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第三章 旅游者PPT
第三章旅游者旅游微电影:旅游宣传片实现旅游活动需要具备各种各样的条件,归纳起来,也就是旅游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旅游主体,即旅游者;旅游客体,即旅游对象,通常称旅游资源;旅游媒介,即旅游业。三个要素紧密联系,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旅游活动是旅游者的活动,是人们离开其惯常的居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以及在目的地停留期间所开展的全部活动。不仅旅游活动本身是旅游者的活动,而且旅游业的一切开发工作和接待服务工作无一不是针对和围绕旅游者的需要而进行的。旅游者是构成旅游活动的首要条件,没有旅游者,就没有旅游活动,没有旅游业。因此,旅游者是旅游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旅游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章内容提要旅游者的基本概念旅游客观条件旅游主观条件旅游者类型及其需求特点思考题旅游者的基本概念旅游者的概念性定义旅游者的技术性定义因素什么样的人才算是旅游者一、关于旅游者的概念性定义技术性旅游者是出于移民和就业以外的任何原因,暂时离开长住地去异乡访问的人。二、关于旅游者的技术性定义所谓技术性定义,就是在界定旅游者时,将一些能够量化或者可借以区别限定的标准纳入进去,以便能够有效地将旅游者同其他旅行者区别开来。1933年,英国人F·W·奥格威尔在《旅游活动》一书中,从经济角度出发,指出:旅游者必须是具备两个条件的人。第一,离开自己的居住地到外面任何地方去旅行,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第二,在离开居住地期间,把钱用到他们所到访的地方,而不是在所到访的地方挣钱。英国学者诺沃尔(A.J.Norval)在其1936年出版的《旅游业》一书中提出:“不论出于什么原因(要求长期定居或就业者除外),凡进入外国境内,并在所临时逗留的国家内花钱者(所花的钱必须是在别处挣的),均可算是旅游者”。除了有关学者个人的研究之外,有关对旅游者的界定问题多年来也一直为一些权威机构所注意。二战之前的国际联盟、现今的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世界经合组织,乃至世界各国的旅游行政组织和研究机构,都对旅游者的界定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世界各国对于国际入境旅游者的界定问题,基本上已经取得了统一的认识。(一)关于国际旅游者的定义1937年,国际联盟的统计专家委员会曾对旅游统计中“外国旅游者”(foreigntourist)的界定标准和人员范围作了如下的解释和规定:国际旅游者“就是离开自己的居住国,到另一个国家访问至少24小时的人”。1963年联合国在罗马召开了一次由全体成员国参加的国际旅游会议(简称罗马会议)。经过讨论,会议对国际来访的入境旅游者的统计范围作了新的规范,这就是人们习称的关于界定旅游者的罗马会议定义。会上根据其过夜与否分为“旅游者”(Tourists)和“游览者”(Excursionists)罗马会议提出,凡纳入旅游统计中的来访人员统称为“访问者”(Visitor)。访问者指除为获得有报酬的职业以外,基于任何原因到一个不是自己通常居住的国家访问的人。在当今的国际旅游学术界,人们通常也将这一定义内容称为世界旅游组织的解释。说明:这一定义不包括那些在法律意义上并未进入抵达国的过境旅客。从以上定义中可以看出,人们对旅游者进行界定时,所采用的技术性指标通常都涉及离开定居地或长住地、访问目的、在目的地的停留时间这三大方面。(二)关于国内旅游者的定义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根本区别在于其活动的开展是否跨越国界。除了国际或国内这些限制性定语之外,作为对旅游者或游客的定义似乎不应再有什么区别。世界旅游组织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经参照对国际旅游者的定义,提出过关于国内旅游者的统计范围,即:任何因消遣、度假、体育、商务、公务、会议、疗养、学习和宗教等目的而在其居住国内进行24小时以上、一年之内的旅行的人。此后,世界旅游组织又特别补充规定,国内旅游者不包括那些外出打工就业的人。本节小结中国国家旅游局在《2001年中国旅游年鉴》中给国内旅游者的三个定义:国内游客国内(过夜)旅游者国内一日游游者什么样的人才可以成为旅游者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主要因素类型足够的支付能力足够的闲暇时间旅游的动机客观因素主观因素第二节旅游客观条件一、经济条件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因素——收入水平一个人的收人水平,或者确切些说是其家庭的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往往决定着他能否实现旅游需求及其旅游消费水平的高低。所以,家庭收入达到一定的水平乃是一个人产生旅游需求和实现旅游活动的前提之一,也是实现旅游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个人总收人所得税可支配收入必须支配收入可随意支配收入社会保障性消费日常生活消费——拥有足够的可随意支配收入是一个人能够实现其旅游需求的首要物质条件。1.个人收入的分配2.可随意支配收入水平对旅游的影响影响到一个人能否成为旅游者影响到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及旅游活动范围的选择影响到旅游者对旅行方式、旅游活动内容的选择影响到旅游者外出逗留的时间长短影响到旅游者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时间3.恩格尔系数对旅游的影响人均收入并不是预测旅游者产生的唯一依据。只有恩格尔系数达到小康水平以上,人民才有外旅游的可能。恩格尔系数=人均食品消费/人均可支配收入。表3-1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恩格尔系数标准等级食品支出:总消费等级食品支出:总消费贫困59%温饱50%-59%小康40%-50%富裕30%-40%国际化大都市30%最富裕20%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因素——闲暇时间很多事实证明,有些人虽然具备了足够的支付能力,但却依然不能实现外出旅游。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忙于事务而不得脱身。因而,拥有足够的闲暇时间也就成了一个人产生和实现其旅游需求所必须具备的又一基本条件。实际上,拥有闲暇时间的多少不仅决定着一个人能否实现外出旅游,而且还会影响到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以及在目的地逗留时间的长短。二、时间条件人生的时间法定的就业时间必需的附加工作时间用于满足生理需要的生活时间必需的社会活动时间闲暇时间(余暇)——一个人只有拥有足够(一定数量并且连续集中)的闲暇时间,才有可能实现外出旅游。(图示)主观(一)人类的时间分配(二)余暇1.余暇的定义2.余暇的功能(1)补偿体能与精力(2)享受(3)消闲2.余暇的种类每日闲暇公休假闲暇节日假余暇带薪假余暇欧洲部分国家的带薪假期和公共节假日国家带薪假期(周)公共节假日(天)国家带薪假期(周)公共节假日(天)奥地利513比利时4-510丹麦510芬兰5-614法国5-611德国5-610希腊412爱尔兰410意大利4-610荷兰57-9挪威410葡萄牙4-512西班牙4-514瑞典5-811瑞士4-56英国4-68闲暇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主观因素——旅游动机在任何时候,每个人总有许多需要。有些需要是由生理状况而引起的,另外一些需要是由心理状况紧张而引起的。其中大部分需要,在一定时间内不会发展到激发人采取行动的那种程度。只有当需要升华到足够的强度水平时,这种需要才会变为动机。动机也是一种需要,它能够及时引导人们去探求满足需要的目标,一旦需要满足之后,紧张感随即消除。我国假期制度的变革1.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的休假制度也开始实施即六天工作制,每周工作48小时。2.1995年起国家实行了周末“双休”制度,从原先的六天工作制,每周工作48小时逐步调整到五天工作制,每周工作40小时,扩大了公民的法定休息的范围和时间。3.从1999年起,国家开始正式实行“黄金周”制度,并扩大了原来其他法定节假日的法定假期时间,也就是法定节假日由7天增加到10天,元旦一天,春节、劳动节和国庆节各三天,并通过上下双休日的调整,每年形成三个黄金周--春节、五一和十一。4.自2008年1月1日起,取消了五一长假,恢复到原来休息一天的做法,加上双休日,实际为三天;增加端午节、中秋节和清明节各一天的公共假期加上与一次“双休日”相衔接,形成三次三天的“小长假”。其三是春节放假3天,加前后双休日,依旧为7天的“黄金周”。由原有的三个黄金周,节假日调整为五个“小长假”和两个黄金周:原有的三个黄金周:春节、劳动节、国庆节,现有的两个黄金周:春节、国庆节,五个小长假:元旦、清明、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三、其他客观条件旅游者自身条件:年龄、性别、文化素质、交往关系、家庭构成、健康状况等;外部条件:旅游资源质量、资源位置、交通保障、政策法规、安全保障、信息保障等。离婚无子女青年已婚无子女青年已婚有子女中年已婚有子女中年已婚无需抚养子女老年已婚老年独身中年已婚无子女中年离婚无子女青年离婚有子女中年离婚有子女中年离婚无需抚养子女家庭周期结构图需要紧张动机目标导向目标行动需要满足紧张解除第三节旅游主观条件一、旅游需求(一)旅游需求的概念分析(二)旅游需求的类型1.求异2.求和3.求健4.求美5.求实6.求交7.求自我实现旅游动机是一个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而决定外出旅游的内在驱动力,即促使一个人有意于旅游以及到何处去、作何种旅游的心理动因。二、旅游动机1、美国学者奥德曼的分类(一)旅游动机的类型分类目的健康动机使身心得到调整和保养好奇动机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好奇心体育动机参与或观看某些体育活动或比赛探亲访友寻根问祖、归还故土公务动机外出考察、公务、经商寻求乐趣为了游玩娱乐(获得某种刺激)精神寄托或宗教信仰朝圣、参加宗教活动或欣赏文艺、音乐自我尊重受邀请或寻访名胜2、日本学者田中喜一的分类分类目的心理动机思乡、交友、信仰等精神动机对知识见闻、欢乐的需要身体动机治疗、休养、运动等经济动机购物或经商3、美国学者罗伯特·W·麦金托什的分类分类目的身体动机通过与身体有关的活动来消除紧张文化动机希望了解异国他乡的情况人际交往动机为了满足自己进行社会交往地位声望动机为了满足个人成就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二)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个人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回答问题影响旅游动机的个人因素1、个性心理因素美国学者斯坦利·C·帕洛格根据人们所反映出来的不同的个性心理特点,将其划分为五种不同的心理类型:自我中心型、近自我中心型、中间型、近多中心型和多中心型。心理类型特点选择目的地思想上行为上自我中心型多中心型中间型谨小慎微,多忧多虑,不爱冒险思想开朗,兴趣广泛多变喜好安逸轻松,活动量小,喜欢熟悉的环境和气氛距离比较近、自己对该地情况比较熟悉的旅游目的地距离遥远、文化差异大的陌生之地喜好新奇,好冒险,活动量大,不愿随大流,喜欢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各种性格特征均不明显的混合型没特别的偏好中间型近自我中心型自我中心型多中心型中间型近自我中心型自我中心型近多中心型多中心型人数外出旅游的可能性美国学者斯坦利·C·帕洛格提出的心理类型模式2、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程度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越高,外出旅游的可能性越大。3、年龄一般而言,年轻人倾向于时新、富有刺激性、冒险性强、体力消耗大的旅游活动;中年人大多数倾向于求实、求稳、求名或具有专业爱好、追求享受的旅游活动;老年人倾向于选择节奏舒缓、舒适并且体力消耗小的旅游活动。4、性别一般而言,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外出旅游。社会5、职业职业的不同对旅游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职业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收入水平;(2)职业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闲暇时间;(3)职业的不同(即工作性质的不同)往往导致人们选择不同的旅游活动,如果工作繁杂程度高、人际交往频繁、工作任务繁重、则倾向于选择放松性质的度假、娱乐消遣型旅游。影响旅游动机的社会因素——主要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阶层、社会集团中所处的地位与角色。一般而言,处于较高的社会阶层的人,更加开放和自信,愿意接受外界的新鲜事物,对旅游持积极的态度。而处于较低社会阶层的人,一般相对封闭,不愿意冒险,并且往往认为外部世界比较兇險,不愿意更多地参加旅游活动。文化影响旅游动机的文化因素(1)民族风俗一般而言,欧美国家的人把度假、娱乐作为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往往爱好四处周游、探险、欣赏异域文化。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人,则崇尚勤劳、节俭、乡情浓郁、
本文标题:第三章 旅游者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898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