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森林灾害综合防治课件整理绪论:1.中国森林害虫发生与危害概况我国森林害虫种类繁多,发生频繁,为害严重。食叶害虫:松毛虫、叶蜂、大袋蛾、叶甲、毒蛾、尺蛾、竹蝗等钻蛀性害虫:天牛、小蠹、吉丁、象甲、长蠹、木蠹蛾、透翅蛾、树蜂等种实害虫:落叶松花蝇、落叶松种子小蜂、微红梢斑螟地下害虫:蛴螬、地老虎、蝼蛄、金针虫等枝梢害虫:板栗瘿蜂、叶蝉、蚜、蚧等我国森林害虫发生的主要特征常发性重大害虫周期性发生;境外重大害虫不断传入,威胁剧增;因检疫不严,国内一些重大害虫分布区不断扩大;次要性害虫逐步演化成重要威胁;重大灾害基本发生在人工林,但近年来天然次生林和荒漠灌木林害虫发生呈加剧趋势;监测和预警水平较低。松材线虫Pinewoodnematode:1982年首次在南京发现,现在已扩展到10个省区红脂大小蠹RedTurpentineBeetle(RTB)DendroctonusvalensLeconte:原产于北美,主要为害油松Pinustabliformis树干和根部,在我国分布在山西,陕西,河北和河南省,每年1-2代。美国白蛾FallwebwormHyphantriacunea:为害特点:杂食性(超过了200种寄主植物)、繁殖能力强、为害面积广。松突圆蚧JapanesepineneedlescaleHemiberlesiapitysophila:1982年5月首先在广东省珠海市的马尾松林内发现,传播蔓延速度很快,据广东省森林病虫害防治与检疫总站2000年调查,分布面积已近2000万亩,其中受害枯死或频死已更新改造的达数十万亩。椰心叶甲Brontispalongissima(Gestro):属叶甲科,铁甲亚科。成虫体长8-9mm,体形稍扁,头部、腹部、触角均呈黑色,背板为橙黄色,尾突明显呈钳状。红棕象甲危害加拿利海枣:红棕象甲在国内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台湾等省。主要为害油棕、椰子、枣椰。以幼虫钻蛀树干内部,取食柔软组织,受害严重的植株可导致死亡。青杨脊虎天牛greytigerlongicornXylotrechusrusticus:青杨脊虎天牛在主干或大枝上集中为害处落叶松毛虫暴发导致大面积落叶松人工林枯死。内蒙古阿尔山次期性害虫的严重危害快速跟进:云杉大(小)墨天牛与落叶松八齿小蠹落叶松八齿小蠹与云杉大(小)墨天牛混合危害2.中国森林病害发生与危害概况森林病害种类繁多,大约100种能造成严重损失。真菌:柏锈病、榆树炭疽病、松烂皮病等细菌:杨树细菌性溃疡病、青枯病等病毒:杨树花叶病毒病、山茶花叶黄斑病等类菌原体:泡桐丛枝病、枣疯病等寄生性种子植物:桑寄生、油杉寄生、槲寄生等线虫:松材线虫病等螨类:杨皱叶病等森林病害的基本点:a.林木病害具有一定病理变化程序b.林木病害造成经济、观赏价值、生态和景观上的损失c.森林病害发生的基本因素:1.病原2.感病植物3.环境毛白杨由根癌细菌所致,为世界性广布病害.我国北方较多.寄主约61科640多种.桃、梨、苹果和毛白杨等树种易感病。根结线虫病:分布广、寄主种类多(2000多种)、危害严重(南美洲咖啡损失6-7亿美元/年)病根上产生大小不等的瘿瘤,瘤内有白色粒状物-根结线虫;病株长势衰弱、叶子发黄、易脱落或枯萎,严重时整株枯死。松赤枯病(Pestalotiapsisfunerea):分布于南方各松树产区,为害云南松、油松、华山松等。针叶受害后初为黄色段斑-变褐-病部稍缢缩-灰白色。病部散生黑色小点-分生孢子盘。3.中国森林鼠害发生与危害概况鼠害为害的树种,几乎是所有人工造林地的全部树种。地下害鼠:甘肃鼢鼠、中华鼢鼠、中华竹鼠、鼹形田鼠等地面害鼠:长爪沙鼠、子午沙鼠、东方田鼠、花鼠、红腹松鼠、小家鼠、大仓鼠等鼠兔及野兔:达斡尔鼠兔、高山鼠兔、蒙古兔、西南兔等甘肃鼢鼠Myospalaxsmithi为害寄主达95种,其中林木42种,为害1-10年生幼龄树木,啃食树木幼根,造成秃根引起死亡。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区。主要地区性鼠害现状:东北林区(棕背鼠平、东方田鼠、东北鼢鼠、灰松鼠、东北鼠兔,主要食松子)西北华北林区(甘肃鼢鼠、沙鼠、跳鼠、岩松鼠,主要危害直播油松)西南林区(黑腹绒鼠、鼠兔、赤腹松鼠,主要食种子)4.中国森林火灾发生与危害概况2010年俄罗斯森林火灾因持续高温和干旱天气,7个地区进入火灾紧急状态,过火面积2000平方公里,损失已达65亿卢布,造成53人死亡,近3500人无家可归。2011年云南森林火灾南方西南发生次数多,北方损失大火灾次数:南方52%,西南37%,西北6%,东北(含内蒙)4%受害面积:东北(含内蒙)50%,西南24%,南方18%,西北7%99%是人为火源:天然火源占1%,雷击火,在黑龙江的大小兴安岭、新疆阿泰勒和天山地区。火灾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东北:多发于秋和春、南方:冬和春、新疆:夏季每年春季森林火灾从南向北依次推移;每年秋季森林火灾从北向南依次推移;年均火烧森林面积万公顷以上的国家世界100万公顷以上特大森林火灾统计近年来主要森林灾害害发生情况我国近10多年来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持续上升、损失越来越大的主要原因。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目前,全国有各级防治检疫站2946个,从业人员1.6万人,建成标准站1559个、国家级中心测报点1000个、无检疫对象苗圃469个。监测预警体系:规划建设1000个国家级中心测报点,35个省级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中心,500个省级测报点和344个地级预报中心。检疫御灾体系:规划建设国家危险性森林有害生物鉴定与风险评估中心,35个省级检疫检验中心实验室。40个省级检疫隔离试种苗圃,344个检疫除害处理设施,1000个重点检疫检查站。防治减灾体系:规划建设60个飞防简易机场,购置60架轻型飞机,配备2万台机动施药器械和480辆喷药作业车,改扩建214个林业生物制剂厂、生物天敌繁育场,建立和完善社会化防治服务体系,提高服务和技术指导水平。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软件:系统汇集了常用的和新列入的40余种测报模型,是供测报人员使用的实用性工具软件,对提高测报科技含量和准确率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中国森林病虫指数:利用1000个中心测报点的调查数据,通过INTERNET实时发布森林病虫害发生动态与趋势,实现了病虫宏观管理的可视化。第一章林火基础理论重要概念:森林火灾、计划烧除、森林防火、森林防火学、燃烧、森林燃烧环、可燃物特征、可燃物类型、火源、火灾季节、林火行为第一节、森林防火的基本概念森林火灾:是指失去人为控制,在森林中自由蔓延和扩展,达到一定的面积,对森林生态系统和人类造成一定危害和损失的林地起火。又称:Wildfire(北美)ForestFire(中国)Free-burningFire(澳大利亚)森林火灾级别:根据1988年1月16日国务院发布的《森林防火条例》的规定,按照受害森林面积和伤亡人数,森林火灾分为:一般、较大、重大、特大森林火灾。级别受害森林面积伤亡人数一般森林火灾不足1公顷或其他林地起火1≤死亡<3或1≤重伤<10较大森林火灾1公顷-100公顷3≤死亡<10或10≤重伤<50重大森林火灾100公顷-1000公顷10≤死亡<30或50≤重伤<100特大森林火灾1000公顷以上死亡30人以上或重伤100以上案例: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TheExtraordinarilyseriousconflagrationinGreatXing’anMountain火场面积133万亩,其中过火林地面积113万亩;烧毁3个林业局局址和7个林场场址;死亡人数193人,烧伤226人;共计烧毁房屋61.4万m2,汽车210台等。计划烧除(营林用火):是指按照预定方案有计划地在指定地点或地段上,在人为控制下,为达到某种经营目的而对森林可燃物进行的火烧。因多用于营林的目的,所以又称营林用火。低强度火烧,又称规定火烧高强度火烧,又称控制火烧森林防火:指防止森林火灾发生和阻止森林火灾蔓延的一系列的行政和群众性的工作和措施。这个工作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森林火灾的预防,二是森林火灾的扑救。森林火灾的预防:森林防火灾的发生规律;火源管理;群众工作;森林防火的基础设施;森林火灾预报等。森林火灾的扑救:林火探测;森林防火通讯;航空灭火;地面灭火等。森林防火学:研究森林火灾发生、发展基本规律(原理),系统阐述森林防火、灭火、用火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是进行森林防火工作的依据和专业基础。(一)特点:是一个年轻的学科;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也是生物科学和工程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管理学科。(二)森林防火学的内容:1)林火原理、2)林火与环境、3)森林与生态系统、4)森林火灾预防、5)林火扑救6)火的应用、7)林火评价第二节、世界森林火灾特点和对策特点:⒈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多,烧毁的森林面积大,损失严重。⒉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森林火灾严重。⒊世界各地的森林火灾分布不均。⒋世界各国的森林火灾总的趋势是在下降,但不稳定。⒌森林火灾随气候变化而波动。⒍对于一般性的森林火灾,目前可以预防和扑救;但对于特大森林火灾各国都无能为力。主要对策:北欧控制森林火灾的对策、澳大利亚控制森林火灾的对策北欧控制森林火灾的对策北欧的森林以人工林为主,经营年代长,经营水平高。对森林火灾的防治主要采取“绿色防火工程”和地面道路工程措施。“绿色防火工程”绿色防火工程:又叫“生物防火工程”、“营林防火工程”。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利用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上的差异,结合林业生产措施;通过营林、造林、补植、引种,营造防火林带等措施,减少林内易燃可燃物的积累,调节林分组成和结构,改变火环境,降低森林的燃烧性,增强林分的抗火性和阻火能力,减少林火的发生和阻隔或抑制林火的蔓延。特点:有效性、持久性、经济性20世纪30年代,苏联提出针阔混交林中营造阔叶防火林带20世纪60年代,苏联和东欧对抗火树种进行研究20世纪70年代,欧洲南部种植阔叶防火林带,控制森林火灾的扩展和蔓延。20世纪80年代,英国筛选出几种微生物,加速枯枝落叶的分解速度。生物阻火原理:1.生物个体大小、形状、理化性质的不同,其易燃性差异很大。2.森林群落具有特定的森林环境。3.林分的垂直结构,影响林分中可燃物的连续性,从而影响林火的种类。4.不同立地条件下生长的森林具有不同的抗火性。5.植物的生物特性不同,具有不同的抗火性。主要方法:1、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荒山荒地的及时造林更新。2、对林中空地、疏林地及易燃林分等,要及时引进抗火、耐火树种和灌木。3、调整林分结构,营造针阔混交林、降低森林燃烧性。4、易燃的针叶林内营造绿色防火林带;建立结构合理的林农间作体系。北美控制森林火灾的对策北美的森林有两大特点:一是原始林面积大,二是雷击火多。北美控制森林火灾的对策主要采取空中优势,进行航空巡逻和航空灭火;利用卫星红外线探测和远程雷电探测等手段,监测森林火灾的发生和发展。澳大利亚控制森林火灾的对策澳大利亚的黑色防火又叫以火防火,是指人们为了减少可燃物的积累、降低森林燃烧性等,而进行的计划烧除。因为火烧后的地段呈黑色,且具有防火功能,故形象地称为黑色防火。第三节、森林燃烧的基本规律一、燃烧(burning)燃烧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可燃物与氧化合放热发光的化学反应。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可燃物、氧气和一定的温度。燃烧的发展史:17世纪末叶斯嗒尔首先提出一切物质之所以能够燃烧,都是由于其中含有着被称为燃素的物质--燃素论1772年提出了燃烧而引起的重量增加,但还未完全弄清这一部分是什么物质—“燃烧的氧学说”。1773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首先发现了氧。发现燃烧反应具有链锁反应的特点,初步奠定了燃烧理论的基础。钱学森倡议用连续介质力学来研究燃烧基本过程,并逐渐建立了“反应流体力学”可燃物(Fuel):凡是能与氧或氧化剂起燃烧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森林中所有的有机物质均属可燃物,是森林燃烧的物质基础。可燃物的分类:1、点燃后能挥发出足够的可燃性气体,燃烧时能产生火焰,称为有焰燃烧,亦称明火。2、点燃后不能挥发足
本文标题:森林灾害综合防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782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