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译文伟大的圣人兴起,治理民众百姓,结绳记事方式出现以前的事,是现存文字记载所没有的,因此无从得知。自伏羲氏、轩辕氏以来,直到夏、商、周三代,其间的神言秘策,蕴藏在河图、谶纬之俯文字中,其规范社会、教化民众的作用也记载在有关图籍中。秦始皇肆意荼毒文化,将有关古籍焚毁殆尽;漠代收集失散图籍,再次使之堆积如山。司马迁对这些史籍区别异同,有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的义理。刘歆撰写《七略》,班固撰写《艺文志》,都没有记载佛学。考查汉武帝元狩年间,派遣霍去病讨伐匈奴,到达皋兰,经过居延,大获全胜。昆邪王杀死休屠王,率领部下兵马五万人前来投降。获取了他们制作的金人像,漠武帝把这种金菩萨视为大神,陈列在甘泉宫。金菩萨大约高一丈有余,平时不需祭祀,只要烧香按礼跪拜即可。这是佛教开始流入我中原的绿起。等到开通西域,派遣张骞出使大夏返回后,说是大夏国旁边有身毒国,又名叫天竺国,从那里纔开始听说有佛教的存在。哀帝元盏元年,博士弟子秦景宪接受大月氏王派来的使者伊存口头传授佛经。中原民众听说这事后,既不相信也不理解。后来孝明帝夜晚梦见金菩萨颈项上有日光闪耀,在殿庭间飞行,便就此事向群臣请教,傅毅在回答中第一次说到这是佛。于是孝明帝派遣郎中蔡惜、博士弟子秦景等出使到天竺国,摹写佛教经籍与图像等。蔡情等人接着便偕同佛僧摄摩腾、竺法兰等人返回洛阳。中原有佛教僧侣相佛教跪拜等宗教仪式,是从这次开始的。蔡惜还带回了佛经《四十二章》以及释迦牟尼的立像等。孝明帝让昼工昼出佛像,放置在清凉台及显节陵上,佛经则封藏在兰台石室中。蔡情回国时是用白马驮着佛经到达的,朝廷便在洛阳城雍门西面建造了白马寺。摩腾、法兰都是在此寺中逝世的。浮屠正式的名称叫佛陀,佛陀与浮图声音相近,都是西方语言的译音,辗转相传便成了两种译音。用汉语来表达其意思则可以叫做净觉,意思就是要除去污秽的思想与行为而变得清明,进而体悟出神圣的佛理。其所有经书的内容,大都讲的是人生在世,都要依靠一定的操行立身。凡人都要经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心灵常生而不减。凡是善恶都会有报应。逐渐积累德业,陶冶情操而去除粗鄙之性,经过无数有形的修炼变化,不断洗炼神明之性,便能达到静净无生死之变而修成佛道。这一过程中有着许多有形与无形的修炼阶梯,高低等级并不一致,但都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由微贱地位而到显著地位。都在于要积累仁慈,去除欲望,安于虚静,乃至于万念皆空、洞察一切。因此,凡是僧徒开始修炼都要皈依佛、法、僧,叫做三归,就像儒家思想中君子的三畏一样。还有五戒,即去掉杀、盗、淫、妄言、饮酒,大意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相同,只是名称不同而已。说是如果信奉坚持这些信条,就会不论在人间还是在天上都处福地,如果违犯了这些信条,就会堕入鬼怪牲畜一样的苦难境地。另外善恶流转之处,共有六种境地。所有信奉佛教的人,都要剃掉胡须头发,辞别父母、离开家庭,拜师学法,遵守戒律与法度,相互和睦地居住在一起,静心修炼,依靠出去讨饭维持生活。这些信徒叫做沙门,或叫做桑门,也是声音相近的两种译音,总称之为僧,都是西方语言的音译。僧,汉语译为和命众,桑门译为息心,比丘译焉行乞。一般世俗之人信奉佛教者,男的叫做优婆塞,女的叫做优婆夷。做沙门的人,开始要修十戒,叫做沙弥,最终达到二百五十条戒律,便具备了足够的资历而接受具足戒成为大僧。妇女归入佛门的叫做比丘尼,其戒律多达五百,都是以口为根本,随事增加,用意在于防止心术邪乱、约束行为、纯净语言。在心理上要除去贪婪、忿恨、痴迷,在行为方面要戒除凶杀、淫乱、盗窃,在语言方面要禁断狂妄、杂乱、以及各种不正当的言语,总起来称为十善道。能够做到这十善道,便叫做三业清净。大凡人修行粗为极。说是可以做到化解因做了恶事而犯的罪行从而得到善报,逐渐进入圣人境界。初步达到圣人境界的,有三种人,这些人的思想与德业各有差别,叫做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大乘。意思就是可以乘着佛的好运以达到最高精神境界。这三种人恶迹已经荡然无存,只知道修养心性,普济众生,纯净德行。初根人为小乘,要履行四谛法;中根人为中乘,要接受十二因缘;上根人为大乘,要修炼六度。虽然升上了三乘,但关键在于坚持不懈地做功德与修炼各种法门,普渡众生,拯救万物,这样永无止境地坚持下去,纔有望登临佛教最高境界。所谓佛,本来叫做释迦文,译成汉语就是能仁,意思就是德行高尚,道术完美,可以普济万物。释迦以前有六位佛祖,释迦是继承六佛而得道成佛的,处于现在的贤劫。释迦文预言将来仓有弥勒佛,继承释迦佛而降世。释迦原是天竺国迦维卫国王的儿子天竺是那个地域的总称,迦维是其别名。当初,释迦在四月八日夜,从他母亲的右肋骨下生出来。生出来后,他的相貌姿态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有三十二种。上天降下好的征兆与之相呼应,也是三十二种。这在《本起经》中说得很清楚完备。释迦出生的时间,相当于周庄王九年。《春秋》所记载的鲁庄公七年夏季四月,恒星隐没不现,夜晚天空明亮,就是释迦出生的时候。到了魏国武定八年,已经有一千二百三十七年了。释迦三十岁时成佛,劝导和教化百姓众生,四十九年后,在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于二月十五日入般涅盘。涅盘汉语译作灭度,有的人说其意思是从此我就静净常乐了,以表明没有流转轮回以及其它各种苦恼了。各种佛的法身有二种意义,一种是所谓真实身,一种是所谓权应身。真实身,指的是达到至高无上境界的佛体,完全超脱于尘世一切拘累,不能从时间和地点方面来期待它,也不能用形状与数量来权衡它,只能依靠灵感来感应它,只要坚持体验就能感觉到真实身的存在。权应身,指的是真实身的变化形态,这种形态是能够通过人感官认知的,与尘世间的万物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生有减,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有大小高低的不同,形体可以通过感官感觉到,但形体并不能真正拥有灵魂。形体消失后,真实身是不会消灭的,只是不能经常有神妙的感觉,所以无法常常看到它。这表明佛体的生存并不是一种真实的生存,而佛体的消逝也不是一种真正的消逝。佛徒去世后,要用香木焚毁尸体。灵魂分离,骨骼粉碎后,形成颗粒状大小的晶体,击不碎,烧不焦,有时还会发光和显示神验,胡语称之为“舍利”。弟子就将这些舍利收集起来,放在宝瓶中,用香花供祭,表示敬慕之意,并建造宫宇储藏,称为“塔”。“塔”也是胡语,相当于中原的宗庙,所以世俗称为塔庙。过了百来年,出了一个叫阿育的国王,利用神力将佛的舍利分开,役使各种鬼神,建造了八万四千座塔,分布世界各地,都是同一时间建造的。如今洛阳、彭城、姑臧、临淄都有阿育王寺,大概就是继承了他的遣迹。释迦虽然已经涅盘成佛,但留下来的影响、踪迹以及爪齿等在天竺,至今仍然保存。来往于中原的人,都说见到过。当初,释迦所宣传的佛教教义,在他涅乐后,有曾经听他讲过经法的弟子大迦叶、阿难等五酉人,为他撰集著录。其中,阿难亲耳听到他的嘱托和传授,所以大多由阿难主持此事,大概是因为阿难能够深入细致地加以综合与考核,没有什么遗漏和失误。于是收集释迦保留下的文章,撰集成三藏十二部经,如同中原有各种不同学说一样,但这些流派根本宗旨都不出三乘学说。后来又经过数百年,产生了罗汉、菩萨等信徒相继撰写论说,阐明经义,以驳斥不遵循或歪曲佛道的论点,便形成了《摩诃衍》、《大、小阿毗昙》、《中论》、《十二门论》、《百法论》、《成实论》等著作。都依循诸藏部宗旨大义,假设外人询问,而用佛教内法来解释。汉章帝时,楚王刘英喜好佛教的斋戒之说,派遣郎中令带着黄缣白鱿三十匹到国相那里去赎罪。明帝下诏书说:“楚王崇尚佛教的仁祠,洁斋三个月,向神灵发下誓言,有什么嫌疑,应当具有这种忏悔之心。可以归还其赎罪之物,以便用来济助受戒在家居住的居士、和尚的饮食。”接着便把这一诏书下达到各诸侯国。桓帝时,襄楷用佛教、黄老的宗旨来劝谏皇帝,想使皇帝喜好人民而戒慎杀戮,减少嗜好与欲望,去掉奢侈豪华的习气,崇尚无为政治。魏明帝曾经想拆毁皇宫西面的佛塔。外国沙门便用金盘装水,放在佛殿前面,将佛舍利投放在水中,水面上立即生出五色光线,于是明帝惊叹道:“如果不是有神灵从中动作,怎么会出现这样的异常现象呢?”便将佛塔迁徙到大道束面,并为佛寺建造环绕周阁百间。原佛寺所在地开凿为蒙泛池,种上芙蓉。后来有一个天竺国的沙门昙柯迦罗来到洛阳,宣讲和翻译佛教戒律,这是中原佛教有戒律的开始。自从洛阳建造白马寺,豪华装饰佛塔,画工十分精妙,成为各地建造佛塔的模式。几是宫塔制度,仍然依照天竺原有式样重复构造,从一级到三、五、七、九级不等。世俗相互传称为“浮图”,或叫做“佛图”。晋代的洛阳,有佛寺四十二所。汉代的沙门都是穿红色的布衣,后来纔改变为杂色。晋代元康年间,有个叫支恭明的胡沙门翻译了佛经《维摩》、《法华》、三《本起》等。对其中的微言大义,则无法详究。后来有沙门常山人卫道安天性聪敏,每日诵读佛经万余字,研究其中深奥的旨意。慨叹没有人能够做他的师父,便独坐静室十二年,冥思苦想,体悟奇妙,探迹索幽,认为以前所翻译出的佛经,多有舛误,便为之纠谬正误。石勒统治时期,有一个天竺国的沙门,名叫浮图澄,少年时在乌苌国随着罗汉皈依佛门,刘曜统治时代来到襄国。后来得到石勒的宠信,号称为大和尚,有关国家政治与军事方面的大事等也时常向他请教,所说多有灵验。街道安曾到邺城拜访他,他见到卫道安就觉得卫道安不同一般。浮图澄去世后,中原地区动乱不安,道安便率领门徒,南游新野。希望佛教能跟随自己的足迹到处流布,便分派子弟到各地去宣传教义。法汰到扬州,法和进入四川,道安与慧远到襄阳。道安后来到了苻坚那里,苻坚素来钦佩道安的德业与学问,见面之后,待以师礼。当时西域有一个名叫鸠摩罗什的胡僧,渴求弄通佛教经典,道安也想与他讲解释疑,便每每劝苻坚将罗什接到中原来。罗什也听说了道安的情况,称之为东方圣人,时常遥遥相拜,以表示敬意。道安去世二十多年后,罗什纔到达长安,罗什对于没能赶在道安生前与其相识,感到深深的遣憾。道安所纠正的经义,与罗什翻译出的经义,如出一辙,没有什么乖连舛误之处。于是佛法旨意在中原地区大大推广开来。魏国原先建国于北方,风俗淳朴如一,无为而治,与西域隔绝,不能与之往来。所以有关浮图佛教,闻所未闻,或者听说了也不相信。等到神元皇帝与三国魏、晋朝建立联系后,文帝长住洛阳,昭成帝又到过襄国,这纔哗细地了解了南方佛教的情况。太祖平定中山,统治燕赵,所经过的郡国佛寺,凡是见到和尚、道士,都要致以敬意,禁止兵将侵犯与干扰。太祖喜好黄老之学,因而也阅览了一些佛经。只是由于国家初步建立,战争不断,诸事草创,还来不及建筑佛寺,招揽僧尼。但还是时时留意访求有关高僧。原先有个沙门名叫僧朗,与其弟子隐居在泰山的琨颂谷。皇帝派遣使节致书问好,并赠送缯、素、旃屙、银钵等礼品。至今那地方还叫做朗公谷。天兴元年,下诏说:“佛教的兴起由来已久。救济扶助的功效,深入到人的生死存亡,其教义、信条与活动轨迹,相信是可以依赖凭借的。特敕令有关部门在京城装饰佛像,建筑寺庙,以便让那些信佛的教徒,有居住停歇的地方。”这一年,开始建造五层佛塔、耆阁崛山及须孺山殿,加以装饰。另外建造讲堂、禅堂及沙门座位等,无不齐备。太宗即位后,遵循太祖的事业,也喜好黄老,又崇尚佛法,京城周边到处都建立佛寺佛像,并让僧人帮助辅导民俗。当初,皇始年间,赵郡有个和尚叫法果,修行精诚周到,开坛讲演佛教经典。太祖听说他的事迹后,下诏用礼仪聘请他到京城。此后便任命他焉道人统,总领僧徒。每次与皇帝谈论,多能让皇帝感到惬意允当,因此,皇帝对他的供给施舍也特别多。到太宗时代,更加崇敬,永兴年间,前后授予他辅国、宜城子、忠信侯、安成公等称号,都被他坚决辞绝。皇帝常常亲自到他的居所去,由于门庭又小又窄,容不下轿舆车马,就为他改建扩大了门庭。活到八十多岁,直到泰常年间纔去世。没有安葬前,皇帝三次前往悼念,追赠为老寿将军、趟胡灵公。当初,法果常常说太祖聪明敏锐,喜好佛道,即是当今如来佛,作为僧徒应当对其尽到揖拜之礼,便常常对太祖礼拜。对人说:“能够弘扬佛道的人就是人民的君主,我不是崇拜皇帝,而是礼拜佛祖。”法果四十岁纔开始出家为僧。有个儿子叫猛,太宗下诏让他承袭法果所受的爵号。太宗后来到广宗去,有个沙门叫昙证,年纪将近百岁,拦在路上要见太宗,向太宗奉
本文标题:释老志译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740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