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行行重行行》完整课件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教学目标【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大约是东汉后期作品,大多是文人模仿乐府之作。这里收集的古诗作者已佚。•在东汉中后期那个统治思想崩溃、社会动荡不宁的时代,一向以皓首穷经、报效君国为人生目标,以节操伦常为最高价值标准的文士们,失去了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往日以为崇高的显露出荒谬和虚伪,往日以为牢固的亦已摇摇欲坠,人生的价值,人生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呢?他们面临着巨大的痛苦和困惑。从汉初以来即被反复咏唱着的对于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伤,这时在他们心中显得更为强烈,成了“古诗”的中心主题。从这个主题出发,以悲哀的基调,“古诗”展开了闺怨、友情、相思、怀乡、游宦、行役、劝慰、愿望等各种内容。【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是非常突出的,它长于抒情,善于运用兴比手法,使诗意含蓄蕴藉。它大体代表了当时古诗的艺术成就。•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在中国诗史上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几至形成模式。它的艺术风格,也影响到后世诗歌的创作与批评。就古代诗歌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称它为“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是并不过分的。【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这首诗是一首思夫诗。抒发了一个女子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以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行行重行行读文本,扫清文字障碍,(重点字词、难点字词和不好理解的词句)•行行重行行又与君生别离活生生•相去万余里距离各在天一涯边•道路阻且长充满险阻•会面安可知怎么胡马依北风依恋•越鸟巢南枝筑巢相去日以远一天天•衣带日已缓宽松浮云蔽白日遮蔽•游子不顾反回来•思君令人老心情忧伤,形体消瘦•岁月忽已晚尽头弃捐勿复道丢下行行重行行第一部分,追叙初别:(1句——6句)(着重描写路远相见之难。开头两句“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是全诗的纲,总领下文。)第二部分,着重刻画思妇相思之苦。(7句——16句)胡马、越鸟二句是说鸟兽还懂得依恋故乡,何况人呢?与君生别离(比、兴)思想内容•叙写一名女子与丈夫久别的痛苦,在相聚无期的煎熬中,她不禁猜想丈夫滞留异乡的原因,但这种猜想只会加重精神上的折磨,她敏感地觉察到自己容颜渐衰,这更令人心惊!在近乎绝望的心境中,只好自己宽慰自己。首句“行行重行行”,连用四个“行”,中间加一“重”,有什么表达效果?•行行重行行,写两人的距离逐渐变远,分别的时间也在变长。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全诗。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与君一别,音讯茫然:“相去万余里”。相隔万里,思妇以君行处为天涯;游子离家万里,以故乡与思妇为天涯,所谓“各在天一涯”也。“道路阻且长”承上句而来,“阻”承“天一涯”,指路途坎坷曲折;“长”承“万余里”,指路途遥远。因此,“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译:胡马在北风中嘶鸣了,越鸟在朝南的枝头上筑巢了。诗人在极度思念中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凡物都有眷恋乡土的本性:“马和鸟在思念自己的家乡”。•这两句用比兴手法。表面上喻远行君子,说明物尚有情,人岂无思的道理,同时也是暗喻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胡马在北风中嘶鸣了,越鸟在朝南的枝头上筑巢了,游子啊,你还不归来啊!“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是从坏的方面怀疑游子薄幸,不过不愿直说,而是委婉地通过比喻表达心里的想法。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是强作宽慰,实际上这种心情是很难“弃捐”勿“道”的,心绪不佳,“餐饭”也是很难“加”的。相思之苦本来是一种抽象的心理状态,而作者通过胡马、越鸟、浮云、白日等恰切的比喻,带缓、人老等细致的描写,把悲苦的心情刻画得生动具体,淋漓尽致。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一种是劝人,一种是自劝。•崔莺莺说“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善良,对命运的无奈但认同,我比较同意自劝的说法,因为这样可以较自然地承接上面的“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两句--如果你在人之老和岁月之晚,还有背叛的多重压力下还不肯放弃重逢的希望,那么惟一的一线指望就是努力保重自己的身体,尽量使自己多活一些岁月以延长等待的时间了,然而对于一个相思憔悴的人来说,要想加餐何尝容易!因此,就需要“努力”所以这平平常常的“努力”两个字之中,充满了对爱情的坚贞,对美好的向往。艺术特色•(1)诗歌抒情委婉含蓄、深沉曲折。•(2)采用层层推进的手法。•别离—路遥—相思—猜疑—宽慰•(3)以形貌的刻画暗示人物的心理情感。•(4)诗歌语言浅近自然、意蕴丰厚。
本文标题:《行行重行行》完整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831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