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中国侦察兵特种作战[战例]十二例
中国特种兵特种作战[战例]十二例第7侦察大队由空军空降兵第15军侦察兵组成,1985年3月末至1986年5月末参战,是两山轮战期间第2批上战场的侦察大队,下辖3个侦察中队。同时期参战的有来自济南军区的第6侦察大队。作战方向:1462高地——2段1号界碑,正面约63公里【猛硐】爱头西南地区伏击捕俘战斗1985年11月3日,原成都军区第七侦察大队131人,在爱头西南地区组织了一次伏击捕俘战斗。俘敌1名(押至我境后因失血过多死亡),毙敌19名,伤敌3名,摧毁敌营房3栋,我无一伤亡。爱头位于我小坝子区江寨当面,距国境线1.5公里。爱头以北3公里为发隆,以南3.5公里为大丫口,分别驻有越军一个排(约20人)和公安屯(约120人)。997高地、发隆东南无名高地各驻有一个班的兵力,且工事完备。爱头有武装民兵30余人,其东侧无名高地为民兵哨所。大丫口公安屯之敌常沿路去发隆联络事宜、购买物品,每次1至8人不等且比较麻痹。针对这一情况,我侦察队决心在爱头地区选择有利地形、设伏捕捉俘虏。爱头地区山高坡陡,坡度50~70度,高差1200余米。中越两国以大梁子河为界,大梁子河河宽约20米,水深1~1.4米,河谷植被茂密,其余地区植被稀疏。确实查明情况。侦察队于7月2日向小坝子、江寨派出了侦察组。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培养了数名群众情报员、并分别组织了16次国境线附近的观察,4次低近侦察。掌握了大丫口、发隆地区越军兵力部署、主要装备及爱头、空龙武装民兵情况,特别是对大丫口至发隆运动之敌途经的路线、人数、武器携带、警惕程度等主要情况做到了了如指掌。9月28日、侦察组化装成边民渗入爱头西南1117高地东北侧进行了潜伏观察和照相,查明了伏击地区地形。拟定战斗方案。根据爱头地区的敌情、地形,侦察队制定了伏击捕俘方案:参谋赵文富带14人组成伏击组,其中王忠良带9人组织设伏,捕捉运动之敌,赵文富带4人向大丫口方向警戒,负责左翼安全。副分队长王会显带8人组成掩护组,配置在1188高地,保障伏击组右翼安全。分队长薛登荣带军医刘英杰等6人组成救护组,配置在584高地、并控制边民活动。参谋邓荣坚带10人组成接应组,配置在584高地东北侧隐蔽,随时准备前出接应。分队长李平春带炮兵小队、李勇带高机小队,携带100迫击炮3门、高机2挺,分别在1216高地北侧凹部、1341.5高地东北侧占领发射阵地,以火力支援伏击组战斗。副队长陈晓孔带40人组成保障组,负责运送弹药和生活保障。侦察队长马振祥带10人组成指挥组,配置在1341.5高地。组织战前训练。根据作战方案,进行模拟训练:一是着重训练捕俘动作,使捕俘手对各种情况都能处置自如。二是针对接敌途中村庄多、植被少的情况进行了伪装、化装训练。三是进行负重爬山训练。四是组织了6次沙盘推演。五是演练各种的协同动作和特殊情况处置预案,按方案演练了战斗全过程。11月2日3时0分从小坝子出发,4时30分指挥组在1341.5高地开设,高机、100迫击炮小队分别在1341.5高地东北侧、1216高地北侧凹部占领阵地。5时30分伏击组、掩护组、救护组、接应组到达487高地西南大梁子河底隐蔽待机。17时30分组织各组长现地明确渗透路线。18时按掩护组、救护组、伏击组、接应组的顺序越过界河。3日1时40分、各组准确进入预定位置。伏击组发现原定捕俘区植被太差,遂决定北移70米并严密伪装。4时30分设伏完毕。3日5时25分至10时10分、先后有28批125人、94头(匹)牛、马通过伏击区向爱头方向运动,其间有两批6名越军与20多名越民混杂一起,为避免伤及越民而将其放过。10时10分两名越军一前一后向伏击区运动,指挥组即令做好战斗准备、并将敌距伏击区的距离及时通报捕俘组,10时16分、两名越军进入伏击区,王忠良即按动“鬼子懵”(用黑色火药制成的烟火发射器)开关,捕俘手同时跃出,两敌见此景分别前奔后逃。前敌跑出约15米、捕俘手李俊学用微冲将敌击中,随即将敌捕捉上铐并进行包扎。后敌回逃约40米、左翼警戒组赵文富等4名同志集火将其击毙。此时200多米外的越民一片喊声,997高地哨兵开枪报警,空龙民兵已出动,指挥组令其打扫战场,立即押俘回撤。10时20分按伏击组、救护组、掩护组依次后撤。10时35分、发现空龙方向部分越军及武装民兵10余人向伏击区追击,此时指挥组令高机和迫击炮分队以猛烈火力拦阻追击之敌。10时45分、爱头民兵20余人沿小路下山欲断我退路,我高机火力压制,迫敌停止追击,敌占领阵地射击。11时43分、发隆敌炮兵开始对我进行还击。12时15分爱头重机向我射击。12时38分至14时、大丫口敌炮兵数次向我射击。我境外各组在我炮火掩护下,迅速隐蔽回撤。14时20分撤至境内时伤俘因流血过多生命垂危,经抢救无效死亡。4日13时10分我侦察队返回驻地。坚守1426高地防御战斗1426高地为老山右翼的重要屏障。该高地由5个山头组成,(编为1、2、-2、3、4、号阵地)其西侧1.4公里的1436高地由守备2团14连防守。1426高地当面之达莫扣,1058高地分别为越军谓川5营3连和881团一个加强排防守。奉上级命令,我部即原昆明军区第七侦察大队二个排的兵力,配属轻机枪3挺、高机、重机各2挺、82迫击炮3门、100迫击炮3门,于5月8日18时接替13军侦察大队(第4侦察大队)2连防务。5月2日、6日,我部军副参谋长白绍珍、侦察大队、中队主要领导先后2次上阵地勘察地形、敌情,研究兵力部署和火力配系,参谋李恭平带骨干进驻阵地见学,熟悉情况。8日18时接防后,各阵地迅速组织昼夜观察、潜听;11日20时18分,观察员王泰山发现3号阵地西南约300米有灯光、并听到碰竹子发出的响声,即以火力封锁,粉碎了敌人偷袭。14日23时08分、发现2号阵地西北凹部有灯光,15日8时、教导员李应魁带工兵3人组织搜索,发现周围植被踩倒,排除3枚地雷。16日19时至24日6时、连长朱家林带2班4人、工兵2人,排长李树凯带1班3人、工兵2人,分别在1号阵地西南侧沟谷和4号阵地前沿组织设伏。25日9时05分、敌乘我开饭之机用120迫击炮向我3、4号阵地射击,我即进入防炮洞,避免了伤亡。26日14时35分、达莫扣之敌向我-2、3、4号阵地发射炮弹40余发,我82迫击炮、100迫击炮予以还击,发射炮弹52发。31日4时30分、越军以团规模兵力向老山发起进攻,向我阵地发射炮弹100余发、并以小股兵力从4号阵地东南方向对我偷袭,当进至前沿约50米处时我突然向敌开火,歼敌10余人、余敌逃窜。14时40分、我82迫击炮、100迫击炮对进攻老山之敌实施火力压制,发射炮弹186发,打乱敌战斗队形,配合了主战场行动。6月3日9时、发现达莫扣高地前沿有散兵活动、并不断对我实施观察,我先后4次对敌暴露人员实施“冷炮”袭击,发射炮弹259发,歼敌10余名,摧毁屯兵棚2栋,火力点2个。1985年5月8日至6月10日,原昆明军区第七侦察大队在坚守1426高地防御期间,抗击越军15次大口径炮火袭击,粉碎5次小股兵力偷袭。5次对敌实施炮击,歼敌21名,摧毁屯兵棚2栋,火力点2个,我雷伤1人。1段13号界地区遭遇战斗1985年9月5日,原成都军区第七侦察大队6人,在中越边境1段13号界地区勘察地形,选择设伏地点时,与渗入我1432高地地区的越军触发交火,激战25分钟,毙敌2名,伤敌不详,缴获苏式冲锋枪2支,手电筒13只。战斗中我亡2人(朱道泉、王勇)。1段13号界地区,为我军防御间隙地段,该地区地形复杂,杂草丛生,隐蔽条件较好。当面越军经常以小股兵力渗入我境,进行侦察袭扰活动。为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我侦察队领导决心首先查明该地区的敌情、地形、道路等情况,掌握敌人的活动规律。尔后、选择有利地形,以伏击手段打击敌人。8月18日、侦察中队长殷义水带领侦察组5人,在1353高地开设观察所,实施观察。同时、对附近的村寨进行深入调查、询问。掌握了越军小股兵力(5—7人)经常渗入我境的情况,即决定在13号界附近地区,派出侦察组实施抵近观察,勘察地形、选择设伏地点、并制定了勘察方案,编成勘察组、警戒组。行动前进行了认真的准备,2次在图上研究方案,选定了勘察路线,停留观察点及活动区域,研究了对各种情况的处置方法。为隐蔽企图,侦察组化装成边民,所带武器分别隐蔽在背篓和背囊内,并挑选2名民兵担任向导。9月5日6时、侦察组从大箐口出发,沿大箐口西侧小路,于7时40分到达1456高地北500米岔路口。在此短停休息,进一步明确任务并令警戒组排长朱道泉、战士王勇占领岔路口东侧70米处有利地形,担任侧后警戒、掩护。8时05分、中队长殷义水、侦察参谋靳林柯、通信参谋陈淼、侦察连长于明芳在2名民兵的引导下,沿预定勘察路线边观察、边搜索前进。8时45分、勘察组到达13号界位置,停留观察未发现异常情况。10分钟后、靳林柯原地继续观察,殷义水带陈淼、于明芳前出约200米突出部勘察选定了伏击地区。9时20分返至13号界。因现地植被茂密,视界不良,为观察敌纵深阵地和地形,10时20分、殷义水、靳林柯、陈淼、于明芳同2名民兵到达13号界西侧无名高地实地观察。10时50分、勘察组回撤时突然听到警戒组方向两声单发和随即连续点射的枪声。殷义水发现警戒组朱道泉、王勇向岔路口东北凹地方向追击,靳林柯发现3名越军向1432高地南侧运动,即判明警戒组与敌交火,并迅速抢占了有利地形,以火力追击逃敌,同时迅速向1432高地西侧山谷搜索追击。11时15分赶到现场时,朱道泉已牺牲,王勇左上胸中弹昏迷,战友们立即组织抢救,王勇醒后说:“刚才有8、9个敌人摸过来了,我们开枪后几分钟敌人拖着2具尸体往回跑,我们追到这里。------”。由于伤势过重,11时30分王勇牺牲。打扫战场时,发现烈士遗体南侧50多米处有几滩血迹,并搜缴到敌逃跑时丢下的2支苏式冲锋枪、及13只手电筒。16时18分、战友们将烈士遗体背至大箐口运回。田蓬以南地区伏击捕俘战斗1985年11月23日,原成都军区第七侦察大队18人,在田蓬以南地区的1693.3高地西北和21号界东南侧分别组织了一次伏击捕俘战斗,捕获越军上等兵、下士各1名,我无一伤亡。1693.3高地和21号界,位于田蓬以南,为我军防御间隙地段。该地区地形复杂,山高坡陡,灌木丛生。在1693.3高地越方一侧,敌设有大量地雷和竹签。自1984年以来,越军经常化装成边民,渗入我境进行侦察袭扰活动。为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侦察队决定:由教导员李应魁带侦察连第1排,在边境线附近开展捕俘活动。侦察排受领任务后,分析研究了敌情、地形。8月27日、分别在沙仁寨西侧无名高地和1655高地开设了观察所、并派出了4个调查组,走访边防连、边防工作站和民兵哨所,了解当面敌情,熟悉境内外地形。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调查,掌握了敌人的活动规律。在充分发扬军事民主的基础上,制定了伏击捕俘方案:参谋杨明华带7人组成捕俘组,排长范守伦带5人组成掩护组,教导员李应魁带3人组成指挥组。方案制定后、3次组织骨干现场勘察地形,选择伏击地点、接近和回撤路线、并结合方案中预想的各种情况,组织了3次模拟训练。11月23日2时、侦察排按掩护组、捕俘组、指挥组的顺序从田蓬出发,利用夜暗和浓雾搜索前进。4时35分、掩护组隐蔽占领1693.3高地;4时38分、捕俘组秘密进入1693.3高地西北120米处伏击位置,并向前方90米派出1名观察员;指挥组在沙仁寨东南无名高地开设,各组进行了严密伪装。6时48分、观察员赵建义报告:从老凹山阵地下来1人,沿小路向我方运动,据此判为化装越军。杨参谋令赵严密监视,并要求各组做好战斗准备。6时57分、敌通过我观察哨,杨参谋即发出了“准备捕俘”命令。敌接近捕俘组40米处时,突然蹲下,假装提鞋并向我方观察,2分钟后继续前进。7时03分、当敌距我第1捕俘手2米时,杨参谋大喊一声“抓”,战士王跃红应声跃起扑向敌人,敌顿时惊慌失措企图顽抗,并伸手欲掏腰间手雷,但双臂已被王跃红紧紧抱住,在杨参谋、战士王茂献配合下,将敌制服扣上手铐,从其身上搜出手雷1枚。7时07分、我侦察排撤离现场,8时25分返回田蓬。14时40分
本文标题:中国侦察兵特种作战[战例]十二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030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