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专题突破
2018年中考化学总复习《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专题突破【考纲要求】1.掌握溶液、溶质、溶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等概念。2.掌握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了解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3.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知识网络】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组成:溶质和溶剂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固体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溶解度变化规律: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溶解度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OH)2常用溶解度曲线表示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100%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步骤:计算、称量、溶解定义:固体溶质从饱和溶液中析出的过程方蒸发溶剂,适于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的物质结晶法冷却热的饱和溶液,适于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大的物质放热,如:NaOH浓H2SO4溶解现象吸热,如NH4NO3变化不明显,如NaCl乳化现象:洗洁精洗衣物和餐具上油污是发生了乳化现象【考点梳理】考点一、溶液、溶解现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溶液(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2)组成:溶质和溶剂。(3)特征: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密度、浓度、性质都相同。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改变,溶液久置不出现沉淀,不分层。2.溶解现象(1)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①溶剂的温度:温度越高,溶解越快。②固体溶质的颗粒大小:颗粒越小,溶解越快。③搅拌加速溶解。(2)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物质溶解时,往往会引起温度的改变。溶解的过程发生两个变化:①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要吸收热量;②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过程,要放出热量。当吸热大于放热时,溶液温度降低,反之升高。(3)溶于水温度升高的物质:氢氧化钠、浓硫酸等,溶于水温度降低的物质:硝酸铵等。3.正确区分乳化现象和溶解现象(1)乳化是使用乳化剂将植物油(的油珠)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存在于水中而不能聚集。(2)溶解则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在溶剂的作用下,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溶剂中。乳化作用得到的是乳浊液,溶解后得到的是溶液。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定义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3)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须注意以下两点: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只有在“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这两个条件下才有意义,脱离了这两个条件,无法判断是否饱和。②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一定要指明具体的溶质,同一溶剂对一种溶质已经饱和,但对另一种溶质却不一定饱和。5.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温度下,看该溶液中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存在,如果有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溶质与溶液共存,那么这种溶液就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否则是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或者向其中加入同种溶质的固体粉末,看其是否继续溶解,从而判断溶液是否饱和。【要点诠释】1.溶质与溶剂的质量具有加和性,体积不具有加和性,即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体积+溶剂体积≠溶液体积。2.溶液一般是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溶液“透明”包括无色透明和有色透明,如硫酸铜溶液为蓝色,氯化铁溶液为黄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透明”不是溶液的基本特征,如水、酒精虽然透明,但不是溶液。2.如果加入水中的物质与水发生化学反应,那么溶质就是与水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如:把生石灰放入一定量的水中,溶质是氢氧化钙,而不是氧化钙[CaO+H2O=Ca(OH)2];三氧化硫通入水中与水反应生成硫酸,溶质是硫酸[SO3+H2O=H2SO4]。3.注意区分反应热与溶解热。反应热是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溶解热则是物质溶解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将氧化钙和氢氧化钠放入水中,都会放出热量,但放热的本质不同,前者是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时放出的热量,是反应热,后者是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出的热量,是溶解热。考点二、溶解度、溶解度曲线1.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2)四要素:①一定温度;②100g溶剂;③饱和状态;④单位:g。(3)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温度。2.溶解度曲线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熟石灰。3.溶解度曲线图中的点表示的意义(1)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该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处于饱和状态。(2)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相等。(3)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所处的状态是不饱和状态。(4)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表示溶液所处的状态是过饱和状态(或溶质未完全溶解)。4.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增大;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要点诠释】1.理解溶解度需抓住以下四要素:(1)条件:在一定温度下。因为物质的溶解度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故不指明温度时,溶解度没有意义。(2)标准:在100g溶剂中。物质溶解量的多少与溶剂量的多少成正比,要比较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必须用等量的溶剂。此处100g是指溶剂质量,不能误认为是溶液质量。(3)状态:达到饱和时。只有在一定量溶剂中(100g)达到饱和时(溶解最大限度),溶质的量才是一个确定的值,否则溶解度就不是一个确定的值。(4)单位:以g为单位。2.可从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认识气体的溶解度。如:夏天打开汽水瓶盖时,压强减小,气体的溶解度减小,会有大量气体涌出;喝汽水后会打嗝,是因为汽水到胃中后,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减小。溶解度曲线题专项训练【自主学习,露问题】1.(2017南通)甲、乙、丙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甲>乙>丙B.t1℃时,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C.t2℃时,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均有溶质析出D.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可通过溶解、加热浓缩、冷却结晶的方法提纯2.根据如图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将乙的饱和溶液过滤,能得到不饱和溶液B.t1℃时,甲溶液、乙溶液的溶质质量相等C.t2℃185g甲溶液降温至t1℃时,能析出49g晶体D.将26%的甲溶液从t2℃降温到t1℃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3.氯化钠和硝酸钾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B.常用冷却结晶的方法从氯化钠溶液中获得其晶体C.40℃时,将35g硝酸钾晶体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9.0%D.将2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升温至60℃,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忽略水分蒸发)4.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30℃时,甲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40%B.20℃时,甲、乙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C.将等质量的甲、乙固体,分别配成30℃的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甲乙D.将20℃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30℃,所得甲、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5.右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考虑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20℃时,甲、乙具有相同的溶解度B.甲、乙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20℃时,可以配置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5%的甲溶液D.50℃时,甲和乙各30g分别加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同时等速降温,则乙溶液中先有固体出现6.右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t1℃时,甲与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同B.乙中混有少量甲时,应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乙C.甲属于易溶物质D.t2℃时,30g甲能溶解于50g水中形成80g溶液7.如图是甲、乙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P点所表示的溶液是t3℃时甲的饱和溶液B.可用t1℃时20%的甲溶液配制10%的甲溶液C.若甲中含有少量乙,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D.分别将t3℃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降温至t2℃,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8.物质甲与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A.0℃时乙的溶解度为35.7B.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比乙的大C.从t2℃降至t1℃,甲溶液中有晶体析出D.甲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程度比乙的大9.物质甲与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的饱和溶液从t4降温至t1溶质质量分数先增大后减小B.乙的饱和溶液从t1升温至t4溶质质量分数增大C.等质量甲、乙饱和溶液从t3降温到t1,析出晶体的质量(不带结晶水):乙甲D.b、c点乙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且大于a点甲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10.右图所示为X、Y、Z三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X中含有少量Y,应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XB.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是YX=ZC.t3℃时,将X溶液降温到t1℃,X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小D.t3℃时,将等质量X、Y、Z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所得溶液质量大小关系是ZYX考点三、溶质质量分数、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1.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1)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2)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100g+溶解度)×100%2.配制溶液的主要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3.计算溶质质量分数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公式中溶质的质量必须是已溶解的物质的质量,未溶解的物质不是溶液的组成部分,当然也不是溶质。(2)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所以形成溶液的质量是所有溶质的质量之和加上溶剂的质量,该溶液中某种溶质的质量分数即为该溶质的质量除以溶液的总质量。(3)计算时,分子与分母的单位要统一。(4)CaO,Na2O,SO3等易与水反应的物质溶于水时,与水反应生成Ca(OH)2,NaOH,H2SO4,溶质是反应后的生成物Ca(OH)2,NaOH,H2SO4,而不是原物质CaO,Na2O,SO3,所以溶质的质量是溶液中Ca(OH)2,NaOH,H2SO4的质量。(5)CuSO4·5H2O,Na2CO3·10H2O等结晶水合物溶于水时,溶质是CuSO4,Na2CO3,而结晶水会“进入”溶剂。(6)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以由溶解度直接求得。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g100%溶解度溶解度【要点诠释】1.在关于生成物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中,重点在于计算生成物溶液的质量。生成物溶液的质量有两种求法:(1)用质量守恒定律来求,生成物溶液的质量=反应前所加物质的质量总和一反应生成的气体质量一反应生成的沉淀质量(如有不溶的杂质也应减去)。(2)生成物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在计算溶剂的质量时要考虑反应是否生成了水,还要考虑反应物溶液中的水。2.溶液配制过程中溶液浓度出现偏差的分析:(1)配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低的原因:①溶质过少;②溶剂过多;③溶质过少与溶剂过多同时存在。(2)配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高的原因:①溶质过多;②溶剂过少;③溶质过多与溶剂过少同时存在。(3)出现溶质和溶剂过多或过少的原因主要有:①计算出现错误;②称量与量取出现错误;③操作不规范,损失了溶质或溶剂;④溶质纯度不高或量器精确度不高等。考点四、溶液的稀释、浓缩和结晶1.关于溶液稀释的计算:(1)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2)若设浓溶液质量为A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加水稀释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的稀溶液Bg,则Ag×a%=
本文标题:《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专题突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181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