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马克思主义原理重点(个人整理).
绪论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2.德国古典哲学代表性人物: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昂立圣西门,沙尔傅里叶,罗伯特欧文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科学品质——与时俱进的科学性4.马克思主义的特征(本质属性:科学性,革命性(阶级性,实践性5.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6.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第一章7.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8.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9.哲学的基本问题(2个方面:(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10.对哲学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1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12.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管映像13.意识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2高等生物的感觉和心理(3人类的意识14.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2坚持了能动的可知论和反映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15.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16.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使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7.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实现性18.为什么实践是人的实践方式?(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3实践队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19.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主要体现(3个方面:(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20.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21.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2.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了已经变化的环境和条件(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2新事物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23.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与实质是对立统一规律,其原因:(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24.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25.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己的因素(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成新事物26.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矛盾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含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务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务始终在矛盾中运动27.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3构成事务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2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29.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30.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3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32.事物的辩证发展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33.否定之否定规律解释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揭示其发展方向和道路3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35.辩证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36.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37.意识的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1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38.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第二章39.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40.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1.旧唯物主义的缺陷(2大:(1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2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4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的特点:(1反映具有摹写性(2反映具有创造性43.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形式,直接性、具体性(特点理性认识:概念、判断、推理(形式,抽象性、间接性(特点44.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所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1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丰富而又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基础(2经过理性思考,将感性材料加工45.非理性因素: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46.理论对实践的依赖:(1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2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47.实现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1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2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一定的中介环节(3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48.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1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2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中看,当某以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49.真理具有客观性的原因:(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2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50.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51.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2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辩证转化的52.真理与谬误即对立又统一(关系:(1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2真理与谬误是相互联系的(3真理的发展是通过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4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5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54.★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条件性(p7855.价值特性:(1客观性(2主体性(3社会历史性(4多维性56.价值评价特点:(1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2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57.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有必然是具有价值的(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5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视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59.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做用60.社会存在也称社会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61.社会意识的划分: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会意识形式、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6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63.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表现:(1社会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3社会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64.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1劳动资料(2劳动对象(3劳动者65.狭义的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66.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67.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规律内容:(1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68.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批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的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69.经济基础的内涵:(1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2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p10570.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意识形态又称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又称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71.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72.马克思主义依据国家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将国家分为国体和政体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的地位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7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统一的:(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7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2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新旧上层建筑、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3当一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原理重点(个人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994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