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六章灸法教学内容第一节灸法的概念和特点第二节灸用材料第三节灸法的分类和应用第四节灸感、灸量和灸法补泻第五节灸法的作用和适应范围第六节灸法的注意事项复习思考题第一节灸法的概念和特点一、概念“灸”,灼烧之意。以艾绒或药物为主要灸材,点燃后烧灼或温熨体表一定部位,借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温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功能,扶正祛邪,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方法。《说文解字》:灸,灼也,从火音灸,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也。艾绒的制作①农历3~5月采集新鲜肥厚艾叶;②曝晒干燥,捣碎去杂梗、泥沙;③晒、捣筛反复多次,形成淡黄色洁净细软的艾绒。粗艾绒:间接灸细艾绒:直接灸艾绒的保藏注意防潮、防霉、防蛀。《孟子》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之说。(1)艾炷规格:小炷:如麦粒大,常置于穴位或病变部烧灼,以作直接灸用。中炷:如半截枣核大,相当于大炷的一半,常作间接灸用。大炷:如半截橄榄大,炷高1cm,炷底直径约1cm,可燃烧3~5分钟,常作间接灸用。艾炷无论大小,直径与高度大致相等。第三节灸法的分类和应用直接灸:化脓灸、非化脓灸艾炷灸间接灸:隔姜、蒜、盐、药饼灸悬灸: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艾灸类艾条灸实按灸:太乙针、雷火针温针灸常用灸法温灸器灸非艾灸类一、艾灸类(一)艾炷灸把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称为艾炷灸。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1.直接灸根据施灸部位有无灼伤化脓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两种。2.间接灸将间隔物置于艾炷与皮肤之间,点燃施灸的方法。根据间隔药物的不同,间接灸又有多种灸法。(一)直接灸将艾炷直接放置施灸部位皮肤上烧灼的方法。根据灸后有无烧伤化脓,又可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1、化脓灸法用黄豆大或枣核大艾炷直接放置腧穴进行施灸,局部组织经烧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灸疮)的灸法。这种烧伤化脓现象,古称灸疮。因灸疮愈合之后,多有瘢痕形成,故又称瘢痕灸。灸疮的发与不发是取效的关键。(1)操作方法:体位对取穴有直接关系,因灸治要安放艾炷,且治疗时间较长,特别要注意体位的平正和舒适。体位放妥后,再在施灸部位上正确点穴,点穴可用圆棒蘸龙胆紫或墨笔作标记。艾炷按要求做好,除单纯采用细艾绒之外,也可加些芳香性药末,如丁香、肉桂等,以利热力渗透。艾炷安放时,先在穴位上涂些凡士林,以增加粘附作用,使艾炷不易滚落。放好后,用线香点燃艾炷。当艾炷燃尽熄灭后,除去灰烬,再重新换另一个艾炷点燃,这称为间断法,不易出现灸循经感传导。不待艾炷燃尽,当其将灭未灭之际,即在余烬上再加新艾炷,不使火力中断,每可出现感传,这种方法称为连续法。当艾炷燃烧过半时,灸穴疼痛灼热,病人往往不能忍受。此时,可用手拍打穴处周围,或在其附近抓挠,或拍打身体其他部位,以分散其注意力,从而减轻疼痛。一般只有在第1壮时最痛,以后各壮就可忍受。灸满壮数后,可在灸穴上敷贴淡膏药,可每天换贴1次。或揩尽灰烬,用干敷料覆盖,不用任何药物。待5~7天后,灸穴处逐渐出现无菌性化脓现象,有少量分泌物,可隔1~2天更换干敷料或贴新的淡膏药。疮面宜用盐水棉球揩净,避免污染,防止并发其他炎症。正常的无菌性化脓,脓色较淡,多为白色。若感染细菌而化脓,则脓色黄绿。约经30~40天,灸疮结痂脱落,局部可留有瘢痕。如灸疮干燥,无分泌物渗出,古人称为“灸疮不发”,往往不易收效。可多吃一些营养丰富的食物,或服补气养血药物,以促使灸疮的正常透发,提高疗效。也有在原处再加添艾炷数壮施灸,以促使灸疮发作的。(2)临床应用:适于全身各系统顽固病症而又适于灸法者,如哮喘、瘰疬、肺结核、慢性肠胃病、骨髓炎、关节病等。2、非化脓灸法主要是麦粒灸。即用麦粒大的小艾炷直接在腧穴施灸,灸后不引起化脓的方法。因其艾炷小,刺激强,时间短,收效快,仅有轻微灼伤或发泡,不留瘢痕,故目前在临床应用较多。(二)间接灸法又称隔物灸、间隔灸。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衬垫某些药物而施灸的一种方法。此法具有艾灸与药物的双重作用,火力温和,患者易于接受。有以下几种:1、隔姜灸操作方法:①制作姜片:将鲜姜切片,厚0.2~0.5cm,直径约2cm,中间用针穿数孔;②定穴,把姜片放在穴位皮肤与艾炷之间,点燃至尽,除灰烬;③当患者感到灼痛时更换艾炷,姜片烧坏时更换姜片;④灸5~7壮至皮肤潮红。临床应用:有温中、祛寒、止呕、解表作用,适用于感冒、呕吐、腹痛、泄泻、遗精、阳痿、早泄、不孕、痛经、面瘫及风寒湿痹等。2、隔蒜灸操作方法:①制作蒜片:将独头蒜切片0.2~0.5cm,中间用针穿数孔;②定穴,把蒜片放在穴位皮肤或肿块与艾炷之间,点燃至尽,除灰烬;③患者感到灼痛时更换艾炷,蒜片烧坏时更换蒜片;④灸5~7壮至皮肤潮红。临床应用:有消肿、拔毒、散结、止痛的作用,故临床适用于治疗痈、疽、疮、疖、肺痨、腹中积块及蛇蝎毒虫所伤等病症。3、隔盐灸操作方法:①病人仰卧屈膝,肚脐凹陷者,将盐填平脐孔。②隔以姜片,置艾炷于其上,点燃灸之。③患者出现灼痛时更换艾炷再灸。一般灸5~10壮。(亡阳脱证不拘壮数,灸至病情好转为止)临床应用: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的作用,适用于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和脱证等。4、隔附子灸操作方法:有附子片灸与附子饼灸两种。前者将附子用水浸透后,切成0.3~0.5cm的薄片,用针扎数孔,放施灸部位施灸(同隔姜灸法)。后者取生附子切细研末,用黄酒调和作饼,大小适度,厚0.4cm,中间用针扎孔,置穴位上,再以大艾炷点燃施灸,附子饼干焦后再换新饼,直灸至肌肤内温热、局部肌肤红晕为度。日灸1次。临床应用:附子性味辛温大热,有温肾壮阳的作用,与艾灸并用,适应各种阳虚证,如阳萎、早泄、遗精、疮疡久溃不敛等症。(5)隔胡椒饼灸操作方法:①适量白胡椒粉加面粉与水调成饼,厚0.5cm,直径2cm,中央凹陷。②放适量的药末(丁香、肉桂、麝香)填平凹陷。③置艾炷于上施灸,灸5~7壮,以温热舒适为度。作用:温中散寒、活血通经。还有隔葱灸、豆豉饼灸、黄土灸、蛴螬灸、巴豆灸等。录像2、3(二)艾条灸用艾条在穴位上灸灼的方法。1、悬起灸指将点燃的艾条悬于穴位上方约2~3cm的施灸方法。施灸时间10~20min,以皮肤温热红晕为度。操作方式:①温和灸②雀啄灸③回旋灸2、实按灸在施灸部位垫上布或纸,点燃药条一端后,趁热按到施术部位,使热力透达到深部的灸法。操作方式:①太乙针②雷火针艾条灸1、悬起灸(1)温和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固定不动,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红晕潮湿为度。临床应用广泛,适应于一切灸法主治病症。温和灸示意图2、回旋灸点燃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上方约3cm高处。艾条在施灸部位上左右往返移动,或反复旋转进行灸治。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致于灼痛。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移动范围在3cm左右。适用于风寒湿痹及瘫痪。3、雀啄灸置点燃的艾条于穴位上约3cm高处,艾条一起一落,忽近忽远上下移动,如鸟雀啄食样。一般每穴灸5分钟。多用于昏厥急救、小儿疾患、胎位不正、无乳等。此法热感较强,注意防止烧伤皮肤。(二)实按灸用加药艾条施灸。因临床需要不同,艾条里掺进的药品处方亦异,又分为雷火神针、太乙神针。之所以称为“针”,是因为操作时,将药艾条实按在穴位上,犹如针刺故名。两者掺入的药物不同,操作方法与适应症均相同。传统太乙神针施灸法示意图操作方法:操作时,在施灸部位铺上6~7层棉纸或布,将艾条点燃,对准穴位直按其上,稍停1~2秒钟,使热气透达深部;若艾火熄灭,可再点再按,每次每穴约按灸5~7下,至皮肤红晕为度。临床应用:适用于风寒湿痹、痿证及虚寒证。四、温针灸法操作方法是,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1~2cm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将针取出。五、温灸器灸法将艾绒放入特制的温灸器内,点燃后施灸的方法。操作方法:将艾绒及药末点燃后,置于温灸器中,待器具烧热后手持长柄在施术部位上方来回熨灸,15~30min,以局部皮肤红晕为度。适应证:痹痛、麻木、痿证,以及妇女、儿童、畏灸者。(五)灸感概念灸感指灸疗时患者的自我感觉。一般灸法:局部温热,微微灼痛。可由浅达深,亦可循经传导。化脓灸法:灸时灼痛难忍,灸后化脓留瘢。灸感的几个特点透热:灸热从施灸点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甚至达到胸腹腔脏器。扩热:灸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传热:灸热从施灸点开始循经脉路线向远部传导,甚至达到病所。局部不热远部热:施灸部位不热而远离施灸部位感觉热。表面不热深部热:施灸部位的皮肤不热而皮肤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腔脏器感觉热。产生非热感觉:施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重、痛、麻、冷等非热感。上述灸感传导之处,病证随之缓解:施灸部位产生的热、胀、痛等感觉发生深透远传,所到之处病证随之缓解。二、非艾灸类非艾灸类包括火热类和非火热类两种。其中非火热类是利用药物的刺激作用皮肤发泡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天灸”或“自灸”。概念:用灯心草蘸油点燃,焠烫穴位的方法。作用:祛风解表、清热解痉、化灯火灸痰开窍。适应症:惊风、痄腮等火热类黄蜡灸概念:将黄蜡烤热熔化治疗疾病的方法。桑枝灸概念:以桑枝烧燃用作灸材的方法。非艾灸类毛莨:截疟、平喘、通痹——疟疾、哮喘、痹证等。斑蝥:破癥散结、攻毒逐瘀——神非火热类经性皮炎、痹证等。旱莲草:截疟——疟疾大蒜:——喉痹白芥子:通经止痛、利气化痰——痹、哮喘、阴疽痰核等非艾灸类
本文标题:中医针灸06-灸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754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