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如何控制高层住宅楼板裂缝
如何控制高层住宅楼板裂缝探析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高层住宅建筑工程楼板裂缝的形式、产生的原因、防止裂缝的措施以及裂缝的修补方法。本文是个人的一些见解,可供同行参考。关键词:高层住宅;楼板;裂缝;防治措施;前言建筑楼面出现裂缝的机率在增加,日益受到社会人士关注;专家认为控制裂缝是个系统工程。楼面结构出现裂缝原因复杂,有材料、温度变化等原因,也有设计、施工、使用等方面问题;建筑物中的楼板裂缝一直是影响建筑物使用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怎样去避免裂缝的发生以及在裂缝发生以后如何弥补,则是我们做建筑的人应该考虑的问题。一、楼板裂缝的形式及现象分析出现最多的是开间墙角处的45°斜裂缝,还有部分是楼板跨中的通长裂缝,负弯矩钢筋端头处的裂缝以及一些其他位置的裂缝。裂缝大多贯穿楼板,少部分为表层裂缝,宽度一般在0.3mm以内,肉眼可见,灌水可渗漏至下层。出现时间一般在楼板混凝土浇捣后1~6个月,后期也会产生一些裂缝,但量少。裂缝板块采用荷载试验,承载力多数满足设计要求,少数会产生较大的挠度。二、裂缝原因分析研究1、收缩引起的裂缝。收缩裂缝最为常见,主要为塑性收缩、干燥收缩和自生收缩。塑性收缩发生在混凝土凝固阶段,尤其是初凝阶段,此时水泥水化反应较强烈,混凝土中水分蒸发很快,可塑性也同时失去。塑性收缩量级很大,尤其是水灰比大的混凝土。干燥收缩发生在混凝土凝固后,随着混凝土表面的干燥,表层混凝土体积缩小,而内部混凝土失水较慢,体积变化小,因内外变形的差异,使表面混凝土产生拉应力,而此时混凝土强度较低,便产生干缩裂缝。自生收缩发生在混凝土的后期硬化过程中,由于水泥的水化反应,体积会缩小,尤其是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2、设计因素引起的裂缝。一是高层住宅柱网较密,柱尺寸大,多数设置剪力墙,因此结构竖向刚度大。而楼板因跨度大,板较薄,其刚度较小,当混凝土发生变形时,在刚度突变部位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现象,造成板角开裂;二是基础设计往往是一致的,而每根柱的荷载不一定相同,必然产生不均匀沉降,尤其是角柱和核心筒剪力墙,与其他柱有较大的沉降差,楼板容易开裂;三是设计时按承载力计算,忽视了变形验算和构造要求,配置钢筋直径大,间距也偏大,当采用冷轧带肋钢筋代替热轧圆钢时最容易发生此类问题;四是楼板角部未设计放射筋,当角部弯矩较大时出现角部裂缝;五是当楼板中埋置直径较大的水、电管,甚至管子重叠、交叉,造成楼板局部混凝土厚度太小,很容易出现裂缝。3、施工工艺因素引起的裂缝。一是模板支撑系统刚度不足或稳定性不良,造成局部变形过大,易产生平行于板边的跨中裂缝。拆模时间过早,结构无法承受自重而出现跨中裂缝;二是钢筋绑扎不规范,最常见的是负弯矩筋未设置足够的马凳筋,承载力降低。负筋绑扎不牢,施工中无法保证钢筋间距均匀,不满足构造要求。角部施工时省略了构造筋,造成配筋不足;三是混凝土配合比不正确;混凝土浇捣时振捣不密实,收光时间不当,或振捣时间过长,使粗骨料下沉,面层浮浆多;混凝土浇捣后养护不及时、不充分,表层失水太快,里层混凝土水化不足;四是混凝土搅拌时间不足导致混凝土中各成分不能均匀混合,影响强度;五是施工荷载的过早施加、超载也是造成混凝土早期裂缝的主要因素。4、材料因素引起的裂缝。一是水泥安定性不合格;二是粗、细骨料(砂、石)级配不良,造成骨料间孔隙率大,混凝土中游离水隐藏量多,密实度下降,从而导致强度下降。砂、石中含泥量高,不但会降低混凝土强度,而且抗裂性、防渗性受到明显的影响。砂、石颗粒偏细也将增加水泥用量和耗水量而影响强度;三是外加剂选择不当,其减水或膨胀效果不明显,未能达到预期结果。5、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混凝土将发生变形,变形遭受刚度、强度较大的构件约束时,构件将产生拉应力,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温度裂缝。三、裂缝防止措施分析研究1、优化工程设计。一是提高楼板的强度和刚度是防止楼板开裂的有效措施,因此应适当增加楼板厚度和配筋率;二是合理调整建筑物“重心”和“形心”的位置,尽量让其重合,减少偏心倾斜。基础设计应与上部结构荷载相协调,确保建筑物均匀沉降;三是楼板筋设计应采用细径密排,最好采用双层双向钢筋,角部设置放射筋,预留洞口等薄弱部位应设置加强筋。水、电管线避免重叠、交叉。2、优化配合比设计。一是选用高性能混凝土比如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在混凝土中掺入适量的膨胀剂,使混凝土产生微量膨胀来补偿其产生的收缩;二是严格控制水灰比混凝土水灰比尽量控制在0.50以下,同时应控制水的总量,若采用泵送混凝土,水的用量应控制在190kg/m3以内,如果坍落度不能满足要求,应采用高效减水剂解决。水灰比的降低,将会提高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提高其抗裂性能;三是在保证混凝土强度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水泥、砂含量,提高石子用量。3、合理选用原材料。一是水泥,选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强度较高的水泥能减少水泥用量,有利于防裂;二是外加剂,选用减水率较高的高效减水剂以及性能优越的膨胀剂,泵送混凝土还需掺入缓凝剂,最好选用复合型外加剂,既满足多种性能要求,又方便施工;三是掺合料,泵送混凝土选用优质的i级粉煤灰。掺入量在水泥用量的12%~15%较适宜;四是砂、石骨料应选用中、粗砂,且砂中含泥量严格控制在3%以内。应根据泵送能力,尽量选用粒径较大的碎石,有条件时选用5~40mm粒径的级配石,采用非泵送方法浇捣混凝土更有利于抗裂。4、加强施工过程控制。一是模板支撑系统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浇捣混凝土时应留置同条件的拆模试块,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时方可拆除模板。早拆体系应有独立的稳定系统,不得先拆后撑。后浇带部位的支撑不得提前拆除,防止改变梁、板的受力状态;二是应设置支撑筋来托起负弯矩筋,使其具有足够的有效高度和保护层。角部放射筋的位置应严格绑扎到位,严禁踩踏。同时不得遗漏角部的构造筋;三是混凝土搅拌时严格计量,搅拌时间应保证在120s以上,确保拌制的混凝土均匀。混凝土采用二次复振和二次抹压;四是加强混凝土的养护。混凝土的保湿养护对其强度增长和各类性能的提高十分重要,特别是早期的妥善养护可以避免表面脱水并大量减少混凝土初期伸缩裂缝发生。但实际施工中,由于抢赶工期和浇水将影响弹线及施工人员作业,因此楼面混凝土往往缺乏较充分和较足够的浇水养护延续时间。为此,施工中必须坚持覆盖麻袋或草包进行一周左右的妥善保湿养护,并建议采用喷hl等品种和养护液进行养护,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工效,并可避免或减少对施工的影响。四、楼板裂缝的修补方法分析研究1、不影响结构安全性的裂缝处理。沿裂缝切出15~20mm深的v形槽,槽中灌入材料根据裂缝宽度决定。0.2mm≤≤0.3mm,灌入环氧树脂;0.05mm≤≤0.2mm,灌入甲凝;0.01mm≤≤0.05mm,灌入聚氨酯;0.3mm,可直接用水泥灌浆或聚合物水泥砂浆修补。2、影响结构安全性的裂缝处理采用混凝土面粘贴碳纤维或粘钢加固的方法。粘贴加固前应对基层进行处理,主要是用砂轮机打磨平整,并用空压机吹去粉尘,粘贴面混凝土应有足够的强度。钢板应进行除锈,可采用喷砂、打磨的方法。参考文献:[1]孙进祥,周玉成,金志福.建筑物裂缝.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本文标题:如何控制高层住宅楼板裂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023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