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4完整古诗词鉴赏语言
考试说明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1)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有手法要结合手法分析)(3)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答题步骤炼字类别主要功用动词使诗词有动态之美,取得化静为动的效果形容词(修饰词)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特殊词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起强调的作用拟声词使诗词更生动形象,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数量词经作者精心提炼的数量词,能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注释]1.皱:即绉纱,比喻细细的水波纹。•2.棹:船桨,代指船。•3.浮生:人生短暂若泡沫浮生于水面。•4.肯爱:怎肯吝啬。5.晚照:晚日的余辉。••[译]东城外面的景色,越来越美。湖面上棉纱一样的波浪,负载着游船,承载着游客的欢乐。绿杨翠柳,茂密如烟,春深了,只有早上,尚余轻寒。红杏枝头,蜂飞蝶舞,春意盎然。人生的欢乐是多么少啊!愿拿千金换一笑。他端起斟满的酒杯,邀请夕阳,劝夕阳同干一杯。希望金色的晚照,能够在美丽的花丛中多停留一会儿!(1)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有手法要结合手法分析)(3)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答题步骤二炼形容词(2)炼形容词诗歌少不了绘景摹状,为生动形象的展现社会生活图景画面,让人们对声音、色彩、氛围、情境等有深刻的印象,自然少不了对形容词进行锤炼。以达到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的目的。早过大通驿①查慎行•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1)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参考译文】•早雾刚刚散去,朝阳尚未升起。•遥望青烟袅袅,市镇依稀可辨;•朝霞映红树木,仿佛忽然移到了河湾。•清风吹拂,江水泛起微微涟漪,像轻绸软缎在波动;•九子山巅高出云表,像轻轻浮在银色的海面。•即便是荆关再世,要描画这山光水色,也得为笔墨浓淡费一番斟酌吧!•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步骤二)(1)软字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步骤一)展现了一幅风吹波澜、风和水暖的清晨美景,生动形象,具有艺术感染力。(步骤三)【注意】锤炼形容词,特别注意三种类型:(1)形容词的重叠运用,即叠音词的运用。(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往往能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3)表颜色的形容词。注意:注意一锤炼形容词,还要特别注意三点:1、形容词的重叠运用,叠词其表达效果而言,从修辞的角度,叠音词大多属于摹状,用以摹写人的情态、动作、心理,或者摹写事物的状态,或者用以描写物象的形态、声音、状貌等(生动形象地描摹出事物的形态)。从语言自身的特点上看,叠音词可以增强句子的韵律感,强化语言的表达效果。“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分析:叠词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突出了环境的冷清,有利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悲苦之情。2.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3、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写景抒情,丰富意蕴,强化情感。往往能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春风又绿江南岸”赏析绿字的妙处答:“绿”作动词来用,从视角带出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自然想到春天的生机形象。表颜色的形容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三炼色彩词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壬辰寒食①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译文•身居他乡的乡思像杨柳一样,被春风一吹就有千万条思绪。•尤其是到了清明的寒食节,自己的眼泪就更多了,流的泪就快要淹没冶城了。•自己的白头发像是要挣脱出头巾的束缚,镜子中自己的面容也已经显得苍老。•不想知道官位的快乐啊,只求自己能够在青山绿水做一个打渔和砍柴的农民。答案:(步骤1)“雪”隐喻了白发(1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步骤2)白发映衬着衰老的容颜让人触目惊心,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步骤3)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1分)。a.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b.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分析: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精要点拨:c.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尽在“绿”与“醉红”中。•四炼虚词虚词常指副词、连词。副词常用来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以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巧妙地使用副词,常能使诗歌的内容变得深刻,对情感的表达起着强化作用,获得疏通文意,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效果。•秋暮吟望•赵执信•小阁高栖老一枝①,闲吟了不为秋悲。•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注】①“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鸿鹄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⑴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词的妙处。•高高地在小阁居住,自甘终老山林,闲时吟诗作赋也丝毫不为秋天到来而悲怆。•远眺寒山已被夕阳染上昏黄黯淡的颜色,而昏黄的上弦月偏偏照临在疏林之上。•湖上月夜景色浩渺无边笼罩着一层烟雾有孤鸿掠空投影水中,菊花都被卷地而来的霜风所凋残全无姿态。•深夜还坐对短烛无法入睡,在喝闷酒,已是快天亮的时候了,北斗七星已经低落打横,却连看都懒得看。•【答案】•⑴“常”字是常常,经常的意思,强调时间频度,“偏”是偏偏,故意的意思。•(2)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暮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3)“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惆怅落寞)。•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四炼数词数词不只可以写出事物的数量,它在诗歌中的巧妙使用常收到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中的“一”字的使用即为传神之笔。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将“数枝”改为“一枝”,齐己便称郑谷为“一字师”。“一”是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得此梅不同寻常,紧紧地扣住了题目“早梅”。•劳停驿•欧阳修•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1)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课堂演练•一只小船在山脚下转悠,忽然看到开阔的平原。•树梢上的船帆刚刚落下来,山峰上的月亮正圆。•荒无人烟之地有几家团聚,贫瘠的山野只有很小的田地。•出行的客人正在发愁明天出发,险滩和小道在自己的眼前•①荒是荒凉的意思,瘦是指贫瘠。•②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阅读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课堂演练【答案】(步骤1)“空”在文中说“徒劳”的意思。(步骤2)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步骤3)“空”字表达了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之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炼字之比较赏析•(从以下角度考虑)•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上进行比较,看看哪种手法更具有表现力。•2、联系诗歌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哪种用语更符合语境。•3、从表达思想感情上进行比较,看哪种用语更难过准确表达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注释•⑴少(shǎo):不多。⑵池边:一作“池中”。•⑶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⑷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这里指石根云气。•⑸幽期:时间非常漫长。负言:指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的意思。晴景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将其后两句改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你认为王安石把“飞来”改成“纷纷”改得好吗?复习导入【答案】改得好。(步骤1)“纷纷”是叠用的形容词,“多而杂乱”之意。(步骤2)描述出了蜂蝶纷纷飞过墙去的状态,而“飞来”只写出了蝴蝶飞过来又飞过去的情况,而不能描述出飞的状态。(步骤3)只有“纷纷”这样的侧写妙笔,才能生动传神地表现出这雨过天晴后的美景。微专题——诗眼总结诗眼揭示诗的主旨的凝聚点整首诗某一句传神的动词富有情韵形容词巧用辞格的其他词语诗眼是什么“诗眼”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一首诗内容的凝聚点,表现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塞下曲(唐)常建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品评词语,巧抓“诗眼”。注释.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执玉帛上朝,是一种宾服和归顺的表示。帝乡:指西汉国都长安。乌孙:中国西北古代民族名,也是国名。天涯静处:甘肃玉门关一带,泛指往年征战之地。兵气:同样是指战像。朝回:朝见皇帝后返回本土。不称王:放弃王号,即内服于唐朝。.译文.乌孙使臣携带玉、帛之类珍贵物品朝见了汉朝天子,礼毕后在归途中还不时地遥望汉朝京城,乌孙国朝汉后愿意取消自己的王号,对汉称臣。从此,边远地方的百姓也能宁静地生活,再也没有出兵打仗,战火的硝烟迅速消逝,变幻成日月的光辉给百姓带来光明和温暖。(1)诗眼是“静”,(1分)因为本诗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因此在前两句生动概括了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后,第三句描绘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家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这种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深意,是通过“静”字传达出来的,因此说“静”是诗中之眼。(3分)(1)“诗眼”是诗歌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判断的依据。(4分)诗眼是什么二是一句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
本文标题:4完整古诗词鉴赏语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737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