重要基地。1.6规划目标在维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功能完整性、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发掘迪沟湿地资源的旅游开发价值,并加以合理利用,最大限度的发挥湿地在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游乐等方面所具有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力争把迪沟湿地建设成为湿地景观展示并集观光、度假、休闲、环境教育、科普和科研等功能于一体的一流的国家湿地公园,实现迪沟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1.7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10年,即2009~2018年。规划分为三期实施:近期2009~2012年,中期2013~2015年,远期2016~2018年。安徽迪沟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5-第二章基本情况概述2.1地理位置与范围安徽迪沟湿地公园位于阜阳市颍上县东北部,北靠西淝河,南临济河,与淮南市凤台县、亳州市利辛县接壤。地处济河与西淝河交汇处,距颍上县城20km,距阜阳市区60km,行政区划隶属安徽省颖上县迪沟镇。迪沟湿地公园地理坐标为东经116°19′37~116°26′13、北纬32°47′05~32°49′36。范围包括三河、五岔、谢彭、卢高四个行政村。湿地公园南临谢桥煤矿、罗源煤矿,北临展沟煤矿、生态农田,西临刘庄煤矿,东临顾桥煤矿、丁集煤矿、张集煤矿、新集煤矿。迪沟湿地公园南湖丰水位25.3m,丰水面积1900hm2。枯水位23.7m,枯水面积1030hm2,平水位24.5m,水域面积1300hm2。2.2自然条件2.2.1地质地貌迪沟湿地公园地处淮河平原西北部,地貌类型以河漫滩、洼地、湖泊为主,局部分布河间平原和孤丘。地势总体为西高东低,海拔高差为5.6m,地势低洼,地面高程多在洪水位以下,多数滩地、洼地在汛期时洪涝灾害相当严重。湿地周围土壤多为棕壤,成土母质为黄土性古河流沉积物。2.2.2气候迪沟湿地公园区域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夏热冬寒,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足。该区气候具有以温带向北亚热带渐变的过渡带气候特征,既兼有南北方气候之长——水资源优于北方,光资源优于南方;同时又兼有南北方气候之短——有的年份少雨干旱,有的年份多雨成涝,旱涝灾害频繁,表现出气候明显的变异性。安徽迪沟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6-(1)气温年均气温14.5℃~15.0℃,1月平均气温1.0℃~1.2℃,是阜阳地区相对暖区,7月平均气温28℃;常年月气温波动幅度以2月最大,可达9℃,以9月最小,一般在3.5℃;极端最高气温平均值接近35℃,极端最低温度平均值在-14℃左右;年平均无霜期221天。(2)日照和辐射年均日照时数为2183.7~2425.3小时,北多南少,相差251.6小时。一年之中,以8月最多,2月最少。日照时数与太阳辐射量季节变化而变化显著。太阳辐射总量自北向南为5000~5150MJ/m2。(3)风迪沟湿地公园属季风气候区,风向有明显的季节性交替变化。全年以偏东风居多,冬季盛行北至东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春季以东南风居多,秋季多东风至东北风。地区年平均风速在2.3m/s~3.5m/s之间。月平均风速以3月和4月风速最大,接近4m/s,冬季风速次之,夏秋季风速最小。超过8级或8级以上大风日数为8~10天。(4)降水和蒸发常年平均降水量950mm左右,1954年降水量最大,为1722mm,1966年降水量最小,为389.6mm。地区年蒸发量1614.1mm~1928.9mm,随季节变化而不等,以夏季蒸发量最大,冬季最小,春季大于秋季。一年之中,6月蒸发量最大,可达年蒸发量的1/7~1/6,1月蒸发量最小,低至60mm左右。(6)相对湿度迪沟湿地公园位于半湿润区域,相对湿度稳定。3~6月相对湿度较大,在82%以上;10月至翌年1月较小,在78%以下;全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安徽迪沟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7-2.2.3土壤迪沟湿地公园区域由于地处暖温带南缘,地带性土壤应为棕壤。但由于该区域大部分为河间平原,开发利用历史久远,地下水直接参与成土过程,加之河水泛滥的侵蚀和覆盖,导致土壤结构、类型错综复杂。该区域土壤类型主要分为4类,分别为砂礓黑土、潮土、棕壤和水稻土。其中,砂礓黑土为主要耕作土壤,潮土是河流沉积物受地下水影响,并经过旱耕熟化而形成的,主要分布在颍河沿岸地带;棕壤系呈微酸性至中性反应的土壤,分布不均;水稻土是砂礓黑土、潮土和棕壤经过长期水耕植稻熟化而成的一种非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低洼地区域。2.2.4水文水质颍上县南临淮河,北接西淝河,中贯颍河,境内有小润河、八里河、济河及流域面积20km2以上的大沟、内河25条,中小沟纵横成网,大小湖泊72个,素有“五河三湾七十二湖”之称,河沟总长2028km,水资源总量年均8.76亿m3,其中地表水4.95亿m3。根据颖上县40年(1951~1990年)水资源可利用量统计结果表明,该县水资源丰富,总面积达21800hm2,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分布上,基本特点为南多北少。(1)地表水主要来自降水,地表水径流深度一般为200mm~300mm,年际间和季节间变化较大。客水主要来自淮河、颍河,其次是西淝河、济河、润河等,共长273.3km,流域面积1885.6km2。其中淮河流域743.9km2,西淝河流域223.8km2,淮河年径流量1.23×1010m3左右,颍河为4.97×109m3左右。安徽迪沟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8-(2)地下水颍上县分布在1097km2内0m~40m浅层地下水蓄水量1.7×109m3,埋深2m左右。富水区(颍河两岸)单井出水量可达40m3/h~50m3/h,贫水区单井出水量在20m3/h左右。中层水埋深在40m~110m,深层水埋深在110m以下。现在地下水使用主要集中在浅层水,可开采量在2.0×108m3~2.5×108m3。2.3社会条件2.3.1行政区域迪沟湿地公园位于迪沟镇,迪沟镇总面积58.8km2,辖7个村委会、2个社区居委会和1个迪沟经济开发区。2.3.2人口数量迪沟镇总人口4.25万人,镇区人口2.13万人,主要由汉族组成。2.3.3交通、通信迪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优势明显,方便快捷的现代交通网已初步形成。224省道颍利路纵贯全境,是迪沟与外部连接的主要通道;南接合阜高速公路;北接界阜蚌高速公路,西临京九铁路,迪沟距离与之连接的颍上火车站仅8km;距离阜阳机场58km,距合肥机场180km,车程在2小时以内;镇村公路连网,全部柏油路面。建成移动和联通两座通讯基站,改造农村低压线路7000m,投入300多万元开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沿湾圩堤治理工程。村镇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城镇化水平达到52.9%。2.3.4土地或资源权属迪沟湿地公园位于迪沟镇三河村、五岔村、谢彭村、卢高村四个村,占地2800hm2,土地权属集体土地所有和使用;经营权属颖上县迪沟生态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使用权和经营权无争议。安徽迪沟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9-2.3.5土地现状与利用结构根据全国拟定的土地利
本文标题:迪沟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0819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586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