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祁连县默勒镇扎沙村生态畜牧业建设方案
祁连县默勒镇扎沙村生态畜牧业建设实施方案根据《青海省2010年生态畜牧业示范点建设工作方案》,按照州、县、镇政府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的统一部署和安排,结合本村实际,制定本方案。一、扎沙村现状:祁连县默勒镇扎沙村地处镇域东部,东邻门源县皇城乡,南与海宴县接壤,西连多隆村,北与祁连县峨堡镇、阿柔乡和八宝镇毗邻,平均海拔3200米左右。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导产业的纯牧业村。截至2010年底,全村共有蒙古、藏、回、土、汉等民族203户931人经营管理着44642头只匹牲畜(其中适龄牧畜为58.9%),32.6万亩草场。严重退化及沙化草场10.3万亩。有饲草料耕地300亩。草场围栏面积11.6万亩,户均围栏3处;建设羊用暖棚216处,牧户覆盖面77%;全村牧民人均收入达到7368.18元。近年来,扎沙村“两委”在县、镇政府的指导下,积极贯彻“生态立省”战略,切实整治草场环境,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进程,积极开展畜牧业集约化经营,大力发展羔羊经济、种羊经济,在发展畜牧业和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上取得了共赢。截至目前,全村参与畜牧业集约化经营的牧户有203户,占全村牧户的100%,整合冬春草场32.6万亩,占全村草场的100%,牲畜44642头、只,占全村牛羊的100%。现已注册的专业合作社有1个,为祁连县默勒镇扎沙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二、建设思路按照省、州、县、镇总体要求,我村生态畜牧业建设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科学合理利用草地资源为基础,以建立草畜平衡机制为手段,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关键,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和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切入点,通过实施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提高草地规模经营水平,探索建立科学利用和保护草地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加快富余劳动力转移,拓展牧民增收渠道,促进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三、基本原则(一)坚持群众自愿原则。广泛宣传和积极动员,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积极引导,稳步推进。(二)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本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和现状,采取不同的策略措施进行规范化建设引导,不搞“一刀切”。(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生态保护和建设,正确处理好牧业发展与草地生态保护的关系,确保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草地资源保障。四、建设模式结合本村实际,拟定在扎沙村建成6种生态畜牧业建设模式。一是建设以扎沙村支部书记南木卡为带头人,以牛羊育肥基地为主。二是建设以扎沙村马应录为带头人,以乳肉兼营奶牛养殖小区为主,联户股份经营的特色生态畜牧业建设模式;三是建设以扎沙村马乃为带头人,以牛羊育肥贩运为主,半舍饲型合作生态畜牧业建设模式;四是建设以扎沙村青排为带头人,以藏羊选育为主,草牧互补合作生态畜牧业建设模式;五是建设以扎沙村团员青年为主体,以突出牧草收割、剪毛打捆、畜疫防治、草地灌溉、鼠虫害灭治等为主的畜牧业专业技术服务建设模式;六是建设以扎沙村尕七高为主体的突出土地、草场整合,和牧草补给的土地集约化联合体。五、建设目标1、牧民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全村100%的牧户加入合作社;2、牲畜良种化程度明显提高,本品种选育或良种改良覆盖率达到65%以上;3、畜群结构进一步优化,母畜比例提高到65%以上,商品率达到41%。进一步扩大羔羊育肥出栏规模,年销售规模占出栏总数的75%。探索性开展犊牛适时育肥出栏。4、务工经济进一步发展,实现富余劳力全部转移就业。5、打造2个以上畜产品特色品牌,扩大畜产品在市场中的影响力,推进订单销售;6、草畜平衡目标基本实现。制定完善“草畜平衡管理制度”,从草原管护、合理确定载畜量、鼠虫害灭治、划区轮牧等多渠道开展草畜平衡工作,并形成长效机制。7、提高畜牧业机械化程度,组建1-2个专业技术服务组织;8、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目标得到保障。二三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达40%以上,全村牧民人均收入年增长30%以上。六、建设步骤扎沙村生态畜牧业建设分两年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调查摸底阶段(2010年6月1日-2010年6月30日)。组织乡驻村干部和村青年干部干部对全村畜牧业集约化经营试点、基础设施建设、草地鼠虫害、草原沙化、干旱地、湿地保护、牲畜良种化程度、草地载畜能力,以及畜牧科技、机械化程度、二三产业发展、劳动力转移等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做到生态畜牧业建设底数明,思路清,办法多,措施实。第二阶段:宣传动员阶段(2010年7月1日—2010年7月31日)。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发放宣传资料、走访等形式多渠道宣传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建设生态畜牧业的重要意义,并以现有4个集约化经营成功的典型事例、中央和省、州、县委发展生态畜牧业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机遇,激发和引导全村牧民积极参与生态畜牧业建设。第三阶段:实施阶段(2010年8月1日—2011年11月30日)。按照建设方案的内容每个和要求,全面开展生态畜牧业建设。第四阶段:总结验收阶段(2011年12月)。对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实施情况及下一步打算等方面进行全面总结,由乡党委、政府组织人员进行全面量化考核,并申请县级验收。七、主要工作内容(一)不断完善畜牧业基础设施。根据实际需要,重点配套设施暖棚、饲草、围栏、免疫注射栏、人畜饮水、草原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引导建立放牧、补饲、半舍饲、舍饲相结合的养殖模式;通过推进基本草原施肥灌溉,有效解决高原畜牧业缺温、缺水、抗灾能力弱的问题;通过天然草地补播、施肥、毒杂草防除、鼠虫害防治、围栏封育及高草区牧草刈割等草场保护建设措施提高天然草原生产能力。(二)加强藏羊选育。依托乡域内祁连县白藏羊选育中心基地,大力推进本品种选育和良种改良工作,年内通过自食、商品销售等多种方式淘汰完所有杂色羊,力争在2012年底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三)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在培育扶持发展合作社,大力推进集约化经营的过程中,进一步创新经营机制,推进各类资源要素的优化重组,细化生产分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草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进一步优化畜群结构,提高母畜比例,做大幼畜经济,加快畜群周转,年内育肥出栏当年羔羊0.9万余只,并尝试性地开展犊牛集中育肥出栏工作。(四)有效转移富余劳动力。依托技能培训工程培训驾驶员30名;对部分名具有初高中学历的农牧民进行电焊、烹饪等专业技术培训;会同旅游、文化等部门,扶持建立两个旅游餐饮服务点,安排富余劳动力就业岗位25个;在建设的畜牧业专业技术合作组织中安排富余劳动力就业岗位16名;强化以畜牧机具为重点的合作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合作社成员提供服务的同时,对外开展有偿服务,促进富余劳动力稳定就业。(五)积极开展草畜平衡工作。对示范村不同类型的天然草地进行科学测产的基础上,充分挖掘饲草料生产开发潜力,确定合理的载畜量。清点牲畜、准确掌握牲畜基数的前提下,制定可行的减畜方案,与设施畜牧业建设、生态项目同步推进,走建设养畜和质量效益型畜牧业发展的路子。镇村制定和完善《默勒镇草畜平衡管理办法》,实现草畜平衡制度化、长效化、动态化管理。对离开草场的牧民群众,在确保牧民与草场的利益关系不变、承包权不变、收入不减的前提下实行“三集中”,即草场向联户集中,牲畜向联牧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达到以草定畜、生态平衡,有效解决超载过牧问题。(六)认真做好畜产品市场对接工作,注重发挥牧民专业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提高牧民的组织化程度和牧业的市场化程度,从资金信贷、政策支持、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倾斜,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牧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实现“订单”销售;加强养殖与商品之间的联动效应,不断扩大牛羊育肥销售规模,并逐步使牛羊、羔羊育肥从零散型向集约化、基地化迈进。在实现大白毛成功竞拍的基础上,加大宣传推广,逐步实现种畜、育肥牛羊、羔羊的竞拍出售;打造“祁连白藏羊”、“大白毛”2个品牌,让草原生态绿色食品发挥出应有的优势,真正实现优质优价。八、资金支持结合镇村实际,省上安排的专项建设费用为主,给予多方面的资金和项目支持:(一)专项经费安排:1、生产经营类的合作社安排建设经费共18万元,具体分摊金额按合作社的规范化程度和效能发挥程度核定。2、为新成立的畜牧业技术服务中心专业合作社安排剪毛机、割草机、羊毛打捆机等设备购置费8万元;科技培训及专业合作社购置档案柜、办公设备以及资料整理等安排4万元。以上共计30万元。(二)项目整合。把暖棚、饲草、围栏、免疫注射栏、人畜饮水、草原灌溉等畜牧业设施建设,以及草原生态治理项目、州县支农项目、游牧民定居工程、种子工程、产业化项目等整合到专业合作社。九、保障措施(一)强化组织管理。成立由理事长为组长、支部书记为副组长,镇驻村干部和其他“两委”成员组成的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建设工作,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有关问题。协助镇政府对各专业合作组织的经营计划、财务管理、资源利用、畜群优化、收益分配等工作开展指导。(二)实行目标管理。由村委会与合作社组织签订生态畜牧业建设示范工作目标责任书,将建设任务分解到人,进一步明确责任,狠抓落实。(三)实行考评制度。从建设资金投入、合作社运行及作用发挥、畜牧业组织水平,以草定畜、畜种畜群结构优化、规模经营、饲草料种植和加工等方面亮化考核指标,对成绩突出的合作社组织进行奖励。(四)健全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档案。以户为单位建立工作档案,做到资料齐全、专人管理。内容主要包括牧户现有牲畜数量、畜群与畜种结构、草原承包面积、草场产草量、基础设施、牧户收入等情况。默勒镇扎沙村生态畜牧业建设实施方案
本文标题:祁连县默勒镇扎沙村生态畜牧业建设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010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