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文档 >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特点: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前提)包含以下几个要点:(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传播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播学几项原则:1.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2.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3.研究传播学,要从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服务这一基本宗旨出发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动物社会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有以下几种:气味、发光、超声波、动作、声音二、动物传播的局限性①动物的信息传播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其能力更多地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和遗传基因,而不是后天的系统学习②动物传递和接受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而不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③动物传播只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被动的适应,而不能成为对自然界和自身进行能动的、创造性改造的因素三、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1.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2.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语言的特性:1.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2.人类语言具有无限的灵活性3.人类语言具有发音的经济性4.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1.人类传播活动的几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这个历史进程并不是各种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2.电子媒介为人类传播带来的变革:(1)空间和速度上的突破(2)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响信息系统(3)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时代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信息社会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一、符号的定义(索绪尔)能指——(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想所指——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事物的概念(意义)(霍克斯)任何事物只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符号——形式——媒介关联物对象——指称——对象关联物解释——意义——解释关联物1.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2.其功能,便是携带和传达意义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一、什么是意义?所谓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对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达和交流的精神内容。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态。五、传播过程中的意义(1)传播者意义——传播者的意义并不总是能够得到正确的传达,作为符号化过程的结果而形成的符号系统(文本)未必能完全表达传播者的本意。(2)受传者意义——符号本身的意义会随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变化,每个受传者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经历以及与对象事物的利益关系等社会背景来理解和解释符号的意义的(3)情境意义——传播情境指的是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传播情境会形成符号文本自身所不具有的新意义,并对符号文本的意义产生制约。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一、人类的象征性行为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1.字面意义向类比或联想意义转变(特点)2.在事物之间建立联想关系(具有智慧性)3.象征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基本能力象征性互动理论1.创始人:米德2.内容:把人看作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不仅对揭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3.核心问题: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它有三个基本前提:(1)人是根据“意义”来从事行动的(2)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3)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象征性社会互动:定义: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功能:赋予行为动机和确定行为取向的功能意义的交换前提:·共通意义的空间(1.对传播中符号的共同理解;2.大体接近的生活经验和背景)(作为社会互动过程的传播,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扩大传播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加深双方的相互理解)意义交换作为互动性传播活动,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①人的“自我”意识就是伴随着意义的传播活动而形成的。自我是“主我”和“客我”的统一。主我是个人的主体意识;客我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②客我意识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意义交换(即传播)才能得到,客我和主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③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的过程,但形成后的自我反过来也会积极地作用于社会。意义交换作为互动传播的作用:①库利——人与人之间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②米德: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纽带,人的自我意识形成(主我与客我)四、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文化: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向政府行使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现代人正在吧各种各样的事物作为符号加以利用,为其赋予某种象征意义,与他人交换这种意义,并通过意义的交换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我们的生活空间正在成为一个符号空间或意义空间。消费文化:(鲍德里亚)现代社会的消费实际上已经超出实际需求的满足,变成符号化的物品、符号化的服务中所蕴含的“意义”的消费精神消费由于消费的符号化,差异化,风格传播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1)传播者,又称信源(2)受传者,又称信宿(3)讯息,指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4)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5)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一)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1.拉斯韦尔模式(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人:拉斯韦尔)5W: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意义: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不足:没有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2.香农—韦弗模式信源——(讯息)发射器(信号)——噪音——(信号)接收器(讯息)——信宿导入了噪音的概念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的环节香农理论的重要特征是熵的概念,他证明熵与信息内容的不确定程度有等价关系;对信息的理解:信息是用来减少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1.奥斯古德和施拉姆循环模式(书P52)编码者、释码者、译码者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并把传播双方都看做是传播行为的主体但它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情况有不符之处。只体现了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3.施拉姆大众传播过程模式(书P53)这个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4.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书P53)克服了单向直线传播模式的缺点补充了反馈的要素,拓展了噪音的概念,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但没有超出从过程本身或从过程内部来说明过程的范畴三、传播过程的特点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一)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书P55)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1)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做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2)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3)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4)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每个系统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又与其他系统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二)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马莱兹克把大众传播看作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的“场”(1)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传播者的自我印象、传播者的人格结构、传播者的人员群体、传播者的社会环境、传播者所处的组织、媒介内容的公共性所产生的约束力、受众的自发反馈所产生的约束力、来自讯息本身以及媒介性质的压力或约束力等(2)影响和制约受传者的因素——受传者的自我印象、受传者的人格结构、作为群体一员的受传者、受传者所处的社会环境、讯息内容的效果或影响、来自媒介的约束力等(3)影响和制约媒介与讯息的因素——传播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受传者对媒介内容的接触选择;(重要因素)受传者对媒介的印象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人内传播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一)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1.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表现出来;2.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及社会期待之所代表的“客我”——是自我意识和社会关系的体现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主我”是形式(由行为反应表现出来),“客我”是内容(体现了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的影响)“客
本文标题: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007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