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与处置2013
埇桥区疾控中心陈存志2013.3.26内容一、疫情报告的目的与作用二、疫情报告的法律规范三、疫情报告的工作规范和要求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五、疫情处置一、疫情报告的目的与作用报告1、报告方式的改变邮件快递-传真、电子邮件-网络即时信息统计2、报告设备的变更纸质手工报表﹥计算机﹥多系统架构信息平台3、报告标准的不断提高目的:1、了解疫情的三间分布2、动态监测传染病的发病趋势3、通过发病率的变化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4、找出高危和低危人群组,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5、估计危险因素6、为制定控制策略确定突破点疫情报告的作用:1、及时发现疫情苗头2、准确传递和及时表达疫情的变化趋势3、客观反应各方面信息管理“四各方面”:责任单位责任人管理标准执行与落实二、疫情报告的法律规范1、法律依据1955年第一部《传染病管理办法》颁布,建立全国疫情报告系统,报告管理18种规定的传染病。1978年发布《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规定报告、管理甲、乙类传染病25种。1989年2月2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我国第一部《传染病防治法》,自1989年9月1日起施行。传染病扩大为甲、乙、丙三类共35种。2004年修订后的《传染病防治法》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明文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增加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2008年5月2日,手足口病列入丙类。2009年4月30日甲型H1N1流感纳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共为39种,甲类2种,乙类26种,丙类11种《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卫生部2005年12月27日发布,从2006年1月1日起实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安徽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2006年10月发布,安徽省卫生厅网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3年5月9日国务院第376号令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2003年11月7日发布,2006年8月22日卫生部修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内涵的释义(试行);《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各专项预案。2、报告单位第三十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本法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军队医疗机构向社会公众提供医疗服务,发现前款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时,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报告。3、报告人卫生部2003年第37号部长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第16条规定: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检验检疫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第三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4、传染病疫情信息的报告程序1)对传染病的报告实行首诊制:实行属地管理的原则,即责任报告人在首次接诊传染病病人时,如做出传染病确诊或疑似的诊断,应立即填写或录入传染病报告卡,并交予责任报告单位的疫情管理人员。2)疫情管理人员收到传染病报告卡,在确认核实后,应在法定时间内将其输入报告系统,并作好疫情登记和记录。(传染病报告卡由录卡单位保留3年)3)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5、传染病疫情报告内容“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甲类乙类丙类合计病毒艾滋病、病毒性肝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脊髓灰质炎、甲型H1N1流感。11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手足口病。516立克次体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1细菌鼠疫、霍乱炭疽(肺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11麻风病14螺旋体梅毒、钩端螺旋体病2寄生虫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5其他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1合计2261139信息报告慢性传染病的报告遵循以下原则:医疗卫生机构在做出乙肝、肺结核、艾滋病等慢性传染病诊断时,如已知该病例曾经作出诊断并被报告过,则本年度可不再进行报告;如对该病例的报告情况不清楚,或在同年内多次接诊的该类病例(包括复发病例),则仅对首次就诊进行一次报告,再次就诊且诊断结果未发生变更时则不再进行报告。6、传染病的诊断和处理原则(国家标准GB)原则上要求做到:(1)按国标规定的诊断原则和标准做出诊断(2)确立诊断时,不应超出国标规定的诊断标准规定的适用范围,不随意将内涵外延(3)利用新的实验室诊断技术和其它辅助方法确立诊断时,要慎重,要有把握(4)尽可能的按疫情报告的要求,分型别、类别做出诊断,准确报告疫情标准级别转诊:1、不具备某些传染病救治能力的单位,应当及时将病人转诊到具备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就诊;2、转诊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人时,如果有条件时应当按照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规定使用专用车辆。常规传染病疫情报告流程责任报告人医院防保科审核、查重、录卡甲类、肺碳疽、非典、人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立即报告首诊医生(填卡)(登记)甲类:2h、乙类:24h丙类:24h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网络审核、查重、汇总、流调、疫点处理、转卡旬、月、年报(订正)甲类、肺碳疽、非典、人禽流感、立即报告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汇总、确认、处理、上报旬、月、年报(订正)甲类、艾滋病、肺碳疽、非典立即报告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国CDC汇总上报医院内部国家疾病信息网三、疫情报告的工作规范和要求1、院内报告方式:(1)医疗单位对所有就诊的病人,先全部登记在门诊日志上,确保登记例数的完整性,字迹要清楚,填写项目齐全,初复诊要界定清楚。(2)如属于传染病,不论是初诊还是复诊,则一律另登在门诊传染病登记本上。(3)传染病报告卡。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责任人对首次诊断的法定传染病人负责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应项目齐全,有确切详细地址,14岁以下者注明家长姓名,学龄儿童应填写学校班级。要求传染病报告卡的各项内容必须填写完整、准确,对于报告信息不完整的个案要及时予以订正和补充(特别是填卡医生和家长姓名)。注意诊断日期要填至小时,患者的工作单位除职业分类为散居儿童、农(牧)民、渔(船)民、离退休人员、家务及待业以外的均要填写。注意传染病报告卡填报的逻辑性,如年龄与职业之间、疾病分类与疾病编号(疾病名称)之间等逻辑关系,要随时进行核实订正。分型病毒性肝炎原则上应该是实验室诊断,但必须有实验室结果,注意填写诊断类型1(急性和慢性)。2、传染病信息报告质量要求及时性98%(记录资料应以时、分记):.填卡及时性:门诊日志中,医生诊断日期和疫情卡填卡日期相同即为填卡及时。.报告及时性:自诊断时间(以时分计)到网卡录入时间甲类2小时内、乙、丙类24小时内为及时。.录入及时性:医生填卡日期与网上报告卡生成日期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即为录入及时。完整性: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患者单位、现住址、职业、发病日期、诊断日期、填卡日期、疾病名称10项为必填项目。现住址的填写,原则是指病人发病时的居住地,不是户藉所在地址,至少须详细填写到自然村,城市到街道门牌号。患者若为学生,患者单位必须填写患者就读的学校或托幼机构名称。符合以上要求的为填写完整卡片,1条未达要求即为不完整。准确性:凡字迹清楚,无逻辑错误,提供的基本情况准确的卡片判断为准确,否则为不准确;录入计算机的信息与原始报告卡吻合的为录入准确,否则为录入不准确。1)初次报告(1)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传染病报告卡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现场调查时发现的传染病病例,由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现场调查人员填写报告卡;采供血机构发现HIV两次初筛阳性检测结果也应填写报告卡;(2)网络直报:录卡人员对收到的传报卡须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卡片必须及时向填卡人查询与核对,发现误诊误报的卡片予以剔除.确认无误和没有重复报告后,通过国家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网络报告后还需在传染病登记簿上进行登记.(3)未开展网络直报的机构在规定时限内将报卡寄送至辖区疾控中心.2)订正报告:在同一医疗卫生机构发生报告病例诊断变更,已报告病例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由该医疗卫生机构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对报告的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排除或确诊。录卡人员收到订正报告卡后,按照传染病报告规定的时限在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中订正,并在备注中注明原报告病种或订正的内容。在什么情况下作传染病订正报告?疑似病人订正为确诊病人,结核病未痰检-痰阳性,或HIV、SARS、人禽流感外院结果回报阳性等。3)补报:责任报告单位发现本年度内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补报按初次报告进行报告和录入。填报卡片时按以下要求进行:1卡片编号:由责任报告单位按年度编制并填写,便于填报单位内部管理。格式为:年份(4位数字)+科室代码(2位数字,自行编号)+顺序号(4位),如“2005-09-0001”。直报时不需录入,由系统自动生成。2报卡类别:初诊病例及初诊死亡的病例直接标识“初次报告”。对已填报过卡片的传染病病人,在订正诊断或发生死亡时,必须再次填报,标识“订正报告”;其中,死亡病例的报告须是因患传染病死亡的病例,患传染病但因意外或因非传染病死亡时,不需填报传染病报告卡。病人同时患两种或两种以上传染病时应分别填写报告卡报告。4、注意点注意(1):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控制措施。对炭疽、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肺结核要做分型报告:炭疽分型肺炭疽皮肤炭疽未分型三类;病毒性肝炎分型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未分型五类;甲、乙肝病例的报告:乙肝病例的报告有三项标准:即①要有临床症状、②乙肝三系是大阳性、小三阳、③还要有肝功能异常,在填报乙肝病例时要求选择实验室诊断。甲型肝炎的报告,也要选实验室诊断,如果选择临床诊断,那病种分类就成了未分型性病毒性肝炎。梅毒分型:一期、二期、三期、胎传、隐性、未分期六类;疟疾分型::间日疟、恶性疟和未分型三类;肺结核分型涂(+)、仅培(+)、菌(-)、未痰检四类;综合医院诊断的肺结核病例,当痰检为阳性或病理确诊时,在传染病报告卡“病例分类”中须选择“实验室诊断病例”。在其它情况下,如未痰检或痰检阴性时,在“病例分类”中均选择“疑似病例”。注意(2):1.HIV(+)者不报“疑似”2.在传染病疫情系统中,结核性胸膜炎不按肺结核报告3.对“疑似病例”应尽可能及时的给予订正4.传染病病例报告分为实验室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和病原携带者要特别注意(3):当发现本地以前从未有过的传染病以及国家已经宣布消灭的传染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者疑似病人时应按甲类病报告!5、网络直报前的报卡审核责任报告单位的网络直报人员在网络直报或上报当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前,需先对本单位填报的传染病报告卡进行审核。①发现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情况时,及时通知报告人核对;对重复报告的卡片进行标注,不再进行网络直报。②发现以下情况时,建议立即对报告信息进一步核实:Ⅰ发现甲类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卫生部规定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Ⅱ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不明原因死亡病例。Ⅲ发现同一种急性传染病在同一自然村、街道、集体单位(场所)一日内出现3例及以上,或一周
本文标题: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与处置201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025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