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浅析新闻专业主义一、新闻专业主义1、内涵2、特征3、本质1、内涵:新闻专业主义是新闻媒介和新闻从业者所追求的一种职业理想和操作理念,包括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以服务公众为中心目标,独立于政府、财团之外,担负独特的社会责任的一系列规范和行业标准。新闻专业主义既可以理解为一种有关新闻媒介社会功能的信念,一种用以规范新闻工作的职业伦理,一种自觉服务公众的精神和态度,也可视为一种对新闻业与其他权力和利益团体的关系的意识形态。2、特征:新闻专业主义的突出特点是相信媒介可以以非党派、非团体的独立立场,进行客观的事实报道和监督政府。具体说来,有两个方面:中立性、客观性中立性要求把关人在做必不可少的抉择时,按照中立标准进行取舍;在报道争议问题时,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客观性则要求新闻报道者抛弃个人的任何偏见、情感和观点,这种客观性新闻学理论要求事实和意见的分离,要求事实的准确和报道方式的冷静。3、本质:新闻专业主义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隶属、依附某一利益集团。它的最高理想是传播真实、真相或真理。(一)新闻专业主义的萌芽(二)新闻业“公共服务”角色的确立(三)新闻专业主义的日臻完善二、历史沿革及其成因(一)新闻专业主义的萌芽19世纪30年代,美国大众化报纸的滥觞标志着新闻业进入到大众化和商业化的时代,同时也表明,新闻也成长为一个独立的、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追求的行业的可能。在19世纪中期,《纽约太阳报》、《纽约先驱报》和《纽约论坛报》并称为美国的三大便士报。便士报又称为商业性报刊,其三大特征是:标榜独立、注重新闻、企业化经营。便士报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体现了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因此,构成了培育新闻专业主义的要件,使得新闻业成长为一个独立的、有独特的职业追求的行业成为可能。(二)新闻业“公共服务”角色的确立新闻专业主义的形成,得益于一个基本条件的具备——即在整个行业中发展的“公共服务”的信念。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技术因素学术因素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型,为新闻专业主义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和可能。随着经济的发展,新闻业进入了商业化发展的时期。一种行业在向商业化发展的进程中,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规范以保证,因此,商业化发展的行业就必然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其从业人员也就必然向着职业化的方向发展。从1870年到1900年的30年间,美国的报纸数量增加了3倍,日销售量增长了6倍,一些大报已经逐步向复合型商业性公共机构转化,新闻事业必须要向专业化过渡才能适应这样的快速发展。这一时期,公众对于党派新闻和黄色新闻泛滥的反感,对客观性论调的欢迎,也成为新闻专业主义出现的基础。随着生产过程的机械化、通信设施的大发展,新闻业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为新闻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提供了必要的可能。20世纪初期,新闻教育以及设计新闻事业的职业团体出现,尤其是1908年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记者守则》提出了系统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使得新闻专业化由实践层面向个体自觉的理念层面转化。经济技术学术社会(三)新闻专业主义的日臻完善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传播者的新闻专业素养、传播动机以及舆论的历史生态环境,这一时期的专业理念和职业道德以及传媒实践致使报纸经营和新闻传播在社会中成了一门正式而且得到人们认同的职业。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规模的经营”使报纸一跃而成为庞大的产业组织,从而使得职业记者成为一个常态行业。辛亥革命后,封建专制统治结束,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给我国新闻界注入新的活力。一批崇尚民主、自由,担当社会道义的报人开始致力于发展独立于政党之外的新闻事业,一些报纸开始面向媒介市场,面向读者。所有这些都使新闻业务发生转向,政治的主体地位被新闻报道取代,言论和现实政治开始保持一定的距离,取‘不偏不倚’的观察姿态。《大公报》:“不党、不私、不卖、不盲”“忘己之为大,无私之为公”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改版,毛泽东认为,无产阶级的新闻事业必须坚持高度的党性原则,他提出报刊要由不完全的党报变成完全党报的明确目标。《解放日报》的改革是配合党的宣传工作的需要,是对马克思列宁新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确立了新闻事业是党和政府耳目喉舌的性质,认为报刊是政治的工具,批判“报纸独立”、“新闻至上”的具有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观点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国开始批判性地接受西方的办报理念。但由于受到“左”的思潮影响,新闻实践活动和新闻专业主义处于停滞状态。1979年—1982年,高举新闻规律的旗帜,否定“阶级斗争工具”,摒弃“假大空”;1983年以后,引入信息概念,纯客观新闻开始出现;开始了“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新思路;1996年之后,传媒集团纷纷简历,广播电视开始走向专业化、分众化之路。改革开放至今,1994年开播的《焦点访谈》坚持着平民视角,坚持着用事实说话,坚持着舆论监督,坚持着永远的信念与责任,节目通过现场多侧面的事实进行评论,客观公正,以理服人,注重社会效果。1996年开办的《新闻调查》也是一档具有责任和服务意识的电视节目。到20世纪中期,新闻从业人员普遍将“客观公正”由原先一套僵化的“客观性原则”的规范,转向一种存于新闻记者心中并不断努力逼近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理念。另外,20世纪初期,出现了新闻业的职业化教育以及许多设计新闻事业的职业团体。如,自1908年密苏里大学建立全美第一个新闻学院,至1920年,全美一游131所大学和学院设有新闻学院、新闻系、新闻专业或开设新闻学课程。1923年,美国报纸编辑人协会制订《报业信条》,美国记者公会于1934年制订《记者道德律》。美国的广播和电视也各自你定了对行业的规范和准则。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1904年以普利策为代表的报业代表提出了报业的社会责任问题,1942年由罗伯特·哈钦斯负责的委员会完成了《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1947年)的调查报告,提出了“社会责任论”。在社会责任论思想的影响下,西方新闻界把报业的社会责任细化为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即新闻专业理念。这意味着更加自觉的专业自律机制出现,推动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哈钦斯委员会认为,新闻传播者不仅仅是“公共传播者”,更应该是“负责任的公共传播者”。报告指出:“报业必须针对每日发生的事件提供忠实、完整、理性的报道;媒体必须是公共论坛,必须无偏见的呈现社会各阶层的事实”,强调媒体正确公平的态度,独立的地位,为公众服务的理念。《报告》的意义在于通过对义务的强调培养新闻工作者积极的道德情感,激发起他们为社会及公共事业服务的自觉意识。形成了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雏形:第一,报刊的主要功能是传播新闻,同时还要干预和推动社会。第二,在性质上,报刊是一个独立专业,是自主的,不受政党控制;第三,报纸的目的是为公众服务,并反映民意;第四,报纸的运转靠自己的有效经营,尤其是广告收入;第五,报纸的约束机制是法律和职业道德自律,尤其是后者。由此,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成为成熟的话语实践。四、新闻专业主义的本土化1、深化媒体市场化改革,走集团化规模化道路,为媒体经济独立和言论自由提供经济保障经济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因。2、找准新闻专业主义与我国新闻价值的契合点,发展中国式的公共领域3、健全新闻法治,强化行业自律机制,提高行业专业化水平五、媒体举例分析—《新闻调查》《新闻调查》的成功正得益于理性、客观地认识自身所处的媒介现实,从借鉴西方同行的专业技能和制作理念出发,在此基础上对具体业务层面之上的形而上的价值观念加以本土化改造,从而创造出一套新的话语体系和影像形态,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三者的博弈中生存下来。因此,《新闻调查》的实践可以视作中国特色的“新闻专业主义”,新闻专业主义性质的体现:一、职业精神:坚韧不拔地探究真相《新闻调查》建构了电视新闻调查报道的专业品质,这一电视标本所有的出发点在于对事关国计民生的、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的真相调查。从已经播出的节目中,我们已经可以感觉到从业者承受的压力,至于那些无法播出的、至今依然被掩盖的真相,更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新闻调查》的生存状态。因此,合理争取舆论空间和话语权力的努力以及专业主义激情,构成了中国特色的电视调查。这种“专业主义”的激情,可以表述为“铁肩担道义”的“济世情怀”,这是《新闻调查》的精神内核。《新闻调查》的记者冲破种种险阻,采取各种策略,不屈不挠地获取真相、披露真相,客观但并不局限于“中立”,他们追求的乃是成为事实真相的鉴定者,社会变革的参与者,社会正义的呼吁者以及弱势群体的代言人二、效果诉求:坚守底线———最大程度地实现媒介公信力在现有的媒介环境中,“调查”不仅有禁区,更要有底线。这种底线首先是制度层面或意识形态层面的,即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其次是法律层面的,比如对公民人身权利、隐私权的尊重,对国家机密、商业机密的保守,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等;再次是伦理层面的,即从国情出发,从社会承受力角度出发,对选题进行选择和控制,平衡报道是实现公信力的最大保障,《新闻调查》较好地处理好了各种关系,如:①感性和理性:冷静的理性融入震撼人心的感性表述之中;②客观的报道和主观的发现:调查主体的人格的力量、思想的力量、探究真相的执着精神有机结合;③记录与报道的两极延伸:不干预地纪录和干预性的报道水乳交融。结论综上,新闻专业主义的形成有其经济、社会、技术、学术因素,是媒介、政府、公众、商界、学界共同构成的关系架构中发展的几种力量之间消长、博弈的结果。经过这三个阶段的沿革发展,新闻专业主义建立起来了,成为了成熟的话语实践,成为新闻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体系。谢谢观赏
本文标题:新闻专业主义的形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612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