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慷而慨。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第一课新闻两则毛泽东伟大的诗人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故居——湖南湘潭县韶山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1913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读书1924年在上海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在武汉1938年春在延安窑洞撰写《论持久战》1936年长征途中1947年转战陕北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册封面《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1949年在开国大典上本课学习重点:•了解新闻写作的特点,理清记叙文六要素。•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精练,感受我军所向披靡、不可抵挡之气势。高屋建瓴瑰宝荻港溃退歼灭锐不可当要塞殷绥靖阻遏禧鄂豫língguīdíkuìjiāndāngsàiyīnsuíjìngèxǐèyù毛泽东★新闻六要素(记叙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狭义:指消息。广义: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新闻的特点:真实性时效性简洁性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报道迅速及时。语言简明扼要。★新闻多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兼有议论。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引标、主标、副标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领起下文。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这两部分有时在主体中,有时可省略。必不可少的三部分辅助新闻结构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结语——新闻结尾(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思考题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2、再读课文,理清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3、精读课文,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标题导语主体•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事件的经过和结果: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何人?(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因?(Why?)何事?(What?)如何?(How?)阅读新闻时心里自觉地问这六个问题,新闻也就不难把握了。6个“W”共同构筑了把握新闻的道路和途径(way)。新闻要素1、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全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人数之多(兵力)(战线)之长攻势之利地点和事件结果导语:从“人民解放军”到“渡江区域”。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战况)2、主体部分写了什么?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具体叙述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情形,并分析了我军克敌制胜的原因。时间队伍地点渡过兵力20日夜——21日夜21日下午5时起——22日22时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安庆——芜湖九江——安庆南京——江阴30万2/3大部21日下午5时起——22日22时3、三路军的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中路军:二十日夜起西路军: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时间并列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抵抗甚为微弱东路军:——结构顺序决定于时间和事件本身的特点。九江江阴安庆芜湖九江江阴安庆芜湖5、谈谈文中议论部分的作用。从敌我双方阐述了渡江战役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指出国民党违背历史潮流,有力证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是正义的战争,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文章结构(第一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标题(渡江战役胜利成功)导语第一、二句其余部分主体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作业布置抄词、注音、解释词语。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至四题。熟读第二则新闻,分析其要素和结构,在课本上勾画出来,下节课将检查和交流。课文阅读分析题(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1.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的作用是。2.(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能否删去?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概括写出人民军队所向无敌、战绩辉煌的两个短语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4.百万是夸张吗?为什么?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一句中的(不含)、均有何表达作用?导语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引起下文不能。这样写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不是,因三路大军加起来正好一百万。不含是不包括,体现本文语言确凿无误的特点;均是全的意思。突出了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自豪之情。毛泽东《中华我军解放南阳》背景简介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学习目标文体上新闻的特点和知识题材上战争的主题和思想语言上用语的准确和精炼•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六要素、结构)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人物中原我军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地点南阳原因蒋军因全局溃败,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在以徐州和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军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弃城南逃。经过和结果自去年7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文章结构(第二篇)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导语(第1句):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背景:(1)2—4,介绍南阳背景资料。(2)5—7,蒋军全线溃败的背景。主体:8—末尾,可分四层:1、(8—12)恢复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2、(13—17)发展壮大我党的武装力量。3、(18—22)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4、(23—末尾)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文章中心:第一则:通过写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经过,表现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气势,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第二则:通过写解放南阳的过程,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进军,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写法•构思特点•语言风格语言品味:认真思考讨论“研讨与练习三”,然后在全文中举例说明:新闻的语言具有哪些特点。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地区,共渡过了30万人。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越过”只表示经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突破”表明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渡至”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且文字简洁有力。“共”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24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揣摩语言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了。“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只是一般交代了时间,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句“二十一日”重复。小结:可见这则新闻的语言用词准确精练,铿锵有力。另外还有书面语和口头语相穿插,相益得彰(如“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文气十足;“不想再打了”“都很泄气”——非常口语化),各有妙处。课后习题:三、1.第二句好,表现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而且,内容比第一句丰富、完整、详细。2.第二句好,它嘲笑、讽刺了汤恩伯无能。3.第一句好,它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共产党的规模庞大。生机勃勃,富有气势。新闻语言特点:1、用词准确(例:《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多次运用“弃城”、“逃窜”、“被迫”等词,突出我军所向无敌,也揭露敌人虚弱的本色。)2、及时、准确、真实(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从发电到发表,“冲破”“突破”的区别,“冲破”受限制,“突破”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标题中“百万”一词准确、真实,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和东路军各35万人。)•这两则新闻特点(毛泽东所写新闻的特点)不但具备新闻本身语言特点,还有自己的特点)•准确: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简洁: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生动: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流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有力: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精彩语段:第一则: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证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第二则:在去年一个极短的时间内我们在这一区域曾经过早地执行分配土地地政策,犯了一些政策上地“左”的错误。但是随即纠正了,普遍地利用了抗日时期地经验,执行了减租息地社会政策和各阶层合理负担的财政政策。这样,就将一切可能联合或中立的社会阶层,均联合或中立起来,集中力量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势利及乡村中为最广
本文标题:新闻两则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070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