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物流信息技术第四章分类编码技术
第4章物流信息分类编码技术内容回顾第一节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分类1、计算机网络的组成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第二节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与应用1、计算机网络的功能2、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第三节因特网应用1、因特网的工作原理2、因特网的接入方式3、因特网提供的服务第四节计算机网络的安全1、影响网络安全的因素2、防范措施课程内容第一节信息分类1、信息分类原则2、信息分类方法第二节信息编码1、代码的功能及编码原则2、代码的种类及其编码方法第三节物流信息分类编码1、物流信息编码的必要性2、物流信息分类编码的基本原则3、物流信息分类编码的内容第一节信息分类信息分类:方法:把具有共同属性或特征的信息归并在一起,不具有的区别开来的过程。信息分类的结果:分类表或分类目录。如进出口商品目录。信息分类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为了某种目的,以一定的分类原则和方法为指导,按照信息的内容、性质及管理者的使用要求等,将信息按一定的结构体系分门别类的组织起来。信息分类的目的:使每种信息在分类体系中都有适当的位置和相应的类号(代码)。一、信息分类原则1、科学性——科学性指信息分类的客观依据。——通常是选用事物或概念的最稳定的本质属性或特征作为分类的基础和依据。如货物的分类、人的分群。——既要考虑分类的科学性,又要考虑分类的沿袭性2、系统性——系统性指将选定的事物或概念的属性或特征按照一定排列顺序予以系统化,并形成一个合理的分类体系——在体系中每一个分类对象都占有一个位置,并且在体系中反映了分类对象彼此之间的一定关系。如GDP的分类统计体系。——系统的分类体系保证对信息的处理、查询、检索和管理成为可能3、可扩充性——可扩充性指分类体系的建立为满足事物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需要,在分类体系中预留空位,防止由于新的事物或概念的增加而导致分类体系又推倒重来。——为下级子系统在本分类系统基础上的延拓、细化创造条件——通常在分类时要设置收容项目,如“其他、其余”4、兼容性——兼容性指分类上与有关标准的协调一致——即信息系统的分类与类目设置要与相关的标准取得一致,如企业会计科目设置。5、综合实用性——综合实用性指分类要从系统工程角度出发,把局部问题放在系统整体中处理,达到系统最优化,即分类时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二、信息分类方法1、线分类法(同位类并列,上下位类隶属)——定义:又称“层级分类法”,将初始的分类对象按规定的若干个属性特征逐次地分成相应的若干个层级类目,并排列成一个有层次、逐渐展开的分类体系。——关系:同位类并列,且不重复、不交叉;上下位类隶属——概念:上位类:一个类目对于由它直接划分出来的下一级类目而言下位类:由上位类直接划分出来的下一级类目相对于上位类。同位类:由一个类目直接划分出来的下一级类目,彼此称为同位类◎如:省、市、县的行政划分法;交通部门的层级划分。——线分类法的基本原则:◎下位类类目的总范围应与其上位类类目范围相等◎对上位类类目划分时,应选择适当的划分基准◎同位类类目之间不交叉、不重复◎分类体系同不应有空层或加层◎如:企业的分类.——线分类的特点是用分类的层级数量与容量来表示的。——线分类的层级数量反映了信息分类的深度,与具体任务有关;——分类的层级容量反映了分类系统所包含的信息容量,由分类对象的情况确定线分类法优、缺点◎优点:层次分明,较好地反映类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属于传统的习惯分类方式,既符合手工处理信息习惯,又便于计算机处理信息◎缺点:结构弹性差,修改较困难;分层较多时,会影响数据处理的速度。2、面分类法(面分成彼此独立的若干类目)◎面分类法:将所选定分类对象的属性或特征视为若干个“面”,每个面中再分成彼此独立的若干个类目。使用时,根据需要将这些“面”中的类目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复合类目。如:服装(P123)、集装箱的分类。◎面分类的基本原则——根据分类对象的属性或特征划分各个面——不同的面的类目不能相互交叉、不能重复出现——每个面都有严格的固定位置——根据实际需要确定面的选择及位置◎面分类的特点:信息是由面及面内的类目确定,反映信息的属性和特征。面分类法优、缺点◎优点:分类结构具有较大的柔性,增减面、类目较容易;适应性强,对计算机处理信息有良好的适应性,可按任意面进行检索。◎缺点:不能充分利用容量,因为许多可组配的类目无实用价值。线、面分类法的区别:(图4-1,P125)——线分类类目之间有隶属关系;——面分类是个面之间具有并列关系,每个面都有独立的含义。3、综合分类法◎(1)线分类为主,后面是面分类(图4-2,P125)◎(2)面分类为主,中间有部分线分类的分类结构图(图4-3,P126)第二节信息编码定义:编码:将事物或概念赋予一定规律性的易于人或计算机识别和处理的符号、图文、文字等。它是人们统一认识、统一观点、交换信息的一种技术手段。信息编码:将信息用一种易于被计算机和人识别的符号体系表示出来的过程。信息编码的直接产物为代码,它是表示特定信息的一个或一组的有序排列的符号,便于人或计算机识别与处理。代码一般是以字符集合的形式出现,叫“代码集”。一、代码的功能及编码原则:◎标识唯一(最基本的)——代码本身代替了某事物或概念的具体名称,并作为标识该事物或概念的唯一标志,如学号。——优势:唯一、简单、准确◎分类:当编码对象是按照其属性或特征进行分类,并分别赋予代码时,代码可反映编码对象的类别,如火车、公交车的编号。◎排序:当编码对象是按其发现的时间、所占有的空间等顺序关系进行分类,并赋予代码时,代码可反映编码对象的排列顺序关系,如工号,房间号。◎特定含义:用一些专用字符或对某些字符做出一些特殊规定时,代码具有一定的特殊意义。◎P1272、编码的基本原则——唯一性(最基本的)——可扩充性(留有备用码)——简短性(方便处理)——格式一致性(规范、提高代码的可靠性)——适应性(便于修改)——含义性(包含最大限度的含义)——稳定性(最少可能的变化)——识别性(方便用户了解和使用)——可操作性(方便操作,减少处理时间)代码无含义代码有含义代码顺序码无序码系列顺序码数值化字母顺序码层次码特征组合码矩阵码复合码镶嵌式组合码二、代码的种类及编码方法按功能,代码可分为无含义码和有含义码。(一)、无含义码——定义:本身无实际含义,不提供任何有关编码对象的信息,只作为编码对象的唯一标识,代替编码对象的名称。顺序码:是将顺序的自然数或字母赋予编码对象。——顺序码最简单、最常用的代码。——顺序码的优点:代码简短;使用方便;易于管理,易于添加;对编码对象的顺序无任何特殊规定和要求。——顺序码的缺点:代码本身没给出任何有关编码对象的其他信息,不便于记忆。——顺序码的编码容量问题。无序码:将无序的自然数或字母赋予编码对象。——此码无任何编写规律,是靠机器的随机程序产生的2、有含义码——指代码本身具有某种实际含义。——不仅作为编码对象的唯一标识,起替代编码对象名称的作用,还能提供编码对象的有关信息(如分类、排序、逻辑意义等)。——常用的有含义代码:1、系列顺序码:是一种特殊的顺序码。它将顺序码分段并与分类编码对象一一对应,给每段对象赋予一定的顺序码。通常对分类深度不大的分类对象进行编码时采用这种方法。它的优点与顺序码相同。还可标识编码对象的一定属性和特征,提供有关编码对象的某些附加信息。要用代码表。缺点是当系列顺序码空码多时,不便于机器处理,不适用于复杂的分类体系编码。2、数值化字母顺序码:按编码对象名称的字母顺序然后分别赋予不断增加的数字码编写的编码。优点:编码对象容易归类。容易维持并可起到代码索引(按字母顺序编写)的作用,便于检索。缺点:需要留有足够的备用代码。使用寿命短,各类目密集程度也不均匀。一般适用于根据人名、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名称来检索信息3、层次码:常用于线分类体系,它是按分类对象的从属、层次关系为排列顺序的一种代码。可以是按工艺、材料、用途等属性来排列。代码从左至右表示的层级由高至低。每个层级的代码采用顺序码或序列顺序码。优点:能明确表明分类对象的类别。代码本身有严格的隶属关系。各层代码在分类上都具有一定的含义。结构简单,容量大,便于机器求和汇总。特点:弹性差、当层次多时,代码位数较长、它是先分类后编码,必须制定一定的分类规范和说明,编码人员才能进行工作。※※GB2260—91行政区划代码共六位:1至2表示省;三四位表示地区;(如01-20,51-70表示直辖市;21-50表示地区等)五六位表示县(01-18表示市辖区或地辖市;21-80表示县;81-99表示县级市)4、特征组合码:常用于面分类体系。它是将分类对象特征或属性分成若干个面,每个面内的诸类目按其规律分别进行编码。面与面之间没有层次关系,也没有隶属关系优点:具有一定的柔性能比较简单的增加分类面的个数,必要时还可更换个别的面适于计算机处理信息。在使用时可用全部代码,也可用部分代码。根据面的特征及面的代码符便可确定分类编码对象的特征。缺点:代码容量利用低。不适于求和汇总。P1355、矩阵码:是一种建立在多维空间坐标位置基础上的代码,代码的值是通过赋予多维空间坐标的代码组合组成,或是通过赋予多维空间位置的序号而构成。常用的两维空间矩阵码是一个两维的长方形代码群。优点:由于矩阵码是建立在多维空间坐标位置基础上而构成的,因此代码逻辑关系明确,代码易编,也容易解释代码的含义。缺点:编制代码时比较困难,需要考虑建立一定的逻辑关系。6、复合码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完整的、独立的代码组成。如分类部分+标识部分的复合码。分类部分表示分类编码对象的属性或特征的层次关系,隶属关系;标识部分起着分类编码对象的注册号(即登记号)的作用。应用:美国物资编目,图4-6,P136。另一种形式:层次+标识部分。例表4-6,P137优点:代码结构具有较大的柔性,易于扩大代码的容量和调整分类编码对象的所属类别;代码的标识部分可用于不同的信息系统,便于系统间信息交换。缺点:代码总长度较长。※※GB11643—1999公民身份证号码六位数字地址码、八位出生日期码、三位顺序码和一位数字检验码整个编码方案就是采用分类部分+标识部分的组合形式。以地址和出生日期为特征属性先进行分类,在分类方法上采用了特征组合结构,标识部分用数字顺序码表示。复合码7、镶嵌式组合码由相互独立的两部分代码镶嵌组成,每一部分的代码长度都是变化的,且两部分的代码长度总和恒定。优点:大大节约了码位,节省了计算机存储空间缺点:代码编码工作较复杂(调查研究,分析编码对象的特征及规律,确定编码对象的容量范围,最后确定组合码的总长度及镶嵌结构)例:国际标准书号(ISBN),图4-9,P139。其由相互独立的两部分代码镶嵌而成。其规律是一部分代码长度由小至大变化,另一部分代码长度则由大至小变化,从而保证了镶嵌式组合码码长的恒定。如书刊码:ISBNISBN是Internationalstandardofbooknumber英文首字母的缩写,即国际标准书号,它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72年公布的一项国际通用的出版物统一编号方法。所有正规出版的普通图书版权页都有ISBN号。它由10位数字组成,这10位数字由组号、出版者号、书名号、校验号这四部分组成,其间用“-”相连。ISBN号是由10位数字组成,共分四段:1.组号:代表出版者的国家,地理区域,语种等,我国大陆的组号为“7”。2.出版者号:代表组内所属的一个具体出版者(出版社,出版公司等)。由国家或地区的ISBN中心设置和分配,可取1-7位数字。3.书名号:书名号是由出版者给予每种出版物的编号。4.校验号:校验号是ISBN号的最后一位数值,它能够校验出ISBN号是否正确.例如:《信息管理基础》一书的ISBN号是:7-302-02204-6,所代表的意思是:7,代表中国;302,代表清华大学出版社;02204,是书名号;6,是检验码。第三节物流信息分类编码一、物流信息编码的必要性——物流信息编码的概念:按照物流系统的内部规律,将物流系统中涉及的对象进行代码化,它是物流信息管理的基本手段,是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原因:——物流活动本身具有复杂性,须借助信息渠
本文标题:物流信息技术第四章分类编码技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069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