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2、勘察方案目录一、现场情况概述二、主要勘察方法和具体指标三、工程进度计划及工期保证措施(网络图或横道图)四、勘察质量及安全保障措施五、勘察质量薄弱环节的预防措施六、地质勘察总平面图七、勘察专用技术的应用八、拟提供分析报告的主要内容-2-一、现场情况概述1.1工程概况拟建贵州民族大学花溪新校区建设工程,地点位于贵阳市花溪区党武乡地块花溪高校聚集区二期用地范围内,北侧隔南环线与建设中的医学院花溪新校区相望,东侧与民院人文学院相邻,西侧临思雅路延伸段,南侧为规划道路,地理位置优越,与中心区交通方便。用地现状主要为农田荒地,现状地形起伏不大,环境优美。城市配套设施齐全,并且地块内现有的各种市政基础设施系统(给排水、供电、通讯等)均具备,能保证项目顺利建设。本项目是在规划定点范围内建设,总用地面积1521亩,能满足本项目建设要求。本项目规划方案各项指标均符合相关规划要求。场地总体稳定性良好,适宜建筑。建设内容: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实习场所及附属用房、系行政用房、校行政用房、会堂、风雨操场、学生宿舍、学生食堂、青教公寓、教工食堂、生活福利用房及其他附属用房等项目。建设地点:贵州民族大学扩建校区位于花溪区党武乡瓮岗村、下坝村。项目区位如下图所示:-3-贵州民族学院扩建校区项目区位图-4-项目位于花溪区政府驻地西南10.5km,地处106°33′~106°39′E,26°19′;~26°25′;N。东北邻青岩镇,南接燕楼乡,西界平坝县林卡乡,北抵石板。境内岗峦起伏,属岩溶丘陵亚区,最高处掌克,海拔1220.8m;最低处思雅,海拔1130m,平均海拔1200m,属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常年平均气温14.4℃。学校以加快推进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进一步提升办学综合实力与办学核心竞争力,综合办学实力进入全国民族院校先进行列为发展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支持,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加强民族高等院校建设”;2010年贵州省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将贵州民族大学建成“进入全国民族院校先进行列的民族大学”。“十二五”期间我校教育用地规模(820.4亩)远未达到教育部要求(2025亩),贵州民族大学新校区扩建工程的实施,将有望改变学校在服务地方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劣势地位,争取更多的办学资源有力地提升我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缩小与同类型高校的办学差距。2010年花溪高校聚集区(一期)工程启动,规划用地规模7500亩,共5所高校入驻,该项目的实施为我校目前教育用地不足的困境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为了满足“十二五”期间办学规模达25000人的用地需求(2025亩),贵州民族大学新校区扩建工程建设已迫在眉睫。学校积极争取贵阳市的支持,根据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对贵州民族大学拟在花溪高校集聚区二期范围内选址建设新校区有关问题的复函》,学校在花溪区党武乡翁岗村、下坝村实际选址1500亩用于扩建校区建-5-设。本次招标范围为:贵州民族大学花溪新校区建设工程一期一标段项目的工程地质勘察(含钻勘、技术资料、后期服务等)全部内容。本标段占地面积约2115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73000平方米。主体建筑建设工程投资约为人民币13458.72万元。该项目已由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以黔发改社会【2011】3220号批准建设。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贵州省招标投标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要求,办理了招标备案。本标段包括D1本科生宿舍、C1学生食堂、C2学生食堂、C3学生活动中心及礼堂、北侧天桥、广场(含桥)。拟建物特征如下表所示:拟建项目各单体特征序号单体名称建筑面积(㎡)层数(F)备注1D1本科生宿舍408506F2C1学生食堂90003F3C2学生食堂110003F4C3学生活动中心及礼堂100002F5北侧天桥6广场(含桥)-6-校区建设效果图一校区建设效果图二-7-1.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1.2.1气候、水文1.2.1.1气象条件区地处云贵高原的东坡,是冬、夏季风必经之地,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但由于地势高,气候也受高原影响。夏季大温度垂直递减率为:0.6℃/100m,冬季只有0.4℃/100m,所以夏天偏凉,冬天偏暖。是一个具有天然空调效应的城镇,最适合开展避暑旅游。区内年均气温14.9℃,7月平均气温23.3℃,1月平均气温4.7℃,历史极端最低气温-9.7℃,年极端最低气温-4~-5℃。一月最低温0℃以下日数平均只有10.5天,七月超过30℃日数5.5天。降水量丰沛,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78.1㎜。一年中六月降水最多,其次为五、七月;冬季降水量最少,年平均日降水量≥0.1㎜日数为177.9天,≥5㎜日数为55.2天,≥10㎜日数为34.7天。按日均20℃以上为夏季,10-20℃为春季,20-10℃为秋季,10℃以下为冬季,花溪春季75天,夏季89天,秋季68天,冬季133天。全年无霜期285天,年均相对湿度81%,年均日照数为1274.2小时,日照率为29%。1.2.1.2水文地质条件花溪的地面高度起伏不大,是贵州高原上原面保存完整的少数地区之一。贵州高原第四纪以来,地面构造抬升,河流落差增大,水流溯源侵蚀加强,地表破碎,形成很多峡谷,如乌江峡、北盘江峡等。但由于花溪位于高原中部,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带,强烈的溯源侵蚀未能到达,故原面保持较好。-8-园区位居喀斯特高原分水岭地带,地表水文网发育密度小,且河流水量小。主要河流有花溪河、游鱼河、马岭河、青岩河及龙井河等。游鱼河及花溪河位于分水岭以北,为乌江南岸支流南明河的上游,属长江水系。花溪河上建有花溪水库及松柏水库,有蓄洪、发电的功能,同时又是贵阳市重要的供水源地。马岭河、青岩河及龙井河位于分水岭以南,为红水河北岸支流蒙江的上游,属珠江水系。这些河流均属雨源型河流,水文动态变化大。区内喀斯特地下水丰富,是河流的重要补给源泉。1、地下水类型根据区内地下水赋存的地层岩性、含水介质特征和地下水水动力条件,将区内地下水类型划分为碳酸岩夹碎屑岩岩溶水、基岩裂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三类。2、含水岩组及富水性①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岩溶水含水岩组三叠系下统大冶组(T1d),含水岩组岩性为灰岩,含水岩系为碳酸盐与碎屑岩呈夹层状,互层状形式构成,该含水岩组中由于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相间出现而迫使地下水多沿非可溶岩与可溶岩层间运移、排泄,含水较均一。据1:5贵阳市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资料,泉水流量一般5~10l/s,枯季迳流模数2.68~4.97L/skm2,富水等级为贫乏~中等。②基岩裂隙水含水岩组该含水岩组为三叠系下统大冶组(T1d)灰岩。地下水枯季迳流-9-模数0.41~1.5L/skm2,泉水流量0.2~3L/s,富水等级为贫乏~中等。③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岩组赋存于第四系残坡积层的孔隙内,流量小,动态变化大,一般分布于谷地、槽谷中水量受大气降雨影响较大。1.2.2地形地貌花溪区位于贵州高原中部,苗岭山系的中段,长江水系清水江与珠江水系蒙江的分水岭地带,是以低中山丘陵为主的丘原地貌,地形相对高差多小于200m。受南北向褶皱构造控制,山岭、谷地均呈南北向延伸,东西两侧山地,海拔1200米以上,东部为大将山,中部槽谷盆地,地势低缓,海拔1100米左右,西南部地势较高,海拔1300米以上,最低海拔999米,最高1655.9米。山脉河流多为南北向。花溪的地面高度起伏不大,是贵州高原上原面保存完整的少数地区之一。贵州高原第四纪以来,地面构造抬升,河流落差增大,水流溯源侵蚀加强,地表破碎,形成很多峡谷,如乌江峡、北盘江峡等。但由于花溪位于高原中部,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带,强烈的溯源侵蚀未能到达,故原面保持较好。区内主要有丘峰溶原、溶丘洼地、峰林洼地、喀斯特台原等6类,其间发育喀斯特盆地、洼地、漏斗、宽谷、槽谷、喀斯特大泉、伏流、天窗、地下河、天生桥及石林等众多喀斯特形态,其中不少具有重要的旅游观光价值。此外,在花溪——青岩以东和高坡场周围,尚有成片常态地貌(非可溶岩地貌)分布。场地在地貌单元上为属岩溶丘陵亚区。场地内地形相对高差较-10-大,场区境内岗峦起伏,最高处掌克,海拔1220.8m;最低处思雅,海拔1130m,平均海拔1200m,最大高差91米。场地表层为杂填土、第四系松散残坡积物覆盖层。(见照片)-11-场区地形地貌照片-12-场区高程分析图场地内地形相对高差较大,场区境内岗峦起伏,最高处掌克,海拔1220.8m;最低处思雅,海拔1130m,平均海拔1200m,最大高差91米。1.2.3岩土构成根据现场踏勘结合地质调绘资料,整个场区地层岩性分布相对较复杂。场区上部覆盖层为杂填土、耕植土、及红粘土,下部基岩为三叠系大冶组(T1d)中至厚层状石灰岩。受构造及风化作用的影响,拟建场区基岩较破碎,节理、裂隙发育。其主要通过的地层自上而下岩性特征如下:-13-1.3.1、覆盖层○1、杂填土(Qmi):杂色,主要成分为块石、碎石夹少量粘土及建筑垃圾,新近填筑,结构松散。厚度约0~8.0米,分布于场地大部分地段。○2耕土;黑褐色,松散,含植物根,厚度约0.5~2.0米,分布于场地部分地段。○3、红粘土(Qel+dl):褐黄色,土质均匀,结构紧密,含铁锰质氧化物,主要为硬塑及可塑状态,厚度大约在1.0-5.0米之间。其结构和复浸水特性按规范查表评价如下:场地红粘土结构为块状,分类为II类。收缩后复浸水膨胀,不能完全恢复原位,为II类。1.3.2、岩层现场踏勘结合地质调绘资料,场区下伏基岩为三叠系大冶组(T1d)中至厚层状石灰岩。浅灰、灰白色,细晶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中等风化,岩质硬,岩体内节理、裂隙较发育,偶见方解石脉充填,岩芯多呈块状、短柱状、少量柱状。场地内基岩绝大部分较破碎,岩芯采取率约为40-66%,岩体质量RQD指标为35-45%。场地基岩岩层倾向290°,倾角5°。由于溶蚀作用,基岩表面起伏不平,表层有石芽突起,溶沟、溶槽较发育。场地基岩多为中风化程度,局部有少量的强风化物,为粉砂状。按其完整程度划分为破碎层及较破碎层:(1)破碎层破碎灰岩:灰黄色,节理、裂隙极为发育,充填泥质及铁锰质浸染,层面胶结较差,泥质胶结,岩体受节理、裂隙切割严重,厚度薄,厚度0.50~4.00m。(2)较破碎层-14-较破碎灰岩:浅灰、灰色,薄至中厚层状,微晶结构,节理较发育,岩体分布连续稳定,场区内分布厚度较大。场区出露岩石-15-二、主要勘察方法和具体指标2.1勘察工作应执行下列标准和规范(1)《贵州民族大学花溪新校区建设工程一期一标段项目工程地质勘察》招标文件要求(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5)《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6)《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T50279-98)(7)《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8)《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99)(9)《工程岩体分析标准》(GB50218-94)(10)《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11)《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98-92)(12)《静力触探技术标准》(CECS04:88)(1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JGJI20-99)(1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15)《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GB/T50269-97)(16)《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191-93)(17)《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GJ83-91)(18)《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GB50040-96)(19)《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98)-16-(20)《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21)《建
本文标题:47勘察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955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