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医学寄生虫-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1.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再人与脊椎动物之间自然地传播者的寄生虫病称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2.感染期:寄生虫具有感染力的发育时期称为感染期。3.土源性蠕虫:生活史为直接型,在生活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的蠕虫,虫卵或幼虫在外界发育到感染期后直接感染人。4.幼虫移行症:有些寄生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人或动物后)不能发育为成虫,这些幼虫在体内长期移行造成局部或全身性病变。5.多分裂(裂体增殖):胞核先多次分裂,然后胞质也分裂分别包绕每个核形成多个子体,如疟原虫的裂体增殖和孢子增殖。6.配子增殖:原虫在发育过程中,雌雄配子体无分别形成为雌雄配子,然后两者结合形成合子,即完成配子生殖过程,本身无个体增加,生成孢子。人体寄生虫学HumanParasitology:又称医学寄生虫学,是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活动和生存繁殖规律,阐明寄生虫与人体和外界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也是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础课程。包括医学原虫、医学蠕虫和医学节肢动物。寄生虫生活史:是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与繁殖的整个过程。包括寄生虫侵入宿主的途径、虫体在宿主体内移行、定居及离开宿主的方式,以及发育过程中所需的宿主种类(包括传播媒介)和内外环境条件等。(1)直接型:不需要中间宿主(土源性蠕虫)——蛔虫和钩虫(2)间接型:需要中间宿主(生物源性蠕虫)——疟原虫和血吸虫、丝虫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1、掠夺营养2、机械性损伤3、毒性与免疫损伤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1、全部清除寄生虫,并具有抵御再感染能力。2、部分清除寄生虫,并具有部分抵御再感染能力。3、不能有效控制寄生虫,寄生虫发育并大量繁殖。导致寄生虫病传染源:感染了寄生虫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带虫者、保虫宿主。寄生虫的传播途径:经水、食物、土壤、空气、接触、医学节肢动物以及直接传播等。寄生虫进入人体的途径:经口、经皮肤、经胎盘、经呼吸、经输血等寄生虫感染人体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⑴经口感染,如通过食物吃入蛔虫卵;⑵经皮肤感染,如血吸虫尾蚴钻进皮肤而侵入人体;⑶经媒介昆虫感染,如丝虫的感染性幼虫和疟原虫的子孢子等,通过昆虫媒介叮咬侵入人体;⑷经接触感染,如阴道滴虫是通过与受染者直接或间接接触而感染。寄生虫流行因素与流行特点流行特点:1)地方性2)季节性3)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parasiticzoonoses):有些人体寄生虫病可以在人与动物之间自然的传播,这些寄生虫病称之。自然疫源性:不需要人的参与而存在于自然界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具有明显的自然疫源性。流行因素:1)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理环境等2)生物因素—某些寄生虫必需的中间宿主和节肢动物的存在3)社会因素—经济状况、文化教育水平、居住及医疗卫生条件、生产生活方式等六大热带病: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病锥虫病麻风病五大寄生虫病:疟疾、日本血吸虫病、黑热病、丝虫病、钩虫病溶组织内阿米巴(痢疾阿米巴)叶足虫溶组织内阿米巴,又叫痢疾阿米巴,主要寄生于结肠,引起阿米巴痢疾和阿米巴病。重要性仅次于疟疾和血吸虫病。一、形态:1、滋养体:10-40微米,以伪足做定向运动。泡状核(4~7μm),核膜内缘有排列整齐的单层染色质粒。内质中有无吞噬的红细胞是溶组织内阿米巴大滋养体与其他肠道阿米巴的重要鉴别点。2、包囊:球形,直径10~20μm,双层囊壁,核的数量与发育程度有关,最多4个核,未成熟包囊内可见1个棕色糖原泡和1~2个拟染色体。二、生活史:1、感染途径:经口;2、感染期:4核成熟包囊;3、致病期:滋养体;4、寄生部位:结肠;5、保虫宿主:人,猫狗鼠也可生活史基本形式:包囊——小滋养体——包囊三、致病:1.致病机理(1)虫株毒力(2)溶组织内阿米巴的致病作用(3)细菌协同作用(4)宿主的免疫功能状态有关。致病阶段为滋养体1.无症状带虫者:90%以上2.有症状侵袭性感染(1)肠阿米巴病:发热、腹部绞痛、里急后重,脓血便阿米巴痢疾:口小底大的烧瓶状溃疡(2)肠外阿米巴病:继发于肠阿米巴病阿米巴肝脓肿阿米巴肺脓肿阿米巴脑脓肿皮肤阿米巴病四、实验诊断:1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急性痢疾、肠炎患者标本要求:a.必须新鲜,b.注意保温(特别在冬季),c.盛具要清洁:检查阶段:活动的滋养体2碘液染色法─慢性病人、带虫者检查阶段:包囊;3活组织检查五、防治:1.注意饮食、饮水和个人卫生。2.加强粪便管理和水源保护。3.灭蝇、灭蟑螂切断传播途径。4.治疗病人和带虫者控制传染源。治疗阿米巴病的常用药物为甲硝唑(灭滴灵)杜氏利什曼原虫鞭毛虫一、形态:1、无鞭毛体:卵圆形,5μm×3μm,经吉氏染色,核呈紫红色,动基体呈红色,位于核旁,其结构与线粒体相似,并可以分裂增殖,实际是一个大的线粒体。2、前鞭毛体:寄生于白蛉消化道,梭形,(14~20)μm×(1.5~1.8)μm,核1个,位于虫体中部,动基体位于虫本前部,基体在动基体之前,发出1根鞭毛,前端聚集成团,排列成菊花状二、生活史:1.需要人或哺乳动物和白蛉两个宿主。2.利杜体寄生于人体肝、脾、骨髓、淋巴结的单核巨噬细胞内,鞭毛体寄生于白蛉的消化道。3.感染期:鞭毛体(前鞭毛体)。4.感染方式:经节肢动物。三、致病:1.脾、肝、淋巴结肿大(巨噬细胞大量破坏和增生)。2.蛋白尿和血尿(肝、肾受损)。3.贫血(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全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免疫溶血。4.鼻衄、牙龈出血(血小板减少)。5.并发各种感染,死亡率较高(白细胞减少)。6.发热。四、实验诊断:(1)穿刺检查:骨髓(髂骨)、淋巴结穿刺(涂片法、人工培养法、动物接种法)。(2)皮肤活组织检查:皮肤型黑热病人。五、防治:1.治疗病人:葡萄糖酸锑钠2.杀灭病犬。3.清除传播媒介:灭蛉、驱蛉、防蛉。阴道毛滴虫鞭毛虫以性传播为主的一种传染病。一、形态:滋养体呈椭圆形或梨形,有一炮状核、4根前鞭毛和1根后鞭毛体外侧前1/2处有一波动膜,虫体借助鞭毛的摆动和波动膜的波动作旋转式前进运动。二、生活史:1.本虫仅有滋养体期,无包囊期....,以二分裂法繁殖。滋养体既是本虫的繁殖阶段,又是感染阶段。2.寄生部位——泌尿生殖系统:女性阴道和尿道,男性尿道及前列腺。3.感染和致病阶段:滋养体4.感染方式——接触感染:A.直接接触:通过性生活;B.间接接触:通过坐便器、公共浴池、游泳池、公用游泳衣裤浴巾等方式。三、致病:阴道自净作用所致疾病:滴虫性阴道炎、尿道炎、前列腺炎。四、实验诊断:(1)阴道分泌物检查:生理盐水涂片法、涂片染色法、培养法。(2)尿液检查:(3)前列腺分泌物检查:五、防治:1.注意个人卫生和经期卫生。2.改善公共设施,提倡淋浴。3.不使用公用浴具及游泳衣裤,慎用公共马桶。4.开展普查普治,治疗患者和带虫者,对于夫妇双方要同时进行治疗方可根治。5.常用口服药物为甲硝咪唑(灭滴灵)。疟原虫孢子虫是疟疾的病原体,寄生于人体红细胞和肝细胞内,为我国五大寄生虫之一。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1.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vivax)P.v2.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falciparum)P.f3.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malariae)P.m4.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ovale)P.o一、形态:在RBC内发现疟原虫是确诊疟疾和鉴别虫种的重要依据;疟原虫基本构造相同-细胞膜、质、核;瑞氏Wright或姬氏Giemsa染色:核染成紫红色,胞质呈兰色,疟原虫消化血红蛋白产物-疟色素呈棕黄色;疟原虫在RBC内各期形态各不相同。见书325二、生活史:1.需要人和雌性按蚊两个宿主。人是疟原虫的中间宿主,蚊是疟原虫的终宿主。2.感染阶段为子孢子。3.人体内包括:a:肝细胞内--红细胞外期(红外期)的裂体增殖b:红细胞内期(红内期)的裂体增殖及有性生殖的开始。4.蚊体内包括:a:胃腔内完成有性生殖(配子体--合子--卵囊)b:胃壁弹性纤维膜下的孢子增殖(子孢子)。5.肝细胞内有速发型子孢子和迟发型子孢子之分。前者进入肝细胞,经7~8天完成裂体增殖,一部分侵入红细胞后者发育缓慢,休眠期发育为裂殖体,再释放出裂殖子进入血液6.疟原虫完成一代红内期裂体增殖的时间,P.v和P.o需要48h,P.f36~48h,P.m72h。三、致病:疟疾发病过程:潜伏期和发作期。1.潜伏期:指疟原虫侵入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的间隔时间。Pv11~25天或6~12个月Pf7~27天2.发作:疟原虫的致病阶段是红内期裂体增殖。发作由红内期虫体经数代裂体增殖,血中虫体密度达到发热阈值。疟疾的一次典型发作表现为寒战、发热和出汗3个连续阶段。间日疟和卵形疟48h;恶性疟36~48h;三日疟72h3.再燃与复发再燃:疟疾发作停止后,体内少量残存的红内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可重新大量增殖起来,再次引起疟疾发作。复发:疟疾初发后,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已被消灭,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潜隐期,又出现原虫血症及疟疾及疟疾发作。复发与肝细胞迟发型子孢子有关(休眠子学说)。四种皆有再燃,P.v和Po有复发。4.贫血:以恶性疟原虫多见,破坏红细胞、脾功能亢进、免疫溶血、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5.脾肿大:脾大主要原因是脾充血和单核吞噬细胞增生。6.凶险形疟疾:脑型疟大多数由恶性疟原虫所致。7.疟性肾病:多见于三日疟病人长期未愈者,由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管所致。8.先天疟疾、婴幼儿疟疾、输血疟疾等。四、实验诊断:厚、薄血膜染色镜检法五、防治:1.治疗病人、消灭传染源(1)杀灭红内期原虫用氯喹、青蒿素等。(2)杀灭红细胞外期和休眠子药物用乙胺嘧啶和伯喹(伯氨喹啉)等。(3)作用配子体阻断传播的药抗间日疟复发的药物有伯喹加乙胺嘧啶。(4)较理想的是几种抗疟药联合使用,但每种药物疗法都不宜超过半年。2.防蚊灭蚊、切断传播途径:3.预防服药、保护易感人群:预防药物有氯喹或乙胺嘧啶等4.疫苗研制华支睾吸虫(肝吸虫)吸虫一、形态:1、成虫:体形狭长,背腹扁平,前端尖细,后端略钝,呈葵花子状。大小一般为10~25mm×3~5mm。口吸盘略大于腹吸盘,位于前端睾丸分枝状,前后排列,卵巢,子宫。2、虫卵:平均为29×17µm,最小蠕虫卵;形状:低倍镜似芝麻,高倍镜下瓜子形;黄褐色;卵一端较窄且有盖,盖周围形成肩峰,另一端有小疣状突起内含毛蚴。二、生活史:寄生部位(成虫):肝胆管内;中间宿主:1st淡水螺、2nd为淡水鱼或虾;感染阶段:囊蚴;感染途径与方式:经口感染,食入含囊蚴的鱼肉而感染;成虫寿命:一般20~30年;保虫宿主:猫、狗。三、致病:1.无症状型:最多见,无明显临床症状,仅普查时发现虫卵。2.肝炎型:较常见,肝肿大,谷丙转氨酶升高。3.消化不良型:以消化道症状为主,无特异性。如:上腹不适,腹痛、腹泻,厌油,乏力,肝区隐痛等。4.胆管、胆囊炎型:胆管炎和胆囊炎反复发作。5.类神经衰弱型:头痛、记忆力减退。6.肝硬化型:肝脾肿大、腹水等。7.类侏儒型:身高体重低平正常水平,但智力发育不受影响。四、实验诊断:涂片法,集卵法,十二指肠引流进行离心沉淀检查。五、防治:1.不要生吃鱼、虾;也不能用生鱼喂猫、狗等动物。生、熟菜板要分开。2.人粪不能用作养鱼。3.首选药物:吡喹酮裂体吸虫(血吸虫)日本血吸虫:六大热带病之一血吸虫的主要特点:成虫似线虫,圆柱形;雌雄异体,但常合抱;成虫在血管内(门脉系统)寄生,虫卵从粪或尿中排出;生活史中无雷蚴和囊蚴阶段;尾蚴为感染期,经皮肤感染;仅有一个中间宿主:钉螺;虫卵无盖,虫卵是主要致病因素,危害严重一、形态:1.成虫:似线虫,雌雄异体。消化系有口、食道、肠管。肠管在腹吸盘前背侧分为两支,向后延伸到虫体后端汇合成盲管。雄虫:雄虫乳白色,长1~2cm,虫体扁平,前端有口、腹吸盘,吸盘发达,腹吸盘以下,虫体向两侧延展,并略向腹面卷曲,形成抱雌沟雌虫:前细后粗,形似线虫,长2~2.5cm。由于肠管充满消化或半消化的血液,故雌虫呈黑褐色,常居留于抱雌沟内,与雄虫合抱。雌虫发育成熟必需有雄虫的存在和合抱,促进雌虫生长发育的物质可能是来自雄虫的一种性信息素。2.虫卵:椭圆形;淡黄色;卵壳厚薄均匀,无盖
本文标题:医学寄生虫-复习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720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