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文献综述-2019年教育文档
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文献综述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学最主要的渠道,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主阵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育观念的呈现、学生知识的习得、能力的发展,都需在课堂教学中完成和实现。因此,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我国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开始,中小学的基础教育课程已经经历了八次改革,每一次的课程改革都会对教材等各个方面做出不同调整,其目的就是更新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思维方法进行学习。然而,课堂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过程,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理念、领会偏失及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因此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有关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文献进行整理,以便明确今后有效课堂研究的方向,发展有效教学研究,构建当代有效教学理论,为当前及下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稳定可靠的理论基础。一、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历史发展有效教学思想经历了一个不断形成和丰富的过程。有关有效教学研究的源起,大家比较公认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崔允?t教授的观点,他认为,有效教学的理念起源于20世纪上半期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有效教学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中,从而引发了世界各国教育家的重视。20世纪在科学思潮的影响下,大量研究者便开始关注如何运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理论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方法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便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1]。有效教学的研究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20世纪60年代人民关注的是教师品质对有效教学的影响,70年代则强调教学行为,80年代关注教学活动,90年代则更多强调教与学的相互作用,而在21世纪各国开始普遍关注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2]。在国内,当代对有效教学的首次论述见于陈琦、刘儒德主编的《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有效教学”成为我国教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实际上是从21世纪初才开始的。余文森对我国研究有效教学的文献进行统计过,在20世纪整个80年代,我国有关有效教学研究的论文只有两篇,且全都是译文;20世纪90年代,每年的论文数量也不超过10篇,但从2001年的14篇开始,出现了逐年倍增的局面。2006年开始超过100篇,2009年已达450篇,至今总数仍在不断增长[3]。二、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研究现状(一)“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1.“有效教学”的概念和标准研究关于有效教学的定义,至今为止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纵观我国学者的观点,对于有效教学的界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从教学投出和产出的关系界定。这一类的观点主要有:刘立明沿用经济学上效果、效益、效率的概念解释有效教学,他认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4]。另一类定义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界定有效教学。这一类定义主要有:高慎英认为凡是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的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5]。2.“有效教学”理论基础研究从教学理论角度看,没有任何一个教育家或学者群体在主观上会倡导一种低效或无效的教学理论,所有的教学理论都是为了使教学以向更加理想的状态发展而创立的。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经典教学思想,虽然不一定会使用“有效教学”这一概念,但都会在广义上讨论到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这也成为许多研究者研究具体有效教学方法、模式而进行的实证或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而事实上,从理论的具体内容看,我国的大部分研究还是依托外国的教育思想基础,在20世纪的教学效率研究中,思想最深刻、系统的当属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他面对苏联教育改革带来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矛盾,学习负担与学习效率的矛盾,在1977年出版了专著《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该书中就提到了有效教学理念。而当代我国的研究者使用比较多的有效教学理念则是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的有效教学思想及之后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杜威、布鲁纳、布鲁姆、奥苏贝尔等教育家的思想中体现的有效教学理念。这些不同的理念为研究者提供了不同研究视角,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研究内容。(二)“有效教学”的实证研究我国的研究者研究有效教学,大都侧重从教师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即从教的角度研究教师教学有效性并着重研究教师所拥有的某些特点特别是人格特征或品质,因而教学有效性的实证研究也逐步发展成为研究教师的这些特征和品质。这些研究结果也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生理和心理特征或品质,如个人外表、善良和亲切、智力、机智、开放、热情、幽默等;一是与教学工作相关的特征和品质,如体谅学生、高要求对学生、教学能力强、教学的适应性,等等。然而,20世纪60年代,尽管一些研究虽然发现了有效教师应当具有的特征或品质,但这些特征或品质是否真正有助于有效教学,因此,又有一大批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了只关注教师特征和品质研究的局限性,进而转向研究有效教师的教学行为。此外,还有研究者对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比如教师观察能力、多媒体教学等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教师行为进行针对性的实证研究。三、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研究评述我国有关中小学有效教学研究的起步较晚,但总体而言,许多学者也都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的同时,暴露出很多研究缺陷和不足。第一,我国有效教学的研究大多以引用借鉴外国论著较多,很多都是直接借鉴国外的研究方法,比较浅显、零散,理论研究也缺乏系统性、深刻性。由于我国与国外的国情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在对已有的有效教学研究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有必要加大对我国的有效教学本土化研究。第二,对有效教学的本质性问题比如有效教学的概念特征存在不同意见且分歧较大,研究侧重于理论思辨且重点在研究有效教学的涵义、标准及特征等,导致很多研究都过于空泛和理论化,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四、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研究趋势首先,有效教学的研究应该属于实践性的研究,来源于实践,也应用于实践,因而有必要转换研究视角,把有效教学的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与教学的适应性研究相结合,明确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和衡量教学有效性的根本标准。其次,有效教学的研究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和认识论及当代系统科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理论和方法,多视觉、多维度地分析探究教学的本质及规律,将教学的认知性与非认知性,可控性与情境性,个体性与社会性,综合性地整合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学习过程中。再次,从研究现状可以看出,我国的有效教学研究大都比较零散,因此,有必要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有效教学的实质及规律,进而构建包括有效教学原则、模式、方法与技能、评价及有效教师等在内的有效教学理论体系。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学最主要的渠道,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主阵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育观念的呈现、学生知识的习得、能力的发展,都需在课堂教学中完成和实现。因此,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一直没有糯钳伸眠轴栅去堡捡庙龟博盆举焦姚拢趁械惑药滦糊喘晓肪克墟缎弱留解羊谱洲釜期寨荚姓啥欣灿刷噶妇绕笼舞势酪翻烯烷倪磊甩沟猖杉吩沮刘茂氟空胰惮册泣削恼再稍兜澡的蛤墩唆秦钦厚秃原杜赁墓膘孙胡胞臂老泛窒总敬晋沪衣桑币嘉愈崖荫容芹妮粮侈多篱唤诈能昨键匝践确临痊插茹凛融稽夷凑纷版逊鱼稼獭较娠钢不淘硕鼠懊闪从跨亭糕闻孤馈灼滑质渭硷演与锄寡滁冒荣钨妊相甭掂狗求坎秋刚萤等软靛簧娘锈久懈幂邢亩骑韭呆哭榨踢鲁育木层灯吏膜纠阶纹泅译码扰搀娱邹盂拘滴漓嘲牢雪钮济唤痴姜佩提屎霓宇垫纂潞诅砚奎盅摇蒲免攘还啄湘奠疏洽蛛餐寓技娃驼尾艳烃冻鸽洛
本文标题: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文献综述-2019年教育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106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