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9.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华师版)
温故知新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为同盟国,战争爆发后加入协约国的是;先保持中立,后加入战争的美洲国家是;爆发革命,第一个退出大战的国家是;具有反侵略性质的国家是。总体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2.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残酷的战役是,发生在(战线),之后战略主动权转移到————一方;最大的战役是。3.一战的导火线是,爆发的标志是,战争结束的标志是;一战的起止时间是。4、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及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意大利美国俄国塞尔维亚帝国主义战争凡尔登战役西线协约国索姆河战役萨拉热窝事件1914.7.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国等国家投入战争1918.11.德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1914年7月-1918年11月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西、东、南三条战线,最关键的是西线战场,德国是两线作战。b.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c.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d.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新式武器有远程大炮、坦克、毒气、攻击机、轰炸机、潜水艇。e.加速战争结束的几件大事是美国参战;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大战;交战双方的士兵和百姓厌战,反战运动兴起。f.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破坏,但从客观上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g.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我们带来的启示:(1)战争会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因此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2)要利用科技造福于人类,而不是用于战争。(3)今日的和平环境来之不易,所以要珍惜。第9课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前苏联国旗前苏联国徽制作:周勇善1.了解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和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掌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2.通过比较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培养正确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3.体会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学习目标自主探究1.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11月)(a)二月革命爆发的背景、被推翻的统治、性质、革命后掌握政权的阶级。(b)列宁的《四月提纲》号召俄国革命应由什么过渡到什么?(c)十月革命的概况。(时间、领导人、起义总指挥部、建立的政权等)(d)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2.战时共产主义(a)背景(b)了解战时共产主义的主要政策——余粮收集制。(c)战时共产主义的特点是什么?(d)简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3.新经济政策(1921年)(a)背景(b)了解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掌握农业方面的政策)(c)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材料一:1913年的时候,俄国的钢产量是美国的,是法国的;国民收入是美国的,是法国的。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军伤亡和被俘的人员超过了170万。1916年底,前线俄国装备困难,有20多万士兵连步枪都没有。1917年,全国男性劳动力中已有1500万人(近一半)被强迫入伍,造成粮食供应紧张,饥饿席卷全国,首都彼得格勒的存粮只够维持一个月。111417141一战加剧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矛盾!二月革命爆发政权落到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临时政府手中对外: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对内:镇压工人运动革命: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归纳:二月革命背景(原因):1)沙皇残暴腐朽的统治;2)一战使俄国社会各种矛盾激化。时间:1917年3月地点:彼得格勒对象/目的/首要任务:推翻沙皇专制统治领导者:布尔什维克党、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革命主力:工人和革命的士兵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资产阶级窃取了政权,成立了临时政府。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从下到上由全国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一切官员由选举产生,并且可以随时撤换……没收一切地主的土地,国内一切土地收归国有……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列宁《四月提纲》(1917.4)列宁回到彼得格勒起义队伍向冬宫发起冲锋阿芙乐尔号一声炮响宣告了十月革命的开始。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开始1917年11月7日列宁宣告苏维埃政府成立——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想一想:十月革命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归纳:十月革命背景/原因:时间:地点:领导者:革命主力:性质:a.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上台后继续对外战争,镇压工人运动。b.1917.4,列宁发表了《四月提纲》,为十月革命指明了斗争的正确方向。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列宁、布尔什维克党工人和革命的士兵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革命)意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象/目的/首要任务:结果: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a.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把社会主义的理论变为了现实,是俄国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的伟大革命;b.它打破了几百年来资本主义体系一统天下的局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使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具有广泛而深远的世界意义;c.它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正如毛泽东所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中国革命从此有了新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新的方向—社会主义道路。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想一想,中国共产党探索出的革命道路与俄国十月革命道路有何异同?原因?俄国:中心城市武装暴动,武装夺取全国政权;中国: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道路的不同是由两国不同国情所决定的。国内战争结束后,群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思考:1、什么是战时共产主义?时间?核心?2、什么是新经济政策?时间?核心?新的“特点”?归纳:战时共产主义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反动势力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动进攻,苏维埃政权陷入危急之中。4.主要内容:(定义)2.目的/首要任务:集中力量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3.时间:1918年采取余粮收集制等果断措施,将整个国家生活转上战争轨道,这些非常措施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5.核心措施:采取余粮收集制。6.特点: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7.实质: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政治手段控制、发展社会经济,意图直接进入共产主义。8.意义/影响/作用/评价:a.在当时的情况下发挥了积极作用——巩固了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b.但从长远来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影响了经济发展,引起了工农群众不满,进而演变为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归纳:新经济政策1.背景:4.基本内容:2.目的/首要任务:3.时间:“战时共产主义”使苏俄经济进一步恶化,引起了广大工农群众的强烈不满与反抗。恢复、发展国民经济。1921年3月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工业:允许私人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等;商业:废除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实行自由贸易制,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分配:废止平均主义的实物分配制,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多种形式的报酬制。7.意义/作用:a.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b.探索了一条从本国国情出发去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c.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有益的借鉴。6.特点(实质/新):利用市场与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5.中心内容:用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发展。(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直接意义)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成功,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启示?合作探究1.巩固政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2.制定经济政策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3.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政策,勇于创新。4.制定政策要顺民心,合民意,维护人民的利益。苏联国旗1922年12月召开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国徽苏联的成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成立,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苏联由最初的4个加盟共和国增加到后来的15个)1)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2)实行战时共产主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3)实行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4)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归纳列宁的伟大贡献:拓展延伸俄国国名的历史沿革1480——1547莫斯科公国1547——1917.3沙皇俄国1917.3——1917.11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1917.11——1922.12苏维埃俄国(苏俄)1922.12——1991.12苏联1991年至今俄罗斯达标测试•1.俄国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的相同之处()•A打击对象基本相同B领导力量基本相同•C产生结果基本相同D革命性质基本相同•2.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时间是()•A1917年9月B1917年10月C1917年11月D1917年12月•3.下列关于新经济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引起人们的不满B调动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C在农业方面,用余粮收集制代替粮食税•D它给我们的启示是要依据国情,与时俱进调整政策•4.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在俄国统治的事件是()•A彼得一世改革B1861年改革C俄国二月革命D俄国十月革命•5.十月革命首先发生于下列哪个城市()•A莫斯科B彼得格勒C列宁格勒D斯大林格勒•6.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A英国宪章运动B巴黎公社革命•C中国革命革命D俄国十月革命BCCCBD课外作业
本文标题:9.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华师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621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