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知识点归纳
开卷考试用九上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第三课追求民主价值一、生活在新型民主国家1、作为一种政治实践和价值理念,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2、发展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P29)3、民主当以人民利益为重,法治当以公平正义为念。(P29)4、人民不仅是民主法治的直接受益者,更应成为直接的参与者和有力的推动者。(P29)5、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P30)6、社会主义民主的目的就是保障最广大人民的利益。(P30)7、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民主道路,取决于它的具体国情。(P30)8、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以争取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己任。(P31)9、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P33)10、通过法治的体现、保障的民主,才是人民幸福、国家繁荣发展、生活稳定有序、制度充满活力、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P33)1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具有强大生命力。(P33)1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P33)13、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P33)14、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P34)15、我国民主的形式: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P34)16、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P34)1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利的根本途径。(P35)18、我国的政治制度有: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③民族区域自治自治制度、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P35)19、为什么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都是群众关心的问题?(P33)①人大代表经过民主选举方式产生,来自于人民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具有广泛性、代表性、先进性,②人大代表所代表的利益和意志是全体人民的利益和意志。③政协委员密切联系群众,了解和反映群众的愿望和要求。20、怎样利用网络渠道实现公民的民主权利?(P35)①政府相关部门在制定决策时应积极通过网络等途径征询民众意见;②普通民众应通过网络平台积极向政府建言献策。③注意:公民在利用网络行使权利时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不能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21“网络问政直通车”、“领导信箱”有哪些现实意义。①有利于政府管理创新,提高效率;②有利于让群众意见与决策过程对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优越性;③有利于政府转变工作作风,克服官僚主义;④有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二、参与民主生活1、公民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也是公民的一项权利。公民依照法律法规,通过各种途径,以不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现民主利益,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P38)①民主选举: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P38)②民主决策: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形式。(P39)③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P40)2、民主选举的形式、原则和要求(P38)形式: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原则:公开、公平、公正;要求:积极、主动、理性。3、民主决策的要求和形式(P39)要求:保证广泛的公民参与,决策方认真听取各方意见,集中民智,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形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4、民主监督的意义(P40)①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②有利于国家机关国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防止滥用权力,预防腐败。③有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5、行使监督权的渠道?(P53)①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②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③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④司法机关的监督⑤政府系统内部的监督6、为什么要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P41)①民主应该成为公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②一个国家和社会民主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与公民的民主意识密切相关。③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④有利于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7、我国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要求(P41)①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②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③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④提高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地能力。8、互联网时代,谣言通过网络传播,速度快,影响面广。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形式的谣言,我们应该怎么做?(P42)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使社会成员做到有法可依相关部门:严格执法,依法制裁制造、散布谣言的行为媒体:做好宣传工作,凝聚社会共识,提高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水平;公民:①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②辩证地看问题,积极举报制造、传播谣言的行为9、现代公民如何培养民主意识?(P42)①增强民主意识,使民主思想和法治精神成为公民的自觉信仰;②公民要自觉遵守宪法,始终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生活。③公民要不断积累民主知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④公民要通过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实践中逐步增强民主意识。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一、夯实法治基础1、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地重要标志。(P44)2、为什么要实行法治?(P45)①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次序;②让人们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③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权利和自由;④保证了社会生活安全、有序、自由;⑤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地重要标志;⑥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⑦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⑧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⑨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⑩有利于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3、法治要求:良法之治和善治。(P45)4、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地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5、如何理解“有法律制度不等于有法治”?(P46)①“有法律制度”是法治的前提;②有法律制度不等于有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③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6、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的科学总结。(P47)7、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P47)8、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P48)9、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P49)10、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科学立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全民守法。(P49)11、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P50)12、作为中学生应如何为厉行法治作贡献①把法治作为基本的生活方式,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②自觉宣传法律,培育法治精神;③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契约精神、规则意识;④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⑤依法维护国家和人们的利益;⑥提高自己的道德和法律素质,学会依法维权。二、凝聚法治共识1、政府的作用:①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②人们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P51)2、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工作: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P51)3、法治政府: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P51)5、法治政府的要求: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4、依法行政的地位: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依法行政的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依法行政的核心:规范政府的行政权。(P52)5、为依法行政提建议(P52)政府①全面推进政务公开;②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③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公民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6、怎样建设法治政府?(P53)政府:①全面推进政务公开;②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③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④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⑤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⑥提高政府公信力,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公民: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7、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8、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①坚持厉行法治;②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9、怎样厉行法治?(P54)政府: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全体公民共同守法社会:①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②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公民:①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②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③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10、道德与法治的关系?(P55)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法律的规范作用,由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②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③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④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制相得益彰。11、如何将法治与德治结合起来?①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③倡导规则意识,弘扬公序良俗;④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本文标题: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知识点归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867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