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2章 空间经济学文献
第二章空间经济学文献第一节文献研读第二节主要理论第三节发展趋势第一节文献研读第二节主要理论第三节发展趋势空间经济学入门文献:1.MasahisaFujita.ThunenandNeweconomicGeography.2000.讲述了新经济地理学思想的起源和复兴。2.MasahisaFujita,andTomoyaMori.FrontiersoftheNewEconomicGeography.2005.介绍了空间经济学的前沿。空间经济学基础文献:1.A.K.DixitandJ.E.Stiglitz.1977.MonopolisticCompetitionandoptimumproductiondiversity.AmericanEconomicReview.67(3):297-308.(垄断竞争和最优产品的多样性)2.PaulKrugman.1991.increasingreturnsandeconomicgeography.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99:483-499.(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空间经济学经典文献:1、M.藤田、P.克鲁格曼、A.J.维纳布尔斯,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梁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S.布雷克曼、H.盖瑞森、C.范.马勒惠克,地理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文献中心翻译部译,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3、Baldwin,Richard;Forslid,Rikard;Martin,Philippe;Ottaviano,GianmarcoI.P.;Robert-Nicoud,Frederic.EconomicGeographyandPublicPolicy.PrincetonUniversityPress,2005.空间经济学中文文献:1、安虎森,空间经济学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2、安虎森,空间经济学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3、安虎森,新经济地理学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第一节文献研读第二节主要理论第三节发展趋势一、概述1、不同于新古典的“平滑经济”,区域经济是“块状经济”。与新古典“平滑经济”相对应的是经济发展的连续性和单调性,而与“块状经济”相对应的是经济发展的非连续和突发性。尽管对于任何国家或地区而言,经济变量在时间上的变化是连续的过程,但经济变量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都是不连续的。2、经济活动的空间非均衡内生解释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非均匀分布是普遍的现象:自然条件(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等)及要素禀赋的空间差异是一个重要原因,却不足以解释现实中的区域经济差异问题,具有相同或相似自然条件的区域,在经济活动强度和密度方面却可以存在很大差异。虽然外生的自然条件和要素禀赋的空间差异是经济活动空间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但空间经济学寻找的是经济系统的内生力量以及这些内生力量如何影响经济活动空间差异的问题。二、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与新古典的规模收益递减(不变)和完全竞争不同,空间经济学以规模收益递增和垄断竞争为主要的理论基础。虽然张伯伦早就提出了垄断竞争思想(1933,1950),但垄断竞争思想与主流经济学所推崇的一般均衡建模技术结合在一起的分析框架,是由迪克希特和斯蒂格利兹于1977年完成的。他们指出,最终产品生产者的规模收益递增来自于消费者对多样性产品的偏好。规模收益递增和某一生产部门出现垄断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由于规模收益递增的存在,生产者不可能选择多元化战略,而各自选择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特征的生产部门进行生产,因此不同的生产者成了在其生产领域的垄断者。尽管这些厂商都具有垄断特征,但这些生产部门不是自然垄断行业,也不是获得特许权的部门,因此市场上存在许多潜在进入企业。正因为许多潜在进入企业的进入威胁,这些垄断厂商不能按垄断价格定价,而是按边际成本加成定价法定价。以迪克希特和斯蒂格利兹的垄断竞争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为基础,借鉴国际贸易理论,利用萨缪尔逊(1952)的“冰山”交易技术,克鲁格曼(1991)把空间概念引入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完成了空间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即核心-边缘模型,简称CP模型(core-peripherymodel)。Samuelson,P.A.,“thetransferproblemandtransportcosts:thetermsoftradewhenimpedimentsareabsent”,EconomicJournal,1952,62,278—304.滕田、克鲁格曼、维纳布尔斯在《空间经济学》(1999)中指出:空间经济学是以“迪克希特-斯蒂格利兹、冰山交易技术、演进、计算机”为标志的。“演进”指的是当存在多重稳定均衡时,现实经济会选择何种均衡是无法确定的,此时历史、偶发事件和人们预期的变化将起重要作用。在空间经济学模型中,稳定均衡是由一组非线性方程组给出,而这组方程的解却难以用解析式表达,因此许多模型必须通过数值模拟,这就必须与计算功能强大的计算机联系在一起了,而这一点也限制了空间经济学模型在现实经济分析中的应用。在空间经济学理论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经济学家们不断改进核心—边缘模型的假设,引入新的生产要素以克服核心-边缘模型中一些很不现实的假设;另一方面则努力改进模型的可操作性,克服核心-边缘模型过于依赖数值模拟的缺陷。三、空间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构架1、非均衡力与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空间经济非连续和突发性的块状经济特征说明:区域之间必然存在某种非均衡力。非均衡力聚集力本地市场效应价格指数效应分散力市场拥挤效应●本地市场效应(homemarketeffect):垄断型企业选择市场规模较大的区位进行生产并向规模较小的市场出售其产品的行为。亦称市场接近效应(marketaccesseffect)或后向联系(backwardlinkages)。●价格指数效应(priceindexeffect):企业的集中降低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成本(名义收入相同的条件下,实际收入水平较高)。亦称生活成本效应(costoflivingeffect)或前向联系(forwardlinkages)。●市场拥挤效应(marketcrowdingeffect):不完全竞争性企业趋向于选择竞争者较少的区位。前两种效应(聚集力)具有循环累积(circularcausality)特征,形成循环累积因果关系(cumulativecausality)或前后向联系(backwardandforwardlinkages)。2、空间经济研究方法马歇尔外部经济三分说:(1)知识溢出;(2)熟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3)前后向联系。鉴于建模技术的限制,空间经济学目前仅研究联系效应(循环累积关系)。收益递增与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空间经济建模技术:(1)迪克希特和斯蒂格利茨的垄断竞争模型(D-S模型,Dixit-Stiglitzmonopolisticcompetitionmodel),其核心是不便替代弹性函数(CES函数,constantelasticityofsubstitution)。(2)“冰山贸易成本”(icebergtradecosts)假设,由萨缪尔森(P.A.Samuelson,1952)提出:把运输成本看成是在运输途中一部分产品因“融解”或“蒸发”而造成的损失。在另一区域出售1单位的某产品必须从本地运出τ单位的该产品(τ≥1),即τ-1单位在运输途中融化了,这部分就是“冰山贸易成本”。(3)计算机数值模拟。在新的理论框架下,空间经济学模型包含的变量和参数很多,变量之间的关系无法用显函数给出,给出的大多是隐函数,解均衡的方法:对不同的参数代入一定的值,再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值分析,求均衡。3、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假设传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提出假设——最优决策——长期均衡(条件)空间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提出假设——最优决策——长期均衡(条件)——(多重均衡)——均衡的稳定性空间经济学的基本假设:(1)两个区域:南部和北部;(2)两个部门:传统农业部门(以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为特征)和现代工业部门(以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为特征);(3)两个要素:可流动要素(工业劳动力)和不可流动要素(农业劳动力);(4)研究起点:对称空间。4、空间均衡聚集力与分散力的相互消长决定了空间经济的特征:当聚集力分散力,空间聚集;当聚集力分散力,空间均衡。5、突破点(BreakPoint)和持续点(SustainPoint)空间经济学模型是包含内生的非均衡力的非线性模型:多重均衡。持续点:整个经济系统保持稳定时的区域间贸易自由度φS;突破点:整个经济系统变得不稳定时的区域间贸易自由度φB。区间(φS,φB)称为“叠加区”。1/2(tradefree-ness)sn011BSoverlap四、空间经济学模型分类目前已发展成熟的空间经济学模型主要有两大类(非线性模型和线性模型),大部分以垄断竞争一般均衡理论为分析框架。第一类模型沿用克鲁格曼的核心-边缘模型思路,没有摆脱迪克希特-斯蒂格利兹的垄断竞争一般均衡理论分析框架:消费者的偏好用两个层面的效用函数来表示,即工业品集合和农产品的消费,用柯布-道格拉斯型效用函数来表示;多样化的工业品组合的消费,用不变替代弹性(CES)效用函数来表示;利用“冰山”型交易技术假设。第一类空间经济学模型主要包括:1、克鲁格曼(1991)的核心-边缘模型(CP模型);2、马丁和罗格斯(1995)的自由资本模型(FC模型);3、奥塔维诺(2001)、福斯里德(1999)、福斯里德和奥塔维诺(2003)等发展起来的自由企业家模型(FE模型)。(要素流动模型)4、鲍德温(1999)的资本创造模型(CC模型);5、马丁和奥塔维诺(1999)的全域溢出模型(GS模型);6、鲍德温、马丁和奥塔维诺(2001)的局部溢出模型(LS模型)。(经济增长模型)7、克鲁格曼和维纳布尔斯(1995)以及滕田、克鲁格曼和维纳布尔斯(1999)建立的核心-边缘垂直联系模型(CPVL模型);8、罗伯特-尼科德(2002)的自由资本垂直联系模型(FCVL模型);9、奥塔维诺(2002)的自由企业家垂直联系模型(FEV模型)。(垂直联系模型)第二类模型可以称之为线性模型,放弃柯布-道格拉斯型效用函数和不变替代弹性效用函数以及“冰山”型运输成本假设,利用准线性二次效用函数及线性运输成本,并把这种假设与第一类不同模型结合起来,从而摆脱了困扰核心-边缘模型的非线性关系。由于准线性二次效用函数的一阶条件满足线性关系,因而大大简化了模型,并且长期均衡下的内生变量也可以得到显性解。第二类模型主要是由奥塔维诺等发展起来的,包括:1、奥塔维诺(2001)的线性自由资本模型(LFC模型);2、奥塔维诺、塔布吉、蒂斯(2002)的线性自由企业家模型(LFE模型)。五、空间经济学的核心观点虽然空间经济学包括很多模型,这些模型的理论含义又不完全相同,但作为非线性模型,他们的结论却是比较一致的。空间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经济特点块状经济平滑经济作用力非均衡力均衡力经济现象非连续或突发性连续或单调性经济学模型非线性模型线性模型结论符合经济现实无法解释经济现实1、本地市场效应本地市场效应是空间经济学模型的关键性特征之一。如果某种外生冲击改变原有需求的空间分布,扩大某一区域的需求,则大量企业将改变原来的区位,向该区域集中。可见:本地市场效应就是聚集力之一。2、循环累积因果链经济系统内生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决定了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本地市场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具有循环累积因果特征,它们可以使对经济系统的初始冲击进一步放大,从而强化初始的冲击。聚集力和市场拥挤效应所产生的扩散力决定了最终经济活动的空间模式。3、内生的非对称性即使不存在外生的非对称冲击因素,经济系统的内生力量也可以促使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在空间贸易成本较大的情况下,分散力会相对大一些,这时市场拥挤效应占优势,经济系统内存在负反馈机制,产业的均衡分布得以稳定。随贸易成本的下降,聚集力和分散力都减弱,但分散力的减弱速度相对快。当空间贸易成本下降到某一临界值时,聚集力超过
本文标题:第2章 空间经济学文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965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