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口腔正畸的诊断和目前临床正畸矫正技术的几个热点
口腔正畸是一门临床学科,通过基础和临床研究促使它不断得到发展,临床新技术直接推动了口腔正畸矫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在临床口腔正畸推广应用的4项新技术:种植体支抗、自锁托槽、改进后的舌侧矫正技术和无托槽矫正技术,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因为由此可能带来正畸发展的一个快速阶段。一、正畸种植体支抗正畸治疗中,正确的支抗设计,控制和应用是取得良好矫正效果的重要因素,Tweed方丝弓矫正技术中基于经典矫治理念的支抗技术,在口腔正畸分类矫正技术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所谓支抗就是在矫正过程中使不希望移动的牙齿不动,目前临床上已有多种支抗增强装置可供正畸医师选择,但均不能完全达到支抗牙不移动的要求,因此,一些严重拥挤或重度深覆盖而不希望丢失支抗的病例,在矫治中牙齿排齐和面型的改善受到影响,若是发生支抗设计失误的、控制不当,便会造成牙齿倾倒,继发干扰、创伤,而加重口颌系统功能障碍,虽然头帽口外唇弓是加强支抗的有效方法,但由于使用时较繁复,患者往往不易接受,近年来正畸种植体支抗的出现,较好地解决了临床支抗存在的上述问题,由于在颌骨上植入种植体作为抗基,改变了原来以牙齿作为抗基的情况,矫治力的反作用力施于颌骨上,可完全避免牙齿的移位,因而使用种植体支抗对拉尖牙向远中和滑动法关闭间隙更为有效,同时,对一些原来较难矫正的错,如磨牙下垂,骨性前牙深覆牙合(露龈笑),前颌骨发育不足的前牵引都取得了较以往显著的良好疗效,较好地解决了正畸治疗中的重要问题,拓展了治疗范围,目前种植体支抗在韩国及日本的正畸临床应用已较普遍,我国口腔正畸临床也已开始应用并有快速发展的趋势,目前临床应用的种植体支抗产品,无论是钛板种植体、微螺钉种植体(自攻或助攻型),我国均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为这一技术临床应用的开展打下了基础。当前应该通过充分的基础研究和严格的临床观察,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发挥种植体支抗的优势,促进临床正畸的发展,同时也应防止滥用,植入种植体支抗属于小型手术,需要一定的操作技能,更需要一定的设备条件,绝不能盲目采用,此外,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决不能在临床治疗中/追求时尚0,凡是可以用常规支抗完成矫正的病例,就不应该采用种植体支抗。二、自锁托槽正畸治疗中,矫正弓丝通过结扎丝与每个托槽结扎而发挥矫正作用,而结扎丝的结扎固定与复诊时的拆除是较费时的操作,自20世纪80年代起出现了不需结扎的托槽,称为自锁托槽,正畸临床目前已较普遍应用,近年来自锁托槽的研制得到了发展,国外的口腔正畸材料公司纷纷设计推出具有各种特点的自锁托槽,有扣盖式、钛合金压簧式、推拉盖板式等,一些自锁托槽应用的技术培训班也在各地不断举办,自锁托槽的临床应用,不仅节省了门诊椅旁治疗的时间,应该强调的另一特点是,自锁托槽改变了以往结扎丝结扎固定矫正弓丝的传统做法,应用自锁托槽无需结扎,弓丝在托槽中的自由度增加,减少了弓丝与托槽的摩擦力,有利于矫治牙的移动,因此可缩短疗程,同时可以使用轻力矫正,有利于保护牙周组织健康,矫治效果更稳定且不易复发,虽然在理论上正畸医师有上述共识,但这些优点尚待进一步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证实,我们应该认真地关心这一技术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中诸方面的问题,这有可能给临床正畸治疗带来重大进步。三、舌侧矫正技术的改进舌侧矫正技术出现于1982年,由于其技术难度较大,最初临床适应证受到较大局限,如牙列严重拥挤、闭锁性深覆等均不能使用。同时,由于托槽粘着于牙齿舌面,对于舌体有一定刺激,部分患者不能适应的。由于以上原因,舌侧矫正技术自推出以后至上世纪90年代的十余年中,发展并不迅速。但近年来该项技术在舌侧托槽结构、弓丝弯制与计算机结合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进,使操作难度明显简化,从而其临床应用得到了快速发展。如舌侧托槽改形,弓丝由上方插入,而不是中部嵌入结扎,研制出舌侧直丝弓矫正托槽和自锁托槽,托槽外形改为圆型减少了对舌的刺激。每颗前牙的托槽上伸出一小平板,前牙连成一小平面板,使得覆深的错病例亦可应用这项技术。此外,最大的技术改进是在舌侧托槽定位及弓丝弯制方面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使整个治疗过程更精确、更简化。目前,在日本正畸医师使用舌侧矫正技术已较为普遍,特别是开业医师。在韩国,使用者也较以前有所增加。这一情况在中国的口腔正畸临床上也反映出来。一些中国正畸医师开始应用舌侧矫正技术,同时也有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报道发表。尽管如此,舌侧矫正技术仍属于难度较大,不易掌握的矫正技术,并非每名正畸医师都能够开展。但是在患者群中有一些成年人,如演艺人员等有特殊需求,兼之舌侧矫治的收费大约为一般正畸治疗收费的3~4倍。因而要求掌握这项技术的医师不少,这也将对我国临床矫治的发展产生影响。四、无托槽矫正技术无托槽矫正技术(invisalign)出现于1998年。其矫正机理和方法与目前的固定矫正器完全不同。采用这项技术不需要戴用托槽,而是由上下全牙列透明工程塑料牙套来完成。矫正器制作是通过计算机三维成像,对错畸形模型进行模拟矫正,在模拟牙齿移动过程中制作20~30副上下全牙列牙套矫正器,利用矫正牙套的弹性,每2~3周更换一副,逐渐矫正错位的牙齿。目前这一矫正器已能够矫正前牙间隙和牙列轻度拥挤、反等简单错,大多数的错尚不是其适应证。特别是对拔除4颗前磨牙的病例,这一矫正技术只能在恒牙期第二磨牙萌出后才能应用。由于其作用力均施于牙冠上,因而对牙齿控根移动、调整咬合关系等尚有一定困难。矫正过程中若需要间隙,一般均以片切邻面、去除釉质而取得。这一矫正技术出现后,在欧美、日本等国对轻度错患者已有应用无托槽矫正技术的病例。目前我国也已开始研制和开发这一矫正技术。虽然其目前的适应证尚有限,但毕竟符合患者希望不用托槽的矫正要求。同时,这一矫正技术的基础缘于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是难以估计的。因此,我们需要关心这一技术的发展,通过踏踏实实的研究来认识和开展这项新技术的临床应用。防止国内在开展这一技术时,因商业炒作过度反而影响其发展的情况发生。MTA(mineraltrioxideaggregate,无机三氧化物聚合体)是近年来进入牙髓治疗领域的一种最新和最具有前景的材料。自1993年Lee等首次报道及1998年获得美国FDA许可应用于临床治疗以来,引起国内外学者和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并对MTA的理化性质、封闭性、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学活性等的许多特性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结果表明,MTA作为一种髓病治疗的新兴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封闭性、抗菌、防水性能而被广泛的用于牙髓病治疗中。MTA作为一种生物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促进软硬组织的再生。体外细胞毒性试验研究显示:MTA的细胞毒性低于银汞合金、2一乙基水杨酸粘固粉、玻璃离子粘固粉和氧化锌丁香油粘固剂等;而且MTA不是一种惰性材料,它可刺激细胞因子的释放和白介素的产生,能诱导牙周组织的间充质细胞分化。动物实验研究也表明,MTA能够促进硬组织的再生。例如国内外学者证实,MTA用于直接盖髓的动物试验中,在动物牙髓与MTA间常有骨样硬组织沉积,形成修复性牙本质桥,且牙髓组织没有或较少有炎症反应。在倒充填的动物模型中,MTA能促进牙骨质增生,牙骨质可在MTA上方沉积,从而封闭根尖孔,达到治疗的目的。由于MTA卓越的生物相容性、封闭性及理化性能,其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口腔临床手术及非手术治疗中,包括根管倒充填、直接盖髓、根管或根分叉穿孔修复及根尖成形等。临床应用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MTA具有较为理想的疗效。例如对成年患者根尖孔未闭合的患牙进行治疗时,相对于根尖诱导成形术而言,MTA治疗组疗效好、周期短。MTA作为一种髓病治疗的新兴材料,已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无论体内还是体外实验研究,都表明MTA具备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但目前对MTA相关的研究还不够充分,部分内容如直接盖髓剂等还停留在动物实验研究阶段,且研究观察时间还不够充分。此外,MTA凝固较慢,约为3h,操作时间较长,而且目前国内齿科采用的MTA、直接盖髓剂及糊剂类根管充填材料等齿科材料全部依赖于进口,价格极为昂贵,每千克达数十万元,且国内无相应的替代产品。这些缺点都严重的阻碍了MTA在国内口腔医学的临床应用口腔正畸的诊断口腔正畸的诊断诊断是医学上的专业术语,它是指医师通过临床检查、记录分析的方法,对从临床检查、X线片和其他方式所获取的资料,加以分析归类,提取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和症状,使用简洁而又明确的词汇,列出问题,说明患者症状之所在。在医学诊断中,疾病是由宿主与机体失调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异常表现,疾病的客观体征需要医师在检查中所获取,主观症状则是患者的主诉和表征。口腔正畸学中,正畸诊断的含义与医学、口腔其他专业的所指基本相同,意义相类似。正畸学中的错颌概念,是指儿童在生长发育时期,颅面骨骼、肌肉在内外环境和遗传的相互作用下,牙、颌、颅面部发育异常的一种临床表现,因此它不是一种病理现象。正畸学诊断的客观体征仅仅是形态学客观表征,而不是生理性的特征。牙、颌面的错颌畸形,导致患者口腔功能减弱、社会心理承受能力下降,以及颜面美观不谐调等,是患者就医的主要因素。诊断是认识和系统的指出个体的异常,综合分析检查中所发现问题,制定或确定治疗计划。大量的观察、个体体征的发现和分析,是正确诊断的前提。资料必须客观,具有相关性、准确性,检查应该包括整个颅面系统,但个别患者可以有所选择。诊断中需要某些正常值或正常标准、正常标志,用来评价个体口颌系统的异常。但将个体异常与理想的或统计的平均值(如pont指数)进行比较是不现实的,必须考虑个体咀嚼系统的发育,因为每个个体结构均或多或少存在着正常部分,即Andresen称之的“个别理想”。系统分析个体资料可以将其作为典型病例进行诊断,成组的病例,即大样本资料或称之为典型的异常,可以进一步进行分类,而对存在非典型异常的病例,则称之为边缘性病例。一、诊断目的口腔正畸治疗目的,是在正常口腔功能和生理范围内,获取患者个体最完美的牙颌颜面美观,最稳定、协调、平衡的颌、颌关系。错颌畸形的病因错综复杂,牙颌关系变化较大,要求医师在对患者进行初步检查后,立刻提出一个比较符合患者实际的治疗方案,是比较困难的。它需要患者与医师密切合作,认真诊断分析后,列出患者牙颌畸形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错颌畸形的病因,分析错颌畸形的机理,然后提出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对每一个错颌畸形的患者,有经验的医师可能会提出几种治疗方案,但这并不意味着制定计划比较简单。找出问题所在,是诊断首要步骤。在提出治疗计划前,还包括一系列的逻辑分析过程。根据Angle的观念,正常咬合、完善的功能,以及可以接受的牙、面美观,三者是一致的,正常咬合是保证协调、平衡功能和美观的重要前提,它包含着良好的生理适应性。基于这种概念,Angle提出错颌畸形分类的理论依据是:上颌第一磨牙相对于颅骨存在恒定关系,即上颌第一磨牙位置不变。他在这个假设的基础上以上颌第一磨牙为琐钥,提出一切错颌畸形都是由于下颌颅骨或者牙弓位置的前移,或者后缩所导致。但是许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证明:Angle分类法不能明确的说明所有错颌畸形。Angle'Ⅱ类和Ⅲ类错颌并不一定是由于下颌或牙弓位置前移或者后缩引起,也可能是上颌发育过度(或不足)导致的前突(或者后缩)结果。因此在治疗之前有必要分析错颌畸形是由于上颌原因,还是下颌的因素,是牙齿位置错位的缘故,或者是骨骼发育上的异常。二、综合性诊断Moorrees和Gron提出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可的综合性诊断,即不仅仅考虑牙齿、功能、骨骼等原因,还要考虑患者个体的全身状况和心理状态,社会和个体的其他因素。因此正畸学诊断的目的就是列出患者存在的问题,并将它们简明扼要的叙述出来,综合分析各种可能的治疗方案。正畸诊断应建立在各种检查的基础上,并对检查所发现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定正畸诊断。个别检查结果必须反复核查,以保证检查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它包括最确切的检查,以及大量的资料。综合性诊断应该总结最重要的事实,而不是无意义的继发性症状。某些继发性症状可能与正畸治疗不相关。有经验的正畸医师能较快的认识到病例的问题,并且选择最适宜的检查
本文标题:口腔正畸的诊断和目前临床正畸矫正技术的几个热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853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