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中国质量万里行项目名称:中国质量万里行策划类型:大型系列社会活动策划人员:艾丰等策划时间:1991年第四季度到1992年第一季度第一部分活动概况、效果影响“中国质量万里行”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最有影响的社会活动之一。这个活动是由首都新闻界主要新闻单位联合主办,国务院有关主管参与和支持的。内容和宗旨体现在它的名字的解释之中:“质量万里行”——中国的质量工作正面临着千里之行,万里之行;中国的新闻记者,为了宣传报道质量问题,将要做千里之行,万里之行。活动的名誉顾问是老一代的革命家薄一波同志,顾问有袁宝华、吕东、徐惟诚、赵维臣、徐志坚、朱育理等同志,组委会主任是艾丰同志。参与的新闻单位各出一名副主任。1992年2月,活动正式启动,第一批关于产品质量的报道同时在报纸、电视、广播发出,立即获得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消费者反映非常好,他们纷纷写信给组委会,给各新闻单位,给各主管机关,直至写信给当时主管经济工作的朱镕基副总理。群众来信的内容归结起来就是三句话:“大快人心事,质量万里行”,“这是党和政府为人民办的一件好事、实事”,“希望万里行天天行”。刚刚从国外访问归来的朱镕基同志,在看到质量万里行第一期工作汇报之后,就于3月12日批示给组委会说,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一炮打响,效果甚佳,可喜可贺。我已经向总书记和李鹏总理汇报。李鹏同志说,干得好,震动不小。希望再接再厉,搞好质量品种效益年。随后,李鹏总理在全国质量工作会议上,又再次肯定了这一活动,认为这是政府为人民办的件好事,政府有责任办这样的事情。据有关人士透露,建国以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讨论的社会活动,这是唯一的一个。1992年8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质量万里行组委会联合召开了第一年活动的总结大会。主管新闻工作的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徐惟诚同志说,在新时期新闻工作必须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而中国质量万里行找到了一个新闻工作为经济建设中心服务的好的方式。会上还传达了老一辈经济工作领导者张劲夫同志的意见,他说,从建国以来,我们就一直重视质量工作,但苦于没有好的方法落实。中国质量万里行找到了一个推进质量工作的好方法。一位从新闻工作的角度,一位从经济工作的角度,两者结合起来,可以看做是对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做出的全面评价。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本作为一次性活动的“中国质量万里行”变成了一个持续性的多年和常年开展的活动。组委会成了常设机构,国家经贸委和中宣部成了它的主管机关。为了使组委会成为合格的一个常设主体,1994年之后,又正式注册了一个国家级的社团——“中国质量万里行联合会”,以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来开展活动:指挥每年的万里行活动时,称为“中国质量万里行组委会”,日常开展活动称为“中国质量万里行联合会”。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每年都安排一定的时间,集中开展万里行活动,直至今日。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除了主体活动之外,各地配合这个活动还分别开展了与这个活动相关的彼此衔接的各种推进质量的名称相近但形式多样的活动。1993年元月,还创办了《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成为经常推进这个活动的舆论机关。薄一波同志担任这个杂志的名誉社长,艾丰同志任第一任总编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借助万里行活动的势头,中国名牌活动蓬蓬勃勃开展起来了。1992年6月,在万里行第一年活动的高潮之中,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名牌企业组织——驰名商标保护组织,张劲夫同志担任这个组织的名誉主任,艾丰同志担任主任,李继忠同志、吴昊同志担任执行总监事。1993年春天,艾丰同志写了《关于深入开展中国质量万里行的思路》报告。这个报告获得了薄老的肯定,朱镕基同志在这个报告上批示,原则上同意艾丰同志的思路。质量工作是千秋万代的民族事业,要认真实践,不断探索。在中央的支持下,在名牌企业的积极参与下,中国名牌活动和中国名牌事业迅速崛起了。中国名牌的崛起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战线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意义是深远的。它对全民族质量意识的树立和强化,对质量法制的制定和完善,对企业质量工作的改进和提高,对中国名牌事业的发展,都起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后来又有许多类似“行”的活动的出现,还有新闻舆论监督的加强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它的启示。中国质量万里行的成功,并不是某一个单位或某一个人的功劳。它是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国家主管机关的大力支持下,广大消费者积极参与,首都新闻界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努力奋斗取得的成果。其中恰当的策划和实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二部分万里行的发起过程“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是由人民日报经济部和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两个单位出面联合发起的。我当时担任人民日报经济部主任和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所以直接参与了它的发起,并被认为是主要策划者。1991年第三季度,担任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常务副秘书长的刘智向我提出搞质量万里行活动的建议。他说,国务院今年开展了“质量品种效益年”的活动,能不能在第四季度,也就是全年活动即将结束的时候,首都新闻界联合起来,搞一次大型的采访活动,报道这个活动已经取得的成绩,同时找出不足,给中央提供一些建议,把这个活动继续深入地开展下去。我很同意他的意见。经过研究之后,正式向当时国务院的主管部门——国务院生产办公室打了建议报告。主持生产办日常工作的常务副主任赵维臣同志看后立即同意了这个报告,并统一担任这个活动的组委会主任。他把这个建议向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兼生产办主任朱镕基同志做了书面的汇报,一周之后,朱镕基同志批准了这个报告,并做了五条批示,主要内容是:同意举办这样一个活动,但最好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方式出现,政府不要站在第一线,但活动要得到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提供不少线索,并把好关,不要向任何企业要赞助,经费由财政拨款解决。由于有了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批示,这个活动的筹备工作就很顺利地开展起来。经过两三个月的准备,到1991年年底,已经是万事具备,但考虑到春节即将来临,为了选择最佳时机,决定推到春节之后,即1992年的2月再正式启动。第三部分万里行活动的基础:发现需求3万里行的筹备工作之所以能够如此顺利,后来之所以能够产生巨大社会影响,其基础原因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这个活动适应和满足了社会需求。一、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中国经济发展到上世纪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那就是质量问题空前地突出出来了。首先是我国经济在数量上有了巨大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十年间,国民经济一直以10%以上的高速度发展着。由于量的增加,许多产品“有没有”、“够不够”的矛盾退居为次要矛盾,而“好不好”、“优不优”上升为主要矛盾。在这样的形势下,开展质量万里行才有了社会需求。想想看,如果许多产品还象过去那样凭票供应,买东西还要走后门、开条子,你去搞什么质量暴光,会被认为是可笑的事情,就是为之说话的消费者,也不会理解。二、体制改革的需求。随着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化,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都逐步成为真实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并以市场主体的身份参与市场竞争。好的企业、正派的企业以自己的优质产品去参与市场竞争,坏的企业、走歪门邪道的企业则以“假冒伪劣”去参与市场竞争。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身受其害的消费者痛恨“假冒伪劣”,而且那些正派的企业同样痛恨“假冒伪劣”。打假治劣,不仅是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也是众多企业的需求。而且,有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一条市场机制,打假治劣才会起作用,如果企业还是不懂市场信号、不问自身盈亏的状况,打假治劣对它们也是无可奈何。三、政府工作的需求。中央政府及时发现了加强质量工作的社会需求,于是决定在1991年在全国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这是建国40年来第一次开展这样的活动。对于质量工作政府历来是重视的。“质量第一”的口号早就提出来了。改革开放以后,又成立国家技术监督局,重点抓质量工作。国家经贸委提出要企业要走“质量效益型道路”,中国质量给协会更是开展了有相当力度的“全面质量管理”推广工作……有了这些工作,为什么政府要提出搞这样的一个“年”的活动呢?那就是感觉已经有的工作和方式力度还不够,特别是声势还不够,还没有引起全社会的足够的注意和重视。而早声势恰恰是新闻界的优势所在。所以,政府特别是它的主管部门很愿意新闻界更多地参与这项工作。这个需求——政府的需求也很重要。从工作的角度看,启动一项活动,最重要的支持是政府的支持,在中国尤其是如此。四、新闻界的需求。如何更紧密地配合经济工作这个中心,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个新闻界主要探求的问题。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对新闻界的影响是很大的。有的新闻单位在风波中犯了舆论导向的错误,有一些新闻工作者也有一些不恰当的行动。如何从宣传的“低谷”走出来,也是一些新闻界的同人在考虑的问题。如果能够举行一个大的活动,既能够在配合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上有所创新,又能够打破一定程度上的不够活跃的状态,就是说,如果大家联合起来做一件什么事情,既能够比较有力地推动宣传的发展,又能够承担比较小的风险,是大家的共同需求。五、消费者的需求。4可以说这是各种需求的总的交汇点。人们深受假冒伪劣之苦,急需得到政府、企业的重视和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而具有巨大声势的万里行活动,恰恰能够首先在心理上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所以,当这个活动一发动,他们就做出了欢呼性的反映。总之,中国质量万里行的成功,首先是适应和满足社会普遍需求的成功。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最重要的结论,任何社会活动,要想获得成功,策划或炒作虽然是重要的,但前提的条件,是它必须能够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否则有再大的本事,也是不会得到社会足够的响应的。第四部分万里行活动形式选择:形成合力一、寻求多方重合的热点。一个社会活动能否打响,不仅要找到社会需求,而且要尽量找到社会需求的重合点。万里行恰恰找到了这样的重合点,人们通俗地把它概括为:寻找“三重合”的热点。所谓三重合,就是领导重视,群众关心,企业关注三个方面重合在一起。三个方面重合在一起的地方,就是社会需求最广泛也最深刻的地方。它已经形成了立体的全方位的需求。这是最值得重视的需求。如果我们的战略决策抓到了这样的需求,其成功就有了最可靠的基础。质量问题,在当时恰恰就是这样的三重合的热点。当然,从万里行活动本身来说,因为它是一个多主体的联合行动,所以它还包含着第四个需求,那就是众多的操作专题的自身——这里就是新闻界——的共同需求。在这个意义上说,万里行活动的根据是四重合的需求——群众、政府、企业、新闻界四个方面共同的需求,其成功就是自然的了。二、注意解决多侧面需求的联结质量问题是三重合热点也好,四重合热点也好,但不等于一抓质量相关方面就会迅速而一致的行动起来。因此策划者还必须寻找多方面力量联结的形式或方式。于是,我们当时感觉万里行这样一种方式,多种媒体集中进行大规模的组合报道方式,可能是最好的方式。它能够起到很好的联结作用。套用一句大家熟悉的政治语言,这样的活动就便于形成强有力的“质量工作统一战线”。其要点是:联结各方的目标:提高中国产品质量。发动攻击的对象:假冒伪劣。活动的宣传方针:打假治劣,扶优扬名,两翼推进。各就各位的队形:新闻界站在第一线,政府站在后台,正派企业是积极参与者,广大消费者则是深厚的后援和后盾。统一的指挥部;联合组成万里行组委会。5有了这样的组织形式,就可以起到各尽所能,各得起所的作用。除了新闻界之外,政府机关强有力的支持很重要。因为政府有很高的威信和行政手段,政府的支持是搞好社会活动的重要条件。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正是获得了政府的有力的支持,才有可能顺利展开,否则是难以取得这样的效果的。企业在万里行活动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消费者对质量的诉求是通过企业经营管理的改进来得到满足的。政府对质量工作的加强也是通过企业的经营管理的改进来实现的。如果企业没有这种需求,完全处于被动甚至是抵抗的地位,万里行也不会取得实质性的效果。社会活动的直接操作主体不是政府,而是社会单位,例如万里行活动的操作主体就是作为社会舆论机关的新闻单位。有了新闻单位的积极性,才有可能发动和搞好这次活动。否则,其他
本文标题:中国质量万里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97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