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左宗棠(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人生简介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左宗棠少年时屡试不第,后转而留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来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平叛陕甘同治回乱和收复新疆维护中国统一等重要历史事件。二、主要成就办船政局设马尾造船厂在兰州兴办机器织呢局收复新疆抗击法军绘制大清地图收复新疆1864年6月,新疆库车爆发农民起义,建立热西丁政权;7月,和田建立帕夏政权;10月,伊犁建立苏丹政权;1865年1月,浩罕国(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浩罕市一带)军官阿古柏入侵新疆;3月,乌鲁木齐建立清真王政权;1871年7月,沙俄武装强占伊犁;1872年6月,阿古柏在新疆的喀什、英吉沙、莎车、和田、阿克苏、乌什、库车悬挂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国旗并发行货币;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在这种局势下,清廷内部爆发“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说:“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认为两者“力难兼顾”,主张放弃塞防,将“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左宗棠反驳道:“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他还说:“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而况今之与昔,事势攸殊。俄人拓境日广,由西向东万余里,与我北境相连,仅中段有蒙部为之遮阂。徙薪宜远,曲突宜先,尤不可不豫为绸缪者也。”他认为“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收复新疆,势在必行光绪元年(1875)同年5月,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拥有筹兵、筹饷和指挥全权。左宗棠受任后,立即准备进军新疆。光绪二年(1876)二月,左宗棠移驻肃州,就近指挥新疆战事,各路大军陆续西行出关。在“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指导下,开始军事行动。六月二十一,西征军夜袭黄田,开始收复新疆战役,继而攻克古牧地、乌鲁木齐。九月,西征军收复玛纳斯,北疆平定。次年三月,西征军挥师南下,先后攻克达坂、吐鲁番等城。光绪三年十二月初二日(1878年1月4日),西征军肃清和田之敌,取得完全胜利,收复了除伊犁外的全部新疆地区。左宗棠也因此由一等恪靖伯晋为二等恪靖侯。左宗棠随即致力于收复伊犁。时清廷派崇厚出使俄国谈判归还伊犁事,及《里瓦几亚条约》成,失地丧权,举国震怒。左宗棠愤然说:“武事不竞之秋,有割地求和者矣;兹一矢未闻加遗,乃遽议捐弃要地,餍其所欲,譬犹投犬以骨,骨尽而噬仍不止。目前之患既然,异日之忧何极?此可为叹息痛恨者矣!”审时度势,他认为只靠外交必不能收回伊犁,应“先之口舌,继以兵戎,事无不济”于是,在曾纪泽赴俄重开谈判时,左宗棠在新疆备战。光绪六年(1880年)春,左宗棠定出三路进兵伊犁之策。同年四月十八,左宗棠携棺木出关西征,以示与沙俄决一死战。甫抵哈密,左宗棠忽获廷旨,谕其立即回京,“以备朝廷顾问”。左宗棠保荐刘锦棠继任督办新疆军务。次年正月,曾纪泽谈判后,签署《中俄改订条约》(即《中俄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了伊犁和特克斯河上游两岸领土。左宗棠在新疆注意兴修水利、筑路、屯田、植树等等,建议以新疆建省,意义深远。后人曾写诗称赞:“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收复新疆后,左宗棠曾专门到福建林则徐祠拜谒,在林公像前默默悼念。他写了幅对联:“三吴颂遗爱,鲸浪初平,治水行盐,如公皆不朽;卅载接音尘,鸿泥偶踏,湘间邗上,今我复重来。”“三吴颂遗爱,鲸浪初平,治水行盐,如公皆不朽;卅载接音尘,鸿泥偶踏,湘间邗上,今我复重来.”体现出了左宗棠崇高的爱国豪情!希望成为林则徐一样的名族英雄!卅(sa)载:三十年邗(han)讨论:左宗棠为什么要带棺西征?在一般人看来,左宗棠带棺西征是由于他当时年事已高,且疾病缠身,木棺相随是以免到时暴尸荒野。这种看法似乎有一定道理,细究起来却近乎荒诞。左宗棠作为一代名将,是一个颇有豪情之人,“战死沙场”,“马革裹尸”在他看来是军人的一种荣耀,他不可能为了一个荒诞杂念花大力气千里迢迢运送木棺。因此,左宗棠的西征带棺另有深意。带棺西征原因首先,左宗棠以“带棺”的是抗击放弃派李鸿章之流、获得朝廷支持的一种智慧。清廷官场的权力斗争向来激烈,李鸿章为抵制西征出过阴招,他曾以加强海防的名义在奏折中提出削减和撤停西饷的主张,这对西征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左宗棠明白,西征获胜的第一要件是要有薪饷和物资的支持,而薪资筹备需要得到朝廷特别是慈禧的恩准。在与李大官人的争斗中,左宗棠用带棺的方式,用一腔热血和爱国激情赢得了慈禧的支持。1876年左宗棠督率大军出关西征之际,捉襟见肘的清廷通过各种办法拨付给西征的饷银达一千万两之巨,这让左宗棠感激涕零,不能自已。可以说,带棺西征,既是左宗棠爱国心迹的充分表白,也是左宗棠为了赢取朝廷支持而采取的一种策略。其次,左宗棠“带棺”的举动,更多的是为了激励下属,鼓舞士气,达到将帅一心之目的。讨伐对象阿古柏部配备的是英制、俄制的洋枪洋炮,左宗棠深知此行之艰险和征途之坎坷,没有必死之心,没有同仇敌忾之气,此行断难获胜。对此,年届六十且疾病缠身的他带棺出征,一方面向手下的将士们表明了誓死收复新疆的决心,另一方面也提醒将士们此行任务之艰巨,要做好不怕苦不怕难不怕死的思想准备。你想,将军带着一副棺材到战场上置生死于不顾指挥作战时,他手下的将士能不受鼓舞而奋勇杀敌吗?再次,左宗棠“带棺”之举,是对入侵之敌的一种强硬表态。左宗棠明白,收复新疆的战争是一场维护民族尊严的战争,没有退路。因此,左宗棠“带棺”之举,更像是民族精神的重塑之举。经过近一年的积极备战,1876年4月,左宗棠大军开赴新疆,拉开了决战之幕。士气高昂的西征军月行千里,势如破竹,于同年11月就收复了北疆;而后,经过4个多月的休整,左宗棠挥师南进,西征军的斗志让阿古柏部闻风丧胆,不到9个月就收复了南疆,阿古柏被逼得无路可逃最后服毒自杀。随后,以左宗棠的武力为后盾,清廷于1882年从沙俄手中讨回了伊犁。当你面临绝境需要背水一战时,要获得上司、部下的支持,并击溃对手的意志时,想想左宗棠的带棺西征。这其中不仅有勇气和胆识,也包含了智慧和谋略,更包含了气节。伟人逝去光绪十一年(1885年)7月27日清晨,74岁的湘人左宗棠停止了最后的呼吸。他是在福州北门黄华馆钦差行辕任上去世的。他一死,意味着大清王朝最后的顶梁柱倒下了。左宗棠墓位于长沙县跳马乡白竹村,从黄兴镇过东山大桥,南行约2公里,即可见公路边的“重修左宗棠墓碑记”。从碑后登数十级石阶,“清太傅大学士属靖侯左文襄公之墓”跃入眼帘。墓前有石砌平台,配以石桌、石鼓、石香炉。两侧华表刻联语:“汉业唐规西陲永固;秦川陇道塞柳长青”。[十、后世评价正面认为左宗棠之功远高其过,胡林翼曾极力称赞说左氏横览九州,才智超群,必成大器。在1870年代、1880年代力排李鸿章等海防派重臣之议,抬棺西行,收复新疆。曾国藩曾评价其说“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左氏是湘军骨干,汉之民族英雄,亦为清廷认为是国家栋梁,谥号“文襄”,取其襄赞国家之举。王震将军评价其说:“像曾国藩、李鸿章,就不能和左宗棠相提并论。曾国藩、李鸿章是丧权辱国的,左公在福建办船政局,在甘肃办织呢厂,在新疆的屯田,客观上还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对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左宗棠一生有功有过,收复新疆的功劳不可泯灭负面曾经在镇压回汉互相屠杀的同治陕甘回变时,带领湘军对回民进行报复性屠杀,回民颇苦之。故左宗棠在回族人中评价极差,称之“左屠夫”——捻军与董志塬的陕西回民军重返关中,引发甘肃回民的起义。1866年9月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陕西总督,进入陕甘镇压回民。左宗棠心狠手辣,有“左屠夫,左剃头”之称,认为“回民好乱”,“性与人殊”,必须“痛于剿洗”,于是利用卖国商人胡光镛向洋人借来高息贷款和大量的洋枪洋炮,率12万之众赴西北围剿,进行种族屠杀。陕西回民“十不存一”,绝大多数都死与战乱,除了西安城内被禁锢起来的上千回民外,有些回民躲进了秦岭深山和边远地区,有些回民被迫反教,艰难存活下来的上万人后来被清廷“安插”在了西北贫瘠荒蛮之地。对于这场空前的大屠杀,以至于连左宗棠也不得不承认“以陕西人数计之……其死于兵疾疫饥饿者盖十之九,实回民千数百年来末有之浩劫。”直到1878年初,所剩的两千陕甘回民被迫进入俄境,成为今天中亚的东干族。陕西回民起义历时16年之久,这是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革命之后,规模最大的军事行动,使西北近百万回民死在了屠刀之下,使陕西全境几乎没有回族人生存
本文标题:左宗棠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594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