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土地经济学二〇一〇年六月张世芳第一章土地经济学导论第一节土地的含义与特点一、土地的含义1、土地是由地球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分、空气和植被等构成的自然综合体以及人类过去和现在活动成果所组成的经济综合体。1.1土地的横向范围:土地即地球表面除海洋之外的陆地及其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等陆地和水面。1.2土地的纵向幅度:从平面标起,土地要向上或向下延伸一定的幅度,形成一个垂直剖面。1.3土地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1.31土地与土壤的区别与联系:土壤指地球陆地上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是由岩石、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土壤只是土地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与其它因素共同配合,才能在土地利用,特别是农业土地利用中发挥重要作用。1.32土地与自然资源的区别: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存在的、可以为人类利用的物质、能量和生态环境系统。土地是一种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特殊自然资源,但是土地中的部分现在可能不能被人类利用,不能算自然资源。1.33土地与不动产和土地资源:不动产是经济和法律上的概念,是指具有产权的土地及地上建筑物;土地资源是指在目前和近期内人类可以开发利用的土地。二、土地的特性(一)土地的自然特性土地的自然特性是土地自然属性的反映,是土地所固有的,与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与否没有必然的联系。1、形成的自然性土地不同于其它生产资料,其它生产资料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因此可以增加;土地是自然的产物,不是人类劳动的产品,具有原始性和不可再生产性,人类不能创造土地。2、位置固定性土地的空间位置是固定的,不能移动。3、面积有限性地球的表面积决定了土地数量的固定性,而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决定了对于土地利用的程度,所以在一定的技术水平和时间范围内,可供人类利用的土地数量是有限的。4、质量差异性(异质性)由于土地物理构成的复杂性和区位性,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块土地。5、功能永久性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土地可以被多次反复利用。在合理使用和保护的条件下,农用土地的肥力可以不断提高,非农用土地可以反复利用,永无尽期。(二)土地的经济特性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数量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与人类对土地需求的无限性相结合,导致了土地供给的稀缺性。体现在两方面:土地供给总量与土地需求的矛盾;由于土地位置固定性和质量差异性导致某些地区和某种用途土地供给的特别稀缺上。2、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由于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对土地只能就地分别加以利用,因而土地利用的方式是相对分散的。3、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土地有多种用途,当土地一经投入某项用途之后,欲改变其利用方向,一般说是比较困难的。土地利用方向变更困难这一特征,要求人们在确定土地利用方向时,一定要进行详细勘察,作出长期周密的规划,决不能任意改变土地用途。4、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对土地的投入超过一定限度,就会产生报酬递减的后果。5、土地的保值特性由于人口增加-----土地需求增加—土地价格上涨。(三)土地的社会与法律特性1、土地利用的社会性2、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3、土地产权的社会性和法律性思考题:1、土地的概念2、土地的特性第二节土地的功能与分类一、土地的功能1、生产功能:土地具有生产能力,可以生产出粮食、蔬菜、药材、果品等满足人类生活得物品。2、承载功能:土地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空间,人类各种活动所需的建筑物、构筑物都要落实在具体的土地之上。3、生态景观功能由于土地的构成与形态包括了各种气候条件和自然景观,因此各类绿地、林地、风景旅游区用地等土地对于所在区域就具有了生态保护和景观功能。4、投资功能由于土地数量的有限性和供给的稀缺性,土地自然而然地具有了保值增值的特点,成为一种较好的投资品。5、社会保障功能中国农村土地实行集体所有制,土地可以为农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失业保障和医疗保障。土地是农民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和生存基础,可以为农民提供基本的衣食保障。二、土地分类1、按产权划分全民所有土地和集体所有土地。2、按分布位置划分土地可分为城市土地、城市郊区土地以及农村土地。城市土地的特点:对质地和肥力要求较简单;对区位要求更高;投入使用后的效益巨大;可容纳的生产投入量非常高;城市土地本身价值和它上面的建筑物价值具有不可分性。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由于城市趋于饱和并急剧膨胀,包括环境、交通等因素的不断恶化和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居住和商业用地等其他承载城市功能的土地开始到主城区以外寻找空间,出现了城市的郊区化发展趋势。农村土地:主要是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3、按土地利用现状划分为统一土地分类,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7年联合发布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采用一级、二级两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2个一级类、56个二级类。其中一级类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第三节土地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一、土地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土地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土地市场与地价2、农村土地利用3、土地的集约利用4、土地的规模利用5、土地的空间利用6、土地的可持续利用7、土地制度二、土地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系统分析方法2、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3、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4、比较分析第二章土地供求关系与价格决定第一节土地的供给一、土地供给的含义和类型(一)土地供给的概念土地供给就是指可利用土地的供给,即地球所能提供给人类社会利用的各种生产和人们生活活动用地的数量。土地的供给通常分为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二)土地的自然供给1、土地的自然供给的含义:又可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是指地球所能提供给人类社会利用的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和尚未利用但未来可资利用的土地资源。2、土地自然供给的特点不受任何人为因素或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其数量固定不变,是无弹性的供给(供给弹性为零),即土地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3、土地自然供给的制约因素:是否具备适宜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气候条件;是否具备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是否具备可资利用的淡水资源;是否具备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是否具备必要的交通条件。4、世界土地的自然供给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公里,其中海洋为3.61亿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积的70.8%;陆地为1.49亿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积的29.2%。其中在陆地上,50%以上的面积为难以利用和无法利用的土地(难以利用的土地约占陆地总面积的3%,无法利用的土地约占陆地总面积的50%)。适宜利用的土地约占陆地总面积的47%,约0.7亿即700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自然供给因国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比重排在前列的国家是印度、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美国(20%以上),永久性牧地占土地总面积比重排在前列的国家是南非、英国、中国、墨西哥、美国、巴西(20%以上),而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比重排在前列的国家是日本、巴西、加拿大、瑞典、俄罗斯联邦、德国、墨西哥、法国、美国、意大利、印度(20%以上)5、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1)面积辽阔,类型众多中国土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与整个欧洲面积相近,为亚洲面积的1/4,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5,在世界上是面积仅次于俄罗斯联邦和加拿大的大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东西相距达5200多公里。从沿海到内陆,分布着湿润、亚湿润、亚干旱、干旱等不同的干湿地区,并依次出现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半荒漠和荒漠等各种自然景观。南北直线距离5500多公里,从南到北,分别这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等多种热量带。另外,我国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等各种地貌类型齐全。在辽阔的土地上,各地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使我国的土地资源丰富多样,为发展我国多种经济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自然资源。(2)山地多,平地少中国的山地面积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3%,加上高原和丘陵的面积,合计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9%;平地面积不到1/3,其中盆地约占19%,平原约占12%。若以海拔高度计,海拔500米以上的地区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84%,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区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84%,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区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5%。可见我国山地面积之广,平地面积相对较少。(3)可利用的土地多,可供开发的后备资源少从中国土地资源的结构及其数量来看,草地、林地、内陆水域及潮滩、耕地、城镇、工矿、交通用地可利用或已利用的土地面积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3,这些丰富多样且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有利于我国农、林、牧、副、渔业生产的全面发展。但是难以利用的土地也不少,约占土地总面积的36.3%。同时后备资源严重不足。(4)地区分布不均衡,人均土地面积少中国土地资源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中国地区间的土地生产力也极不均衡。中国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具世界前列,各种重要土地资源类型的绝对数量均不小,但中国人口数量约占世界人口的1/5,故土地资源的相对数量极为有限,人多地少,尤其是人均耕地、人均林地、人均草地等不仅低于许多国家,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三)土地的经济供给1、土地经济供给的含义土地经济供给是指在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供给。2、土地经济供给的特点:动态的、有弹性的、也是有效的土地供给。3、土地自然供给和土地经济供给的关系(1)土地自然供给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基础,土地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2)土地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的具体用途而言的,如现在人们特别重视耕地或粮食用地的经济供给。(3)土地自然供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定的、无弹性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是动态的、变化的、有弹性的,并且不同用途的土地供给弹性不同。(4)一般而言,人类难以或无法增加土地的自然供给,但可以在自然供给的基础上增加经济供给。4、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土地经济供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以下几点相对重要。(1)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2)土地利用的知识和技能。(3)土地价格(4)土地利用计划(5)土地政策(6)土地供给者的行为5、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途径:(1)增加土地利用面积(2)提供集约经营水平(3)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4)调节消费结构(5)采用新技术(6)保护土地资源第二节土地需求一、引致需求与土地需求1、引致需求就是派生出的需求,即间接需求土地本身并不是需求的直接对象,土地需求都是派生的、间接的需求。2、土地需求:即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而产生的需求。二、农业用地需求吃饭、穿衣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需求。这两类需求的满足离不开农业。1、农业用地需求的类别一般来讲,农业用地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耕地需求:耕地是土地资源的精华,是农业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可进一步细分为粮食作物、油料、糖料、棉花、蔬菜等用地需求。(2)园地需求园地是集约经营多年生的草本或木本作物的用地。人类对园地的需求包括食用需求和非食用需求。(3)林地需求除了木材需求(造纸、装饰、船舶制造、房屋建造)之外,林木的生态需求(30%生态平衡)也是人类需求林地的重要原因。(4)牧草地需求牧草地是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用于畜牧业的土地。草本植物覆盖率一般在15%以上、树木郁闭度在10%以下、用于牧业的均化为牧草地。人类对牧草地的需求首先在于它能提供畜产品,此外在于牧草地在保护土地资源
本文标题:土 地 经 济 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096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