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从树形结构到城市空间
从树形结构到城市空间摘要:《Acityisnotatree》是一篇探讨设计思想方法的论文,其原则并不限于城市设计。值得商榷的,一是亚历山大的价值观,其次是城市的形成过程总是发生的,其复杂性还不能十分确切的表现在半网格和树形结构的差别上。不过由于这一新的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的诞生,现在至少理论上已可能解决丰富而又复杂的城市问题了。关键词:城市设计树形结构武汉空间结构引言:本文通过研究亚历山大的论文《Thecityisnotatree》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由此展开对武汉城市空间的思考。1树形结构的城市是不真实的亚历山大首先分析了自然城市和人工城市的差别,他认为自然城市是一种半网络结构,而人工城市则是一种简单线性的树状结构。对于什么是“结构”,什么是系统,亚历山大举了很多例子,然后亚历山大具体分析了两种不同系统结构的形成过程和结构的不同,从中可以简单的得出以下几个理解:1.树形结构,从数学上说,是一种半网络结构的特例,因此这里所说的“半网络结构”其实应该具体说是不属于树形结构的半网络结构2.树形结构的形成遵循了比半网络结构更为严格和更多的规则3.树形结构之所以在城市结构中使城市受到损伤,正是因为其缺乏半网络结构所具有的联系的多样性和结构复杂性。可以这么理解:复杂,而不是简洁,在城市结构中成为了优点。在分析了一系列树形结构的城市乌托邦范式之后,亚历山大给出了一个更为清晰的对于树形结构在城市中的缺陷的说明:“无论何时我们有树形结构,这都意味着在这个结构中,没有任一单元的任何部分曾和其他单元有连接,除非以整个这一单元为媒介。这种限制的危害究竟有多大是难以领悟的。这有点儿像一个家庭中的成员不能自由地和外人交朋友,除非整个家庭和外界交友一样。[1]”“Forthehumanmind,thetreeistheeasiestVehicleforcomplexthoughts.Butthecityisnot,cannot,mustnotbeatree.Thecityisareceptacleforlife.Ifthereceptacleseverstheoverlapofthestrandsoflifewithinit,becauseitisatree,itwillbelikeabowlfullofrazorbladesonedge,readytocutupwhateverisentrustedtoit.Insuchareceptaclelifewillbecuttopieces.Ifwemakecitieswhicharetrees,theywillcutourlifewithintopieces.”对人类思维来说,树形是传递复杂思想的最容易的媒介。但是,城市不是,也不能是,且必须不是树形结构。城市是生活的容器。假如因为此容器是树形结构,从而割断了在其间的生活流的互相交叠,那么这样的城市就像是一个盛满直立刀片的碗一样,随时准备切断任何交赋予它的物体。在这样的容器中,生活被隔成了碎片。倘若我们建造具有树形结构的城市,那么,这种城市,将把我们在其间的生活绞得粉碎。亚历山大认为优良的城市结构必须和社会生活产生对应关系,他认为树形结构的城市是不真实的,因为社会生活本身不是一种等级制的树状结构,现代社会其实已经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完全闭合的小圈子,而是由无数的互相交叠的圈子共同形成的半网络结构。因此亚历山大批判了“邻里”这个概念,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似乎根本不存在闭合的、象认为设计的城市邻里社区那样的邻里社团概念[1]。2树形结构引发的思考既然树形结构如此的违反自然规律,那么为什么我们总是试图用树形结构来控制一切呢?无论是早期的专制主义社会、还是现在的树形城市设计,我们似乎总是迷恋于树形结构。亚历山大认为这源于人类头脑思维方式——人总是将一切思维对象都解析、简化为树形结构,的确这种思维能力让我们逐步深入的认识复杂的自然界,而当我们不再仅仅停留在“认识”而是试图去“制造”或者“复制”的时候,这种思维方式则使我们滑向了真理的反面。在亚历山大所给出的半网络结构和树形结构的城市结构实例分析中,我们大约能够知道一些基本点的差别:树状结构通过限定边界来规划城市生活,而半网络结构则通过明确一个中心来组织城市生活,这时,边界往往自然形成并且处于动态状态,这种结构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结构,城市生活随时随地发生交叠。这种理论对于我们的设计非常有启发:我们在社区计划中更应该着力于建立中心、从而通过自然的引力来诱发、丰富城市生活,让各种生活团体自然形成并且动态变化,而不是去着力于建设静态的、死板的、封闭的边界围墙。这将是两种思路。对于一个建筑空间体系的设计方法不应该放大到城市之中,在建筑中很多大师着力于建立边界、而让生活中心自然发生和形成,而城市生活的设计却应该相反[2]。我们可以基本上根据亚历山大的这篇文章整理出以下几个优良城市的原则:1城市功能应该适当分散、混合,反对将多种类似功能的城市建筑高密度集中的这种分区制做法。2有几个词语在城市设计中成为褒义词:均匀、混合、复杂、丰富、开放。3们应该基于新时代的开放民主互动体系进行城市思考,而不应该再基于一种简单线性的、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权威主义的、封闭专制的落后思维系统进行城市设计和城市思考。3对武汉城市空间结构的思考3.1非常典型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历程武汉起源于军事要塞,后来,城市功能转变到以商贸为主,城市形态相应变化,特别是近代工商化的发展使城市沿着长江和汉江带状延伸。张公堤等堤防的修设保障了城市拓展,城市出现向内陆纵深发展的态势。建国后“一五”时期结合武钢、武重、武锅等项目选址,武汉城市规模从1953年的37.6平方公里急剧增加到1958年的108平方公里,拉开了城市的空间框架。上世纪90年代以来,开发区和区级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城市规模加速扩大,城市建设开始跨越主城向城市地区沿主要交通干线发展,呈现蔓延式的扩张[3]。3.2相对分散的城市发展空间武汉是百湖之市,受江河湖泊以及低洼湿地等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制,发展空间相对比较分散零碎。两江交汇、湖泊密布、山水相间的自然地理特征,造就了武汉丰富多彩的城市空间和独特的城市格局,但是也给城市空间拓展造成了一定的限制,使得发展空间比较分散零碎,难以形成长期集聚式优化发展的充足空间,也使城市继续向外扩展面临较大的门槛。主城周边5个分蓄洪区的设置保障了城市安全,但客观上对城市拓展造成了一定限制。3.3三镇关系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受政策及投资取向影响,三镇均衡发展一直处在理想的追求状态。无论是汉口租界商贸发达、汉阳官办工业兴盛,还是“一五”武昌的大发展,上世纪90年代两个开发区的崛起,三镇始终处在一种不同步的动态平衡中,造成了主城空间拓展重点方向的不均衡。三镇一直未能形成完整的、有机的一体化格局,在其城市框架一直不断拉伸的状态下,各自也未能形成相对独立的功能体系。在功能结构上,武汉在实施“退二进三”战略过程中一些企业消亡,中心城区的产业用地大部分被用作房地产开发,与1993年比,武汉市工业用地比例由23.2%下降到了16.8%。相对来说,上世纪90年代以后,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居住用地建设的规模大幅增加,居住用地比例由24.7%上升至31.7%,但武汉却未能在三镇形成大规模的居住新区格局。但目前规划中的后湖、东湖、南湖、四新四大居住新城有望改变这一情况。3.4仍显分散的城市中心格局城市缺乏中心感。三镇都有各自的中心,但是其中没有一个成长为全市认同的中心,近年商贸服务业的市场化竞争明显加剧,武汉商业中心逐步向外跃迁,造成内环以内的地区重要服务功能有“空心化”倾向[4]。3.5对空间结构的思考1是圈层还是轴向武汉正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就是城市的极化效应占据主导,向外扩张趋势非常明显,这种蔓延式扩张是进入轴向扩展之前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因此武汉城市空间拓展模式的选择应该是现阶段在城市地区以圈层拓展为主,后阶段在城市圈形成以产业为主导的线性拓展模式。2是“大饼”还是带状+组团武汉山水资源尤其是水资源是最重要的发展资源和都市特色,城市如果“大饼”式外摊,很有可能推山填湖。因此武汉城市空间发展应该充分顺应山水资源均匀分布的态势,以组团结构为基础,带状布局,创造出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3三镇是“分”是“合”三镇鼎立和均衡发展一直是武汉空间发展的基本理念,历次城市总体规划均以三镇均衡发展为主,长江大桥和环线的建设进一步紧密了三镇的关系,但是三镇的发展基础、发展环境、发展阶段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以环线“捆绑”三镇不能实现真正三镇一体化的发展。应当高度重视长江这一天险分割,在三镇各自功能完善的基础上保证三镇各层面的顺畅对接。空间布局上,打破三镇功能平均分布的现状,在整体上对三镇进行产业、居住、商业、生态等功能的统筹布局。4核心区滨江还是分散布局武汉是中部重要中心城市,理应建设一个在华中地区有影响的商务中心。其核心区位的选择处于两难:若以旧城更新为主在滨江建设高端商务中心,旧城改造投入成本太大。而迁就成本离岸建设新区,则有可能丧失武汉引以为傲的特色城市,乃至影响整体的竞争优势。对于如何营造一个城市?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Alexander)坦承他自己也没有很好的、很有效而且明确的方法。但是我想他起码能够给了我们一个起点、一个支点,让我们反省、扭转我们的错误,给了我们一个正确的看待城市问题的角度和方式。参考文献[1]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Alexander).城市并非树形.[2]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Alexander).形式综合论.[3]胡德典.浅议武汉城市设计.[4]刘耀彬.武汉城市发展研究.
本文标题:从树形结构到城市空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189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