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博物馆案例分析苏州博物馆新馆简介:苏州博物馆是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建设历时3年,总建筑面积达2.65万平方米,建筑群设计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风格,成为展示传统苏州和现代苏州文化的标志性建筑。设计者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地理位置:博物馆北倚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东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南对苏州“文化长廊”起点东北街,西接城市干道齐门路。设计理念:“中而新,苏而新”是苏州博物馆的设计理念。就苏州博物馆而言,贝聿铭用了现代主义的手法,通过玻璃,木材,混凝土等材料以及贝聿铭常用的设计手段比如几何形体、通透的玻璃幕墙、多边形窗户、玻璃顶配金属遮光条采光、园林式庭院等将中国传统建筑、苏州传统建筑、中国古典园林通过现代主义的手法演绎,创造出了一种新的中式风格建筑。整体布局: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机理都恰到好处。建筑造型: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诊释,在苏州博物馆的顶端加入尖角,因此又带有了些许欧式风格元素。白色粉墙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合在一起。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建筑结构:建筑构造采用玻璃、开放式钢结构,特别是屋顶的立体几何形天窗,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新馆屋顶之上,立体几何形框体内的金字塔形玻璃天窗的设计,充满了智慧、情趣与匠心。加之木质边框和白色天花,同时,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取代了传统建筑的雕花木窗,因此光线柔和,便于调控,以适宜博物馆展陈。新馆建筑将三角型作为突出的造型元素和结构特征,表现在建筑的各个细节之中。在中央大厅和许多展厅中,屋顶的框架线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框架内的玻璃和白色天花互相交错,象是一幅几何形错觉绘画,给人以奇妙的视觉感受。建筑采光:在整个展区内部大量自然采光,采用的是天窗采光和六角形的窗洞采光。玻璃同时又将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融合在一起,互相渗透。在建筑形式方面,达到了内部与外部的统一。辛亥革命博物馆简介: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是武汉市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而兴建的一座专题博物馆,位于武汉市武昌区阅马场首义广场南侧,总建筑面积22142㎡,分为地下一层和地上三层,设有1个序厅、5个基本陈列展厅和1个多功能展厅,集陈列展示、文物收藏、宣传教育与科学研究等功能于一体,是现有辛亥革命专题博物馆中展览规模最大、陈列科技含量最高、复原场景最多、参观导览系统最全的博物馆。场地选址: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位于武昌区阅马场首义广场南侧轴线上,北临彭刘杨路,南抵张之洞路,东邻楚善街,西靠体育街,四周开阔,环境优雅,交通便利。建筑造型:1.辛亥革命博物馆的外形设计独特,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和现代建筑特色,高台大屋顶的架构,彰显中国建筑双坡屋顶和飞檐翘角的特质;几何形外观和楚国红色调,寓意敢为人先的首义精神,俯瞰呈V字造型,寓意胜利和武汉的腾飞。博物馆正面采用严谨的对称方法,使得建筑整体庄严肃穆。2.外墙利用自然雕琢、风化的纹理,创造出建筑“破土而出、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营造出凝重的历史纪念氛围。与周边蛇山、红楼及武昌老城区景观协调共存。3.建筑外墙采用红色,基座采用黑色,“红”与“黑”两色的对比,不仅反映了辛亥革命博物馆所表达的“革命”与“黑暗”的对应,也体现了楚国建筑“红”与“黑”的基调。红色的主基调与红楼的色彩协调统一。空间层高:辛亥革命博物馆博物馆共分四层,地下一层,层高5.4米;地上三层,层高分别为7.2米、7.2米和6.6米建筑总高度为22.5米。建筑结构:采用折板空间钢架的结构体系,建筑表皮的三角形斜柱既作为外幕墙支撑骨架,又作为楼层竖向支撑结构,进行一体化设计,实现了规则无柱的展厅和公共空间,达到了建筑与结构形式的完美统一。
本文标题:博物馆案例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117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