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刘敢同志《资本论》1-3卷讲稿
第一讲《资本论》一卷学习一.《资本论》1卷的内容体系:1、《资本论》1卷的中心内容,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或称1卷研究对象)(1)资本生产过程就是再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2)生产是以流通过程为媒介,科学抽象法要求总要撇开流通过程,从直接生产过程始。(3)为说明直接生产过程,要从再生产过程抽象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从商品货币始2、《资本论》1卷由三大部分构成的体系:(1)导言:商品和货币(第一篇)(2)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第二篇到第六篇)(3)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七篇)用符号表达的形式化为:1.W—W—G—W,G’=G+△G?商品W的内在矛盾运动—→W矛盾外化为W—W(简单价值形式)—→W—W再发展为W—G货币形式—→货币G形成W—G?G—W为环节的流通过程,即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过程—→从先买G—W后卖W’—G’,引出G′=G+△G,△G何来?2.——引出劳动力商品W被购买,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带入买卖之内的直接生产过程:W…P…W’。展开即剩余价值生产过程,G—W…P…W’—G’资本总公式,(中心内容展开式,一卷就为此而写,一切全为此)3.—→资本的再生产运动形式:G—W…P…W’—G’,G—W…P…W’—G’,…—→展开G—W…P…W’—G’?剩余价值资本化为G’’(C+V+部分m—W’…P’…W’’—G’’?………3、特点(1)每一部分都和它物质内容生产力一发展分不开。(2)着重揭示资本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同时揭示资本生产力的规律。(3)资本主义生产本质,以生产力发展为手段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生产力不断发展与获取更多的m矛盾,二、商品内在矛盾及其关系,(参阅P133新版、P46旧版、P93旧版)1、商品四对内在矛盾: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第一对矛盾)——商品二重性矛盾;商品生产中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第二对矛盾;商品包含着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矛盾(第三对矛盾)——深层次矛盾商品矛盾的根源在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第四对矛盾)——根源性矛盾。2、商品四对矛盾的内容:(1)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①使用价值——②价值:——③关系:对立统一(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①具体劳动——作用——②抽象劳动——作用——③对立统一——(3)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矛盾。①物的人格化:商品是物具有使用价值,又具有价值与人的关系属性,形成物的人格化;②人格的物化:商品具有价值与人的关系属性,又是物具有使用价值,形成人格的物化;③对立统一关系:商品作为使用价值是物,作为价值又是人与人的关系是对立的,这种物的属性和人的属性总是纠缠在一起,对立统一在商品中;如果对商品见物不见人就会出现商品拜物教。(4)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①私人劳动:——作用——②社会劳动——作用——③对立统一关系:——3、归结:(1)图式:(2)商品内在的四对矛盾是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胚芽形式,意味着社会分工按比例配置资源规律通过市场价值规律为它开辟道路。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生产力”范畴的论述生产力是任何生产形式的物质内容,经济学既以生产方式为研究对象,因此生产力是政治经济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多处集中加以论述,内容十分丰富:1、生产力范畴的内涵2、三源泉:劳动力、自然力及科学力技术力。(协作、分工、机器大工业章中)。3、生产力构成要素:两要素论:人和物--即主体要素劳动者,客体要素生产资料,三要素论: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的对象,关系:劳动者是基本要素,劳动资料是工具设备等。劳动对象是加工改造对象物(五章--劳动过程)4、生产力三要素和生产力三个源泉的关系(P8):劳动力人化在劳动者身上,自然力物化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科学技术的渗透在三要素的每一要素之中。5、决定生产力的诸因素,(P11)劳动者熟练程度,科学技术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社会结合,生产资料数量和效力,以及各种自然条件状况(自然环境和资源)。6、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生产力的结果,即劳动生产率,它是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综合作用结果。四、马克思关于劳动者素质和数量的论述。1、生产力指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这里的劳动指活劳动和过去劳动或积累劳动的结合。其中活劳动由劳动者提供,过去劳动指生产资料。(物化劳动)2、劳动者的素质,指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①生产力决定于“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②少量的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③为了提高劳动生产力须提高劳动知识技能。④教育是提高劳动技能的主要基础,还有培训能学习并渗透好了。“未来教育面对已满学龄的儿童来说是522”……最先进的工人……完全决定于教育。3、劳动者的数量:指PPmA中的,(A)与生产资料(Pm)结合的量Pm/比例关系。①Pm/A的量用劳动计算,A是活劳动,Pm是过去劳动一凝结物,分为消耗量是和占用量。②劳动的耗用量:Pm/A→劳动总量减少/单位商品,劳动生产率提高,--Pm量③劳动的占用量:Pm/A是标志生产力水产的技术构成--(C/V)---当Pm/A↑时Pm的增加是生产力增长的条件,劳动对象的增加是生产力增长的结果,只要PmA就表显占劳动生产力的增长。4、二者结合看,Pm/A是生产力的技术构成,是一定质的基础上的量的比例,量的变化是和质的变化结合起来,这就出现三种生产力发展状况。劳动密集型产业,当Pm/A分母额大,劳动者是量大质低的,生产力低下,(轻工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当Pm/A中分子额大,机器工业兴起,Pm与A素质提高,生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当Pm/A中分子分母技术含量有突变,新技术革命兴起,生产力大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五、马克思关于“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的论述。1、《资本论》在分析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的历史过程中,对上述Pm/A(1)叙述A经过简单协作,分工协作,使用机器的协作,创造和发展了单个劳动力不能达到的社会劳动生产力。(2)叙述Pm的规模扩大与效能增加,既是生产过程社会结合结果,又融入这结合之中,与社会化的A共同提高社会生产力,(一卷,11章协作(协作亦称协力,一卷P344)可完成加倍工作量P345),12章分工手工业,13章机器和大工业)---三卷5章不变资本的经济---循环经济思想---2、农业生产力分析,农业的重要生产资料是土地,只有在大块土地机械化设备,进行规模经营,才会有高的生产力,(第一卷13章未节,第三卷P916所叙)小农经营难有效益,一旦土地规模经营,农业科学技术才有用武之地,土地资源的自然力得以充分利用,农业生产力就会大幅度提高。六、马克思关于“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论述。1、科学是潜在的生产力,它通过在工艺上应用形成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1)随大工业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创造,,,,,取决于一般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趋势。(2)原因在于①科学可使“劳动者利用物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属性,以这些物当作发挥力量的手段,依照自己的目地作用于其它之物。②按科学原理,塑造的技术设备“以自然力”(指技术设备的“自然力”)来代替人,以自觉应用自然科学来代替经验常规”。(3)结果“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进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力。(13-2)(4)结论:“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2、科学的发展规律、生产科学技术的精神劳动与教育的关系,它与生产物质劳动的关系。(1)这个精神劳动也是社会化劳动,称之为“一般劳动”(3卷P96),它以协作和前人劳动的利用为条件。(2)发展科学要以教育为基础,是最经济的,“因为再生产科学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同最初的生产科学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无法相比的,例如学生在一小时就能学会二项式定理”。(3)当科学在工艺上应用时,生产科学的一般劳动就深入生产产品的劳动。节约的劳动量必然大于生产科学自身的劳动量。七、马克思关于“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论述。1、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这些自然条件都可归结为人本身的自然……和人周围的自然(P554关于剩余价值生产的自然条件14章)。2、人周围的自然主要是生态环境提供的资源,可分为三个层次。(1)生命赖以生存的环境,他为生命提供阳光、水、大气、土地及其蕴藏其中的有机化合物。(生境)——生命活动最直接相关的自然条件。(2)生命系统的多样性生物,植物、动物,分解动植物代谢物的微生物,它与环境复合为自然生态系统。(态境)——生命活动并在定情很多自然条例。(3)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复合为人工生态环境,人类的社会生活才能可持续发展,(介绍可持续发展理念、行动)“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维护“生境”,使之在运动中更有为再生资源防治污染。“可持续发展”还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取得再生状况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要要特别保护生态资源“森林”合理使用矿物资源,治理污染,发展循环经济。3、劳动生产率是劳动的三种生产力(前已说明劳动者与自然结合型成的为自然生产力,劳动力结合形成的社会生产力和劳动力与科学技术力结合形成的技术生产力)综合的结果。若滥用资源,随意排放废弃物就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也就从根源上破坏生产力。马克思期望未来社会,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三卷P926等)。八、价值规律的基本规定性和根本规定性。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内在必然趋势。以往对价值规律的认识存在简单化倾向,只是概略地提出价值规律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的作用。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商品的生产过程、交换流通过程及分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表现为价值规律的基本规定性,与社会生产力紧密相关表现为价值的根本规定性。明确的认识价值规律,具有十分重要意义。1.价值规律基本规定性原理。单个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1)价值规律的基本点,就是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2)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前提,一个商品没有使价值或说它不是社会所需要的,生产这个商品耗费的劳动就不会形成价值,所投下的生产费用也就自然浪费了。——这点往劳自然的层面,只强调它的质量合乎要求,“酒好不怕巷子深,皇帝女儿不愁嫁”,但要理解到第二层面,即它是否为社会所需要,涉及的社会劳动的分配,和人劳动联系体现为社会劳动的概念。(3)在具有使用价值前提下,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时间的决定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1卷P10老P52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几个条件是在:①现有社会生产条件下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时间,即再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此点以往被曲解,以当时的时间,涉及面广。②正常的(或一般的)生产条件下的劳动时间。③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下劳动时间。④平均劳动强度下的劳动时间[总结:一个前提四个条件,科学把握社会劳动时间]。(4)一个企业的商品生产费用应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标准,不仅耗费活的劳动是这样对过去的劳动或物化劳动也要这样。(5)资源的价值与价格也由它的再生产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6)以上定性分析基础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量分析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由耗费活劳动时间平均数和耗费的过去劳动的社会平均数的总合的社会平均数来规定。②同种商品生产者在不同生产条件下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的平均数或者价值(社会价值)是个别价值的社会平均数。(7)价值规律在直接生产过程,表现为价值形成规律,构成剩余价值规律的基础;在交换过程要求按价值等价交换,流通过程因货币介入采取价格形式要求价格与价值相否,等价交换,表现为流通中价值实现规律,为按比例规律开辟道路;在包含分配资本主义总过程中价值又转化为生产价格,由于土地地租影响,生产价格具体化垄断价格,表现为资本主义价格实现规律。2.价值规律的根本规定性是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例的关系。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体制)之所以能大大促进生产力发展,就赖于这一规定性
本文标题:刘敢同志《资本论》1-3卷讲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598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