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地下水影响评价(二级)
7.2.2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7.2.2.1评价范围本项目建设用地面积为33338.3m2,依据本项目建设内容、生产工艺特点、地下水评价等级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中要求,确定本次工作的调查评价区范围。本次工作调查评价范围拐点坐标见表7-15,评价范围图见图7-4。表7-15评价范围拐点坐标序号经度纬度①E117°35′46.69″N39°51′29.89″②E117°39′17.05″N39°53′22.71″③E117°40′40.48″N39°51′39.17″④E117°37′16.13″N39°49′57.55″面积约19km2(见图7-4)。评价范围满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的相关要求。图7-4评价区范围图(比例尺1:10000)7.2.2.2区域地质环境概况(1)地层岩性④③本项目②①调查评价区玉田县大部分地区被第四系覆盖,基岩出露仅出现在北部,以元古界蓟县系地层为主。在广大的覆盖区,根据钻孔和地球物理资料,在第四系下分布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和新生界第三系地层。元古界蓟县系(JX):分布于玉田县城以北,在北部山区呈东西向出露或埋藏于山前倾斜平原之下。主要为中统雾迷山组(Jxw)、下统杨庄组(Jxy)。中上元古界雾迷山组(Jxw):以浅海~滨海相碳酸盐为主,少量碎屑岩,岩石致密、坚硬、性脆、裂隙岩溶发育,主要为硅质、白云质、硅质条带白云岩等,总厚度3232m。以韵律性明显、富含有机质为特征。中上元古界杨庄组(Jxy):厚度96~110m,为静水环境的沉积岩,岩性为紫红色泥质白云岩、粘土质白云岩等,与雾迷山组呈整合接触。中上元古界青白口系(Qn):底部为灰白、棕黄色中粗粒石英砂岩与灰绿、灰、深灰色含海绿石长石石英砂岩夹灰绿色页岩及紫红、灰绿色页岩互层,为一套滨海相碎屑岩,最大厚度66.5m。上部为豆绿色、蛋青色中、薄层泥质灰岩和1.8m厚暗绿色长石石英砂岩,并含海绿石。厚约1.3m,为一套潮下低能环境的沉积岩。古生界寒武系(∈):与上元古界青白口系为不整合接触,分布在玉田向斜的边缘。其上统为页岩、泥灰岩夹竹叶状灰岩、钙质页岩、砂质页岩,厚度133m,中统为128m泥质条带灰岩、鲕状灰岩夹页岩、白云质灰岩及白云岩。古生界奥陶系(O)、石炭~二叠系(C+P):分布于玉田向斜核部,均埋藏于第四系之下。第四系(Q):广泛分布于全区。地层厚度由北到南逐渐增厚,岩性一般呈北粗南细、东粗西细的特征。由老至新叙述如下:第四系下更新统(Q1al+pl):为一套冲积、冲洪积相沉积物,底板埋深160~470m,其厚度规律是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加厚。局部地段缺失(玉田县城基岩凸起部位)或厚度较薄(珠树坞~高木庄~杨家套一带),厚度4~11m。其岩性,下部主要为卵石层(俗称底部卵石层),其次为中粗砂、中细砂,分布较稳定,厚度变化大,分选性磨圆度较差,局部半胶结且具风化现象。除西南部下部与第三系接触外,其余广大地区直接与基岩相接。上部为一层深灰色淤泥质粘土或褐色粉质粘土,灰白~浅黄色中细砂,厚度30~40m。第四系中更新统(Q2al+pl):该统同样具备Q1发育分布特征。为一套冲洪积为主的沉积物。孤树镇~玉田县城~杨家套以北地区,底板埋深140~290m。厚度23~80m;以南地区由北向南底板埋深190~350m,厚度50~100m。沉积特点是:北部、东部颗粒较粗,为卵砾石、粗砂、中砂,西部、南部颗粒较细,多为中细砂,次为中粗砂含卵砾石,夹多层灰褐、灰黄色并带锈黄色和灰绿色斑的粉质粘土、粘土。根据古生物特征、气候分带与冰期,结合沉积韵律,本统分为上下两段,上段(Q22al+pl)岩性以粉质粘土为主,次为粘土,含较多分散钙及钙核、铁锰质结核,砂层以粗砂、粗砂砾石为主,石英颗粒占80%以上,珠状砂明显可见。上段底板埋深度110~220m,总厚度30~130m。下段与上段相比,下段(Q21al+pl)粘土及粉质粘土明显增厚,分散钙含量减少,钙核、铁锰结核增多,珠状砂消失,砂层中矿物成份长石等暗色矿物大量增加,有风化现象。下段底板埋藏深度140~250m,厚度44~138m。第四系上更新统(Q3al+pl):广泛分布于全县地区,林南仓镇~玉田县城~沙流河以北地区出露于地表。以南地区底板埋深250~270m。在水平方向上北部、东部颗粒较粗,南部颗粒较细。按冲洪积来源,可划分为两个扇区进行描述。还乡河冲洪积扇区:主要分布于县域下仓镇~玉田县城~小泉以南广大地区。以浅黄、棕黄色为主,局部出现红褐色,亮甲店~韩家林~鸦鸿桥以东地区颗粒较粗,顶部约有10~30m粘性土,底部为粗砂砾石、粗砂含砾石,砂成份以石英、长石组成,云母及暗色矿物少量;卵砾石成份有石英岩、灰岩等组成。一般分选差,磨圆度较好。夹层层理清楚。沉积韵律由细→粗,即粘性土~粗砂砾石。以西地区颗粒变细,发育多个沉积旋回,多为中细砂,次为中粗砂。夹多层灰褐、灰黄色粘性土。燕山口冲洪积扇区:自更新世以来,北部河流沿燕山口向南流入本区。其冲洪积物分布范围林南仓镇~玉田县城~西大泉以南的山前地区。地表广泛出露,沉积地区从上到下对基岩形态的继承性明显,底板埋深40~100m,其颗粒由出山口向东、向南逐渐变细。有多个沉积旋回,东部、北部颗粒粗,多为粗砂含砾、卵石,南部沉积颗粒较细,多为中细砂,次为中粗砂含卵砾石等,夹多层灰褐、灰黄色粘性土。第四系全新统(Q4al+pl):仅分布于东南部还乡河两岸及县域西南部。厚度小于20m。本项目评价区域位于第四系全新统(Q4al+pl),地层岩性包括寒武系、青白口系和蓟县系雾迷山组,具体见图7-5、图7-6。图7-5区域基岩地质图本项目图7-6第四系地质图园区规划扩区区域本项目图7-7地质剖面图图7-8唐山地区地质新构造示意简图(2)区域地质构造本项目位于中朝准地台(Ⅰ2)燕山台褶带(Ⅱ22)马兰峪复式背斜(Ⅲ27)之蓟县凹褶束(Ⅳ227)。对本项目影响较大的断裂有邻近地区的平谷—迁西断裂、唐山断裂、大八里庄断裂(图7-8)。1)平谷—迁西断裂位于拟建工程北侧,最近距离约25km,该断裂据物探资料推测,为平谷—辽宁隐伏断裂的一部分,长约350km,其总体走向近EW。此断裂以北自太古代至中生代多次频繁活动的岩浆活动带,大小岩体均呈近EW向带状分布,其形成极有可能受此断裂影响所致。2)唐山断裂位于拟建工程东南侧,最近距离约50.0km,唐山隆起东南侧,为一走向NNE,倾向SE的高角度正断层,是一条活动断裂,它孕育了唐山1976年7月28日7.8级地震,是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3)大八里庄断裂位于拟建工程东南侧,最近距离约30.0km,总体走向近EW向,局部呈N60°E,倾向SSW,总长度大于100km,形成于元古代,它控制了断层两盘的第四系沉积厚度。断层西北盘新生代沉积厚度达1000m,断层东南盘沉积厚度仅600~700m,两盘相差300~400m。7.2.2.3调查区域水文地质条件(1)第四系孔隙水水文地质条件第四系分布广泛,由洪积、冲洪积、冲积等多种成因堆积而成。结构复杂,厚度变化较大。总的趋势从东北到西南颗粒由粗变细。西部燕山口冲洪积扇由北向南逐渐增厚。根据地下水赋存条件、水动力特征并结合地层划分,本区第四系地层可划分为四个含水组。其中第Ⅲ含水组可分为上、下两段,由上向下分述如下:1)第Ⅰ含水组:相当于全新统(Q4),分布于彩亭桥~县城南~珠树坞以南地区,含水组底板埋深0~20m,含水层岩性为中细砂、粉细砂,自北向南逐渐变厚,水位埋深3~8m。属孔隙潜水。2)第Ⅱ含水组:相当于上更新统(Q3),在彩亭桥~县城南~珠树坞以北地区出露地表,含水组底板埋深80~102m,还乡河冲洪积扇含水组岩性从东向西由砂卵砾石过渡为砂含砾石,燕山口冲洪积扇从北向南由砂砾石过渡为中细砂,含水层厚度北部30~70m,南部35~64m,透水性好,为潜水~承压水。根据抽水试验资料,单位涌水量为10~30m3/h·m,渗透系数4.5~40m/d。水位埋深北部深,南部浅,一般水位埋深5~15m,近山前15~25m。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矿化度自东向西升高,一般为226.9~811.6mg/L。第Ⅰ、Ⅱ含水组为本区农田供水主要开采段,水力联系较密切。3)第Ⅲ含水组:该组为本次取水目的层,属孔隙承压水,根据地层沉积韵律,又分为Ⅲ1、Ⅲ2两个含水组,即上段(Ⅲ1)、下段(Ⅲ2),现分述如下:①第Ⅲ1含水组:相当于上更新统(Q22)。除县城区基岩隆起部无此含水组外,其它地区广泛分布,其物质来源主要为古滦河建造,水平上显示从东到西颗粒由粗变细,由砂卵砾石过渡到砂含砾石、中粗砂和细砂。垂向上含水层上部粗下部细,上部单层厚度大,最大达32m。北部底板埋深100~180m,含水层厚度20~35m,南部底板埋深150~270m,含水层厚度20~75m。属孔隙承压水,单位涌水量4~65m3/h·m,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矿化度为193~590.60mg/L。该含水组顶板岩性为粉质粘土,分布稳定,厚度4~24m,因此第Ⅱ和Ⅲ含水组之间仅以越流形式发生水力联系。②第Ⅲ2含水组:相当于上更新统下段(Q21)。县域除北部山区和县城区基岩隆起一带无此含水组外,其它地区广泛分布。该含水组较Ⅲ1含水组颗粒细,含水层薄,该含水组显示由东向西颗粒由粗变细的特点,北部底板埋深160~205m,含水层厚度10~20m;南部底板埋深250~270m,含水层厚度20~50m。岩性以砂砾卵石为主,次为中细砂,为承压水,单位涌水量5~30m3/h·m,水质类型HCO3-Ca·Mg型为主,矿化度为193~590.60mg/L。该含水组顶板岩性为粉质粘土、粘土,厚8~25m,致使第Ⅲ1、Ⅲ2含水组之间以越流形式发生水力联系。4)第IV含水组:相当于下更新统(Q1)。该含水组资料少,从已有的钻孔揭露,主要分布在县域玉57、玉4、玉7钻孔的西南部,含水层底板埋深180~470m,岩性以棕黄、棕红色砂卵石和细砂为主。该组分布不稳定,且含较多泥质,富水性差,为孔隙承压水。该含水组顶板岩性为粘土、粉质粘土,层厚6~42m,与第III2含水组无直接联系。图7-9区域水文地质图本项目(2)基岩岩溶裂隙水水文地质条件本区基岩岩溶裂隙水主要赋存于蓟县系雾迷山组白云岩含水层。蓟县系迷雾山组白云岩,分布于玉田县城以北,面积约378km2。北部为裸露低山丘陵,以迷雾山组II、III段为主,呈东西带状分布,地层倾角12~15°,褶皱、断层、裂隙较为发育。南部分布于大安山~玉田县城以北,以及亮甲店以东的广大地区,被20~40余米的第四系覆盖。其山前埋藏深度10~15m,通过F7、F8、F9断层直接与第II、III含水组接触;玉田县城一带基岩隆起,埋藏深度50~80m。玉田一中~彭桥一带埋藏深度较大,一般200~400m。基岩面上发育厚度1~5m棕红色残积粘土。蓟县系雾迷山组岩性主要为白云岩、燧石条带白云岩、硅质结核白云岩及粉砂质白云岩,总厚度约3232m。其富水性受埋藏条件、岩溶发育规律、构造分布等因素制约。雾迷山组白云岩岩溶、裂隙发育规律:本区属北方半干旱区岩溶类型,为溶蚀速度较慢地区,岩溶发育受可溶岩的化学成分、岩性结构、构造,地下水循环交替及溶蚀能力等诸多因素及条件影响。①含水介质可溶性越强,岩溶裂隙越发育溶蚀能力较强,利于岩溶发育。北部山区地表观察,溶蚀现象明显,见到的有溶沟、溶坑及蜂窝状溶孔,构造发育部位形成较大岩溶洞穴。②断裂构造附近岩溶裂隙发育本区褶皱、断裂、裂隙较为发育,区内褶皱自北而南有黄家山向斜、四角山背斜、郭家屯向斜、玉田向斜,走向大致呈东西向和北北西向,背向斜的轴部,由于地质应力相对集中,岩石破碎、裂隙发育,地下水易循环,富水性好。在断层面、断层交汇处及背向斜的轴部使白云岩遭受强烈破坏,垂直张裂隙发育,为地下水的运移创造了有利条件。燕山口F1断层,山前F7、F8、F9断层及十里长山北东向张裂隙,均是地下水强径流带。另一方面,由于地下水的长期溶蚀,使燧石条带状白云岩、
本文标题:地下水影响评价(二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789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