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生物地理学期末重点(课后整理重点)
生物地理学绪论一、生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生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的分布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地球表层的生物群。基本任务——阐明地球上生物分布的基本规律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状态,其物质基础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或人工控制,恢复到原始的稳定状态。生态平衡的特点:1)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出现高度的相互适应与协调。2)种群的数量和结构没有发生较大的改变。二、生物地理学的发展简史生物地理学于19世纪早期产生并迅速发展。达尔文——物种形成和生物演化的理论,促进了生物地理学的发展。洪堡——被誉为植物地理学的创建人,孟德尔、摩尔根学派的新达尔文主义者——认为:“突变”是生物种内遗传变异的基本来源,导致形成亚种和新的物种,而且生理学和细胞学的差异与自然条件有关,说明了物种形成、系统发育和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板块构造、海底扩张理论的兴起和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复活——促进了生物地理学的发展。麦克阿瑟和威尔逊的岛屿生物地理学平衡理论——说明了岛屿生物群落的平衡点与拓殖和灭绝速度的关系。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环境与生态因子一、环境的概念【P5】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环境一般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是指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和地区环境。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由大气环流、地理纬度、距海洋距离等大范围因素所决定的。小环境是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二、生态因子及其分类【P6】生态因子:在环境因子中给予生物影响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生存条件:在生态因子中,决定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必不可少的外界因素,称为生存条件。生境:所有的生态因子构成了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落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生态因子的分类:两大类,六个基本类型1.非生物因子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2.生物因子植物因子动物因子人为因子第二节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一、生态因子的作用【P6】(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2)主导因子的作用或非等价性: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并非等同。(3)阶段性作用:由于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4)不可替代和补偿性作用: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都各具有重要性,缺一不可,不能有另外一个因子来替代但局部是能补偿的(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二、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P8】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影响生物的行为、生长、发育和繁殖;影响生物的生育率和死亡率,导致种群数量的改变。同时,某些生态因子还能限制生物的分布。生物对环境的作用表现在改变了生态因子的状况。二者相互作用,对立统一。三、环境的限制与生物的适应【P8】(一)耐性定律和生态幅度(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8-9】1.行为适应2.形态适应3.生理适应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存在着趋同进化和趋异进化的发展趋势。【P11】趋同进化:又称趋同适应,指生物亲缘关系较远,但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并产生了相似的外貌及其他特征称为趋同进化。趋异进化:又称趋异适应,指起源相同或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而产生不同的形态结构特征。还称辐射适应。辐射适应的结果,使同一类群的生物产生了多样化的生态类型,分别占据一定的生态位。趋同和趋异反映出生物进化的不同侧面。进化的本质是趋异发展,趋同则是表象。【P14】第三节生物与气候一、光照【P14-18】可见光的强度及照射时间的变化对动物的生殖,生长,发育,行为,形态及体色都有显著的影响。(一)光质(二)光强根据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程度不同,可将植物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荫性植物。(三)光照持续时间生物的活动深受光照时间长短变化的制约,称为光周期现象。根据植物对光照时间长短的不同,可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间性植物。【P17】动物的周期性变化称为节律。根据光照时间的长短可将动物的节律分为昼夜节律、季节性节律。【P17】1.昼夜节律大多数动物表现出每24小时循环一次的现象。2.季节性节律【P18】二、温度【P18-22】(一)温度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生物能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称为有效温度范围,其下限为发育起点温度,也叫生物学零度。其上限为高温临界。(二)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P19】1.生物的极限温度根据生物对温度的忍耐忍受幅度,将生物分为广温性生物和狭温性生物。【P20】2.生物对低温的适应【P20】3.生物对高温的适应人们又把动物分为三类:恒温动物、变温动物、异温动物。【P21】(三)温度与生物的地理分布【P21-22】三、降水【P22-24】(一)大气降水、地下水对植物的影响【P22】根据植物对水分的需求状况,将陆生植物分为三种生态类型。【P23】1.湿生植物2.中生植物3.旱生植物(二)大气降水对陆生动物的影响【P24】大气降水对动物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地动物的发育、繁殖的作用而间接地影响动物的数量,甚至直接影响动物的死亡。……四、空气和风【P25】(一)空气的组成对生物的作用(二)风对生物的影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生物的形态,生活方式,迁移和地理分布;促使植物蒸腾加剧,补充co2降低植物叶温传播花粉。第四节生物与地形【P26】在自然界,地形因子不是直接作用于生物,而是起着间接的作用。他对生物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海陆分布、海拔高度、坡向、坡度大小等不同,而使得气候、土壤等条件发生变化,通过这些变化,间接地影响生物。第五节生物与土壤一、土壤的机械组成对生物的影响【P28】根据土壤的机械组成可分为粘土、壤土、沙土。不同种类的土壤动物喜欢不同的土壤质地。因此在不同质地的土壤中,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二、土壤水分对生物的影响【P30】对于植物和土壤动物来说,土壤水分是不可去烧的生态因子。许多子午和土壤动物的分布,受土壤水分的多少和存在的形态所制约。土壤中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植物生长发育。土壤中的水分,无论在空间上或时间上都经常发生变化,而栖息在土壤中的动物,对于土壤水分具有各种不用的要求和忍受范围。土壤水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土壤动物的生态分布。三、土壤温度对生物的影响【P31】土壤温度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气候条件,二是土壤本身的特点。五、土壤酸碱度对生物的影响【P32】土壤酸碱度(pH),一方面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土壤动物的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影响矿质盐类的溶解度和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性等,间接地影响植物的营养和土壤动物的分布。根据各种植物对土壤pH值得适应范围,将植物分为三大类:酸性土植物要求pH6.5碱性土植物要求pH7.5中性土植物要求pH6.5~7.5第六节生物与水一、水对生物的意义【P33】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是一种溶剂,生物体内一切生物化学过程必须在水中进行;水是动、植物生活所必需的无机盐的载体;水生生物的整个生命过程大都在水中进行,因此水体的理化性质对水生生物具有重要的影响。二、水对陆生生物的影响【P33】水对陆生生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植物方面。动物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对缺水产生了不同的适应能力。三、水对水生生物的影响【P34】水是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因而水体的性质和特点直接影响到水生生物的影响和分布。(一)水生植物植物或多或少沉没于水中的植物,称为水生植物。根据沉没在水中的程度,将水生植物分成三类:1.沉水植物2.浮水植物3.挺水植物*陆生动物的许多种类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受水量多寡限制的。水体的性质和特点直接影响到水生生物的生活和分布。(二)水生动物【P35】1.溶解于水中的气体对水生动物的影响2.溶解盐类对水生动物的影响3.水流对水生动物的影响【P36】第七节生物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经常地、不断地发生联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种内个体之间的关系;种间的关系。一、食物对生物的意义【P37】食物联系是构成生物界种间关系的最主要内容。食物联系是生物群落中的基本联系。(一)动物是性的类型和食性特化的意义1.食性的类型(1)按食物的性质划分植食性动物,主要取食活的植物。肉食性动物,主要指取食其他动物的植物。腐食性动物,主要之取食腐烂的动植物残体的动物。寄生性动物,主要以寄主身体的物质为食物的动物。杂食性动物,它们既食植物又食动物性食物。(2)按食物种类多寡分单食性动物寡食行动物广食性动物2.食性特化及其生物学意义【P38】动物实行的特化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向寡食性和单食性方面发展;二是向广食性方面发展。一般来说,动物所要求食物种类越近似,种间竞争就越剧烈。动物因食物发生种间竞争可以通过两方面来解决:一是分离分布区,二是食性特化。(二)食性与生物的分布【P38】二、植物在动物生活中的意义【P39】1.植物是动物的直接或间接食物2.植物为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隐蔽所三、动物在植物生活中的意义【P40】1.动物协助植物授粉2.动物传播种子和果实3.动物为植物提供营养物质4.动物影响植物群落的成分和存在状态四、生物之间的特殊关系【P42】(一)寄生1.外寄生2.内寄生3.巢寄生:某些鸟类所特有的寄生现象。(二)共生【P43】凡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并产生一定联系的,都可成为共生。1.偏利共生2.原始合作3.互利共生(三)附生【P44】一种生物附着在另一种生物体上,相互之间并无营养关系。(四)绞杀指的是一种植物将另一种植物绞杀致死。(五)群栖许多植物、许多动物或许多动物与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叫做群栖。(六)竞争【P45】是指生活在某一地区的同种或异种生物,为了争取有限的生存空间、光线、水分和其他营养条件等而产生的对抗性的相互作用。1.种内竞争指同一种群个体之间所产生的对抗性的相互作用。种内竞争表现:1)对食物及共同需要的争夺。2)水和光的利用。2.种间竞争【P46】指两个或更多物种的种群,因竞争而对它们的增长和存活起相反影响的任何相互作用。*高斯竞争排斥理论:大多数情况下,具有生活需求非常相似的种类不能共存。3.竞争对生物分布的影响【P48】1)竞争对地理分布影响显著。2)竞争可能导致种的分化。复习思考题【P50】第二章生物群落生物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或空间结构、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第一节生物群落及其基本特征一、生物群落的概念【P53】生物群落:指生活在某一地段上各种生物有机体的有规律结合。二、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P54】1.具有一定的群落外貌2.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3.具有一定的优势现象4.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5.具有一定的群落环境6.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7.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第二节生物群落的构成一、群落的种类组成【P55】生物群落都由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一般来说,群落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结构越复杂,群落中的种数越多,群落的多样性越强;反之亦反。样方,草本群落一般采用10㎝×10㎝的面积,森林群落一般采用5m×5m的面积。二、群落的数量状况【P56】群落数量特征是植物群落最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指标:(1)、多度与密度(2)、盖度(3)、频度(4)、重要值(5)、生产量。1.多度多度是指某物种在群落中个体数量的多寡。*2.盖度可分为投影盖度和基部盖度。投影盖度是指植物枝叶所覆盖地表的面积。基部盖度是指植物基部所占的面积。【P58】相对盖度:群落中某一物种的盖度占所有种盖度之和的百分比*3.密度指单位面积上的某个物种的个体数。相对密度(relativedensity):样地内某一种的个体数占全部种个体数的百分比。4.频度指群落内某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即小样方地内出现的频率。*5.重要值指以综合数值来表示群落中不同种的相对重要性。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显著度)/300目前我国学者根据植物种在群落中的作用可分为优势种、建群种和伴生种。1)优势种:是指群落
本文标题:生物地理学期末重点(课后整理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932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