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 20中国当代文学史讲稿
中国当代文学史讲稿(2008年8月修订)绪论一、中国当代文学的概念和分期1.概念(1)基本概念中国当代文学就其整体而言,是由40年代中后期的大陆文学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文学构成的,这是在几个不同的政治-文化区域中形成的具有不同性质和特点的文学。在通常的意义上,中国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学,新中国的大陆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主体。这也是本门课程要讲述的主要内容。中国当代文学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文学史的长河中,它是距离我们今天最近的一段文学史。“当代”(contemporary)有“同时代”、“同龄”、“同时期”的意思。我们在这里之所以把这50多年的文学史统称为“当代文学”,主要原因是由于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中国当代文学也就是社会主义阶段的文学,它的思想倾向、艺术表现、发展方式都不能不受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大陆和台港澳地区的当代文学在性质、特征和历史继承性方面都存在着诸多差异。因此若是完整地考查中国当代文学,也应当用“一国两制”的眼光予以审视。(2)概念生成的历史考察在各种文学史中,“当代文学”是个晚出的概念,大约是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才逐渐开始出现和采用这个概念。1959年建国十周年来临之际,华中师院中文系最早着手编著《中国当代文学史稿》,是全国最早编写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的院校之一。从这以后,“当代文学”就从“现代文学”中区分出来: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这三十年的文学就是狭义的“现代文学”;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学就是“当代文学”。一般所说的“现当代文学”就包含着这两段文学史,有时将它们合并在一起又统称为“现代文学”,这是广义的现代文学概念,同“古代文学”相区别。2.起点在一般的意义上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这个起点显然是瞩目于政治事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而设定的。以政治事件作为文学史分期的标志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中的惯常作法,其内在的根据就是强调文学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密切关系,这的确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中的一个特点。但是其缺陷是过于强调文学为“他律”所支配,容易忽略文学发展变化的“自律”。因此较为理想也较为确切的分期是把他律与自律结合起来予以考察,尽可能以文学事件作为文学分期的起点和标志。因此确切地说,1949年7月召开的第一次文代会是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在这次会议上确立了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和总方向,提出了文学发展的新的目标,即建设“新的人民的文艺”,这一切也就是支配着后来文学发展的规范系统。目前国内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基本上采用的是这一说法。但是还可以进一步加以讨论的是:第一次文代会确定的规范系统又产生和形成于何时?第一次文代会提出,以毛泽东的《延座讲话》作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以《讲话》中提出的文艺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作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向。由此可以见出,新中国文艺的规范体系实际上产生和形成于1942年的《延座讲话》和在《讲话》指引下的解放区文艺,而且解放区文艺也一直被视为新中国文艺的楷模和雏形,因此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也可以前溯至《延座讲话》的发表,当然,这是有待于认真研究和严肃探讨的问题。3.分期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分期较为常见的有:三分法和二分法。(1)三分法:从新时期开始到90年代以前出版的教材或著述,大多采用这一分期方式,即:①1949年-1966年:“十七年”这是社会主义文学初创和曲折发展的时期。在这一个时期中国当代文学(新中国文学)从稚嫩走向成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涌现出了一批代表和反映这个时代的作家和作品(今天被人们称为“红色经典”的作品主要就产生于这一时期),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体化的格局基本上形成。在这个时期由于思想路线和政策上的失误,始终未能有效遏止左的倾向,错误地批判了一批作家、作品和文艺观点,严重妨害了文学艺术的健康发展,致使左的错误恶性膨胀,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②1966年-1976年:“文革十年”这是社会主义文学蒙受巨大灾难的时期。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在这一个时期中,林彪、“四人帮”控制了文艺界,疯狂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和文化蒙昧主义,全盘否定中外文学的优秀遗产,否定“五四”至建国以来的文学成就,残酷打击迫害广大文艺工作者,从而酿成自“五四”以来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浩劫、大灾难。③1976年以来:新时期这是社会主义文学取得空前繁荣和发展的时期。特别是1978年12月党的11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结束了延续多年的左的错误,给文学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一时期社会历史的基本背景就是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文学创作和批评形成了多元化的格局。“三分法”的长处是较为切合中国当代政治生活的变动,能够凸现中国当代文学与中国当代政治生活的密切关系,这也的确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十七年”、“文革十年”、“新时期”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中约定俗成的文学史范畴。(2)二分法:近些年来有的教材和研究性著述开始采用这一分期方式,即:①50-70年代中期的文学这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初创、曲折发展和蒙受重大挫折的一体化时期。其主要特点在于:毛泽东文艺思想是该时期文学的指导思想,提供了基本的思想和艺术规范;革命现实主义是本时期文学创作的主导方法;由于左的思想影响文学的发展逐渐走向封闭和一体化。②70年代中期以来的文学这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复苏、兴盛和深化的多元化时期。其主要特点在于:由于社会的转型,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日趋活跃;由于外来文化和文学思想的影响,创作方法出现多样化的局面;由于作家对文化和文学价值观的自由选择,文学多元化的格局业已形成。(3)拟采用的新的分期方式:鉴于当代文学自身的发展变化,传统的“两分法”和“三分法”也逐渐暴露出自己的局限,尤其体现在“新时期”这一阶段。“新时期”至今快40年了,而且七八十年代的文学同90年代后半期到新世纪以来的文学,从生产机制、产品形态到流通传播和接受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进入新世纪也快有10个年头了,因此在我们新修订的当代文学史教材中,打算采取一种新的三分法来容纳和区分90年代后期到新世纪的文学。这种方法可以简单成为“三新”,即“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的20多年)、“新时期”(7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后期的20年)、“新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000年以来)。目前我们讲授的内容仍以“新中国”、“新时期”为主,但“新世纪”也属于当代文学范畴,同样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二、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学史传统不论当代文学距离我们有多近、有多新,它同既往的文学史总是有着密切的承传关系,它们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学史传统,这是我们在学习和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现象时不能不给予充分注意的,在这里我们主要通过辨析“当代文学”同其他若干文学史范畴(概念)的关系来对这一文学史传统做些考察。1.中国当代文学同中国新文学“新文学”这一概念较早获得明确内涵的是在五四新文学运动阶段,主要是造成同以古典文学(古代文学)为代表的“旧文学”对立,此后就被袭用下来。洪子诚解释说:“‘新文学’这一概念的最初使用具有这样的含义,从‘历时’的角度而言,是在表明它与中国‘古典’的、‘传统’的文学时期区分;从‘共时’的角度,则显示这种文学的‘现代’性质:题材、主题、语言、文学观念上发生的重要变革。”①从这一界定着眼,“当代文学”也自然被包容在“新文学”中。陈思和的《中国新文学整体观》就把“当代文学”作为新文学史或者新文学运动的一个阶段来论述。2.中国当代文学同中国现代文学如前所说,“中国现代文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现代文学”是以明确的时间限制来划分的,如钱理群等编的《中国现代文学30年》,即以1917年1月《新青年》第2卷第5号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为开端,止于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在北京召开。这一时间上的限定自然就把“当代文学”排除在外,成为“现代文学”之后的一个文学时代。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的“现代文学史”教材大多采用这一概念。在这个意义上说,承继着“现代文学”而来的“当代文学”理所当然地也承继着“现代文学”文学传统,这里既包括启蒙、革命等现代精神,也包括以白话文为主的文学语言,各种现代文学样式、文学创作方法等。从性质上说,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②。这样一个说法突出了“文学的现代化”或者“现代转换”的特征,它既适合于狭义的“现代文学”,也适合于“当代文学”。因此从“现代”性质着眼的话,就可能形成广义的“现代文学”概念,,它将“当代文学”包含于其中,使中国当代文学成为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历史环节,是广义的“现代文学”的一部分。近年来已有不少院校采用广义的“现代文学”概念编撰现当代文学史教材。3.中国当代文学同20世纪中国文学这是北京大学的三位学者在1985年提出来的,定义是:“20世纪中国文学,就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的至今仍在继续的一个文学进程,一个由古代中国文学向现代中国文学转变、过渡并最终完成的进程,一个中国文学走向并汇入世界文学总体格局的过程,一个在东西文化的大撞击、大交流中从文学方面(与政治、道德等诸多方面一道)形成现代民族意识(包括审美意识)的进程,一个通过语言的艺术来折射并表现古老的中华民族及其灵魂在新旧嬗替的大时代中获得新生并崛起的进程。”③这个概念将“现代”、“当代”乃至于“近代”的一部分包容在其中,是一个“打通”近、现、当代的文学史范畴,在近十年中,许多高校采用这一概念编写教材。在这里“当代”无疑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或阶段。当然这个范畴能否容纳“新世纪”文学,是需要研究的。4.中国当代文学同革命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从新文学或者现代文学那里继承来的最重要的传统之一大约就是“革命文学”传统了,即把文学视为革命的工具。狭义的“革命文学”发动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的后期创造社、太阳社所倡导的“革命文学”(普罗文学),经过30年代的左翼文学、40年代的解放区文学而不断扩张,成为广义的革命文学,新中国文学发展到顶点,直到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革命文学才逐渐淡化。5.中国当代文学同延安文学(解放区文学)延安文学通常被视为解放区文学的同义语。在第一次文代会上,解放区文学因充分地表现了“新的时代,新的人民”而被视为新中国文学的雏形,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理论原则,作为思想和艺术规范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发生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如文艺的工农兵方向、文艺的民族化大众化、文艺与政治的紧密结合等,都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指导着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发生着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三、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发展概况和学习方法1.发展概况从前面所说的当代文学分期中,我们已经可以概括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概况,这就是:从新中国文学的封闭和一体化,到新时期文学的开放和多元化。因此新中国文学如何会从五四新文学开放、多元的格局,逐步走向封闭和一体,这是我们学习当代文学史要考察的第一个重点;新时期文学又如何打破封闭、一体,逐步走向开放,这是学习当代文学史要考察的第二个重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概况可以说就是由这两大重点,或者说两大转折构成的,这也是我们的教材和授课采用“两分法”的理由。我们将要展开的学习就是把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概况不断地细化和具体化,使之变得丰富起来,生动起来。中国当代文学承继着以五四新文学为发端的中国现代文学而来——它的优长,它的弱点,它的疑惑和问题,以及它内在的文化冲突。中国当代文学是在五四新文学的一个完成性的阶段上开始它的新的起点,因此,它既有对既往的反省,又有对未来的前瞻。虽然中国当代文学的现代化进程并非一帆风顺,其中有种种迂回曲折,甚至还出现过逆转和倒退,但是从总的发展倾向上说,中国当代文学的现代性质是伴随着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而逐渐增强的,并且它也以自身的现代性推动着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现代化进程。2.学
本文标题:20中国当代文学史讲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637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