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研究书目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塞缪尔亨廷顿塞缪尔·亨廷顿1927年出生于纽约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十六岁考入耶鲁大学,两年半之后因为“成绩特优”而提前毕业。随后他在美国陆军服了一段时间兵役,接着又在芝加哥大学获得政治学硕士学位。1950年,年仅二十三岁的亨廷顿获得了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毕业之后留校任教。他是美国当代政治发展理论权威.亨廷顿在1996年出版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在全世界激起强烈的反响,至今已被翻译成22种不同的文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内容第一部分一个多文明的世界第二部分变动中的各文明力量对比第三部分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第四部分文明的冲突第五部分文明的未来第一部分一个多文明的世界第一章世界政治的新时代引论:旗帜与文化认同一个多极和多文化的世界其他世界?不同世界的比较:现实、主义、简化和预测第二章历史上的文明和今天的文明文明的性质文明之间的关系第三章普世文明?现代化与西方化普世文明:含义普世文明:来源西方与现代化对西方和现代化的回应一个多极和多文明的世界冷战后时代的世界是一个特包含了七个或八个文明的世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影响了国家的利益、对抗和联合。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绝大多数来自不同的文明。最可能逐步升级为更大规模的战争的地区冲突是那些来自不同文明的集团和国家之间的冲突。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因文明的不同而不同。国际问题中的关键争论问题包含文明之间的差异。权利正在从长期以来占支配地位的西方向非西方个文明转移。全球政治已变成多极的和多文明的。文明的性质首先,在单一文明和多元文明的看法之间存在分歧;第二,在德国之外,文明被看成是一个文化实体;第三,文明是广泛的,即如果不涉及全面的文明,它们的任何构成单位都不能被充分理解;第四,文明终有终结,但又生存得非常长久。它们演变着、调整着,而且是人类最持久的组合,是极其长久的现实;第五,既然文明是文化实体而非政治实体,它们本身并不维持秩序,建立公正,征缴税收、进行战争、谈判条约,或者做政府所作的其他任何事情;第六,学者们一般在确认历史上的主要文明和现代世界存在的文明上意见一致。(包括中华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印度文明,还可能有非洲文明。)儒家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日本文明西方文明拉丁文明日本文明•1、日本文明不同于中华文明,其思想具有杂拌性,而缺乏逻辑上的一致性,日本没有坐标轴式的思想核心,相比之下,欧美的基督教、中东的伊斯兰教、中国的儒学都在相应国家占据着思想核心的位置。日本的思想,包括了国学、神道、本土化的佛学和儒学,以及被改造了的欧美思想。佛学和儒学,都成了辅翼“皇运”的得力助手。中国儒学中华夷之辨的民族情绪、等级礼教的专制观念,都成为日本的武器。•2、没有任何一种文明像日本文明那样,即热烈执著于本土文明传统,又广泛摄取外来文元素。独特的日本文明现象,源自日本独特的自然风土和宗教文化,以及由此而生的独特的民族性格。•3、明治维新在引进君主立宪制时,确定以天皇为国家权力中心,并以此为“国体”建立日本的思想核心,为儒学服务于天皇打下了基础。明治以后,儒学和军人结合,武士道成了全体国民的理想。4、日本文化具有极大的两面性,其文化文雅而暴躁,赏花落泪而杀人不眨眼。5、纪律性6、中国儒教强调“仁”,日本儒教强调“忠”,否定“忠孝不能两全”7、东洋道德,西洋艺术8、1946年新宪法3要素:国民主权、和平主义、尊重人权“实用主义”取舍标准:有用时即用之,无用时即弃之,根据需要而变形,以我为主,为我所用。9、日本人在这方面有独到的精明。如同人们所熟知的“唐时不取太监,宋时不取缠足,明时不取八股,清时不取鸦片”。我们惊诧于它如此精准地排斥了那些可能危害国家危害国民的事物的同时,也对于它屏蔽了的我国儒家所尊崇的某些人伦、制度的问题上感到些许错愕。印度文明•环境:山、水、海、森林•支撑:宗教信仰、传统哲学思想、存异包容和苦感文化•1、信仰神灵,宗教文化丰富。80%印度教,10%伊斯兰教;宗教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印度人“非分”的物质追求,使他们“知足常乐”;•2、传统哲学思想主张万物有灵、万物平等、万物轮回,人与自然和谐。这是印度人能够坚持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基础。•3、崇尚精神追求,相信业报轮回;•4、主张发扬个性,强调存异,包容厚德;•5、贫富差距大却较为和谐,慈善文化,富不傲穷;•6、苦感文化,认为人越受苦,精神越升华,离神就越近,来世也越幸福;•7、5美德:忠诚、非暴力、超脱欲望、自我克制、纯洁;•8、比较成熟民主国家,政治上人人平等;1、崇尚精神追求前提下,肯定物质财富对人生的作用。印度教教义规定的人生目的之一———“利”对印度社会经济发展起着推动作用。认为创造物质财富是履行家庭社会义务,但是他们并不十分看重物质享受。这种观念影响下,使之带着对工作的忠诚之心努力工作,自觉承担家庭社会职责。•2、种姓制度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印度社会系统的演化发展:种姓制度、职业固守,世代相袭相互隔离,彼此漠不关心。•3、多宗教引起的教派冲突不断对社会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4、宗教观念中的类似于永世、生死轮回等对国民的观念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印度人做事效率不高。•种姓、杀戒(非暴力主义)、再生和因果报应(关于道德行为所招致的结果的规律)等基本观念和制度有细微相似的东西。这些东西不仅仅是印度思想中深奥的抽象观念。更确切地说,它们构成了印度文明的基础,决定了所有印度人的思想和日常生活。所以,如此形成的印度模式也完全与众不同,而且持续很久,以致印度文明至今仍具有将其与其他一切欧亚文明区分开来的明显特点。伊斯兰文明•1、伊斯兰建立后在穆斯林社会所发展出来的文明,“伊斯兰本身就是文明”。“伊斯兰”并不专指一种宗教意识、信仰体系。它同时又指称一种社会制度、生活方式、文化形态,甚至时代特性。•2、伊斯兰文明的多元性:在“伊斯兰精神”指导下,信仰伊斯兰教的各个民族,在吸纳原有遗产的基础上,创造了灿烂的伊斯兰文明。在伊斯兰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并没有改变那些不同文明要素之本质,而是将旧有的要素转化成具有伊斯兰之特质。•3、伊斯兰文明的本质是和平﹐顺从真主正道和遵循真主的人道,维护家庭﹑社会和国际和平。•4、伊斯兰不是绝对和平主义者﹐而且认为战争虽然令人厌恶﹐但不可避免﹐因为世界上有恶魔和自私﹐就有人想掠夺和称霸﹐伊斯兰教导穆斯林在受到攻击的时候有权拿起武器进行反抗和自卫。元代汉语《古兰经》抄本•5、民族与宗教两种基本力量彼此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理顺民族宗教关系,沙特的王权、家族、宗教)。•国家建构(土耳其世俗主义、政教分离、宗教个体化)。•现代化进程:中东现代化进程势必对伊斯兰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产生重大影响。•6、伊斯兰文明承担了联接东西方的责任•7、伊斯兰文明在建筑、艺术、科学、医学等领域有着极高的造诣。恩格斯曾这样评价,“阿拉伯人留下十进位制、代数学的发端、现代的数字和炼金术;基督教的中世纪什么也没留下。”西方文明•1、西欧、北美的现代文化,包括西方世界中共同的标准、价值观、风俗等。与西方这个词相对应的是东正教、亚洲或者伊斯兰国家,或者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也曾被对应于前苏联共产主义国家。(苏联是独特的西方)•2、西方文化的概念通常与西方世界传统定义相关联。根据此定义,西方文化是文学、科学、音乐以及哲学原理的合集,并且有别于其它主要文明。适用于受西欧移民或殖民影响强烈的国家,并不仅限于西欧。这些传统大都在被列入西方经典。•3、西方文化被用于许多方面,不管实际使用正确与否,包括美国文化、唯物主义、工业主义、资本主义、商业主义、性的享乐主义、帝国主义、现代主义,乃至解说西方文明。•4、西方文化常被认为起源于古希腊、罗马帝国、天主教、基督新教,这些被统称为犹太教-基督教文化。然而西方文化也根源于日尔曼人、斯拉夫人以及凯尔特人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是形成欧洲中世纪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我理解的西方文明是欧洲传统文化+希腊罗马文化+天主教基督教文化+启蒙运动+现代科学。(亨不承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基督教主要教派的规模比较罗马天主教8.72亿人占59%其它教派10%东正教0.7亿人占12%新教2.78亿人占19%罗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其它教派东正教一个国家+一个皇帝+一个宗教=?AD.325尼西亚宗教会议AD1054年,东正教和天主教正式分裂AD.395罗马帝国分裂东正教文明•东正教(EasternOrthodoxChurch)又称正教会或正统教会,是基督教的主要宗派之一,是指依循由东罗马帝国所流传下来的基督教传统的教会,它是与天主教、基督新教并立的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目前也是第二大教派,信徒主要分布在希腊、土耳其、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东欧国家。“正教”的希腊语(Orthodxia)意思是正统。与天主教不同,正教由一些被称为“自主教会”或“自治教会”的地方教会组成。这些教会彼此独立,但却有着共同的信仰。•东正教不承认罗马教皇的权威和领导,它自设牧首区,牧首区下辖数个首府主教区。在书中,东正教主要是斯拉夫语区,代称俄罗斯。指俄罗斯人的价值观、宗教哲学观、美学观、历史经验和民族性等。东正教是俄罗斯精神生活中的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对俄罗斯文化产生过巨大影响。拉丁美洲文明•拉丁美洲文明是其自身历史发展积铢累寸的结果,殖民的结果,也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各种文明碰撞、交流、融会的结果,极富文化底蕴,极具历史韵味,特色体现在其诞生、发育的地理、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背景中。包含3部分:古代文明、近代文明、现代文明•三大古代文明: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1492年哥伦布航行至美洲大陆以前)。拉丁美洲古代文明与华夏文明有关联。•近代文明--古代文明与欧洲文明的相遇、交流、融会,孕育了拉丁美洲近代文明的初创状态,其中还包括部分非洲文明和亚洲文明的成分。在拉丁美洲近代文明的发育状态,欧洲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实践,引起了盎格鲁撤克逊文明、法兰西文明和美国文明对拉丁美洲文明的撞击。新型的文化形式和内容导致了拉丁美洲文明的发展和变革。•现代文明主要是指20世纪,这是拉丁美洲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文化自我意识的强化,呈现出思想变革、理论创新、文学艺术流派纷呈的新局面。普世文明作者从共有的价值,人类文化,达沃斯文化,西方消费模式----消费品、影视、通讯、语言、宗教等对这一西方化普世文化观点进行反驳。普世文明的来源第一,苏联共产主义的垮台以为着历史的终结和自由民主制在全世界的普遍胜利;第二,民族之间的相互作用----一般来说包括贸易、投资、旅游、媒体和电子通讯----的增长正在产生一个共同的世界文化。第三,将其看成是自18世纪以来持续进行的广泛的现代化进程的结果。对西方和现代化的回应西方的扩张促进了非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和西方化。这些社会的政治领袖和知识领袖用以下三种方式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对西方的影响作出回应:拒绝现代化和西方化、接受两者、接受前者拒绝后者。第二部分变动中的各文明力量对比第四章西方的衰落:权力、文化和本土化本土化:非西方文化的复兴上帝的报复第五章经济、人口和挑战者文明亚洲的自我肯定伊斯兰教的复兴挑战的变化西方权力的衰落(特征)第一,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第二,衰落并不是成直线型的;第三,权利是一个人或群体改变另一个人或群体的能力,因而一个国家或群体的权利通常通过衡量它所支配的资源同其试图影响的其他国家或群体所支配的资源的对比来评估。但西方国家在领土和人口,经济产值和军事能力方面相对非西方的减弱显示着它这一能力的减弱。非西方本土化的复兴硬的经济和军事能力的增长会提高自信心、自负感,以及更加相信与其他民族相比,自己的文化或软权利更优越,并大大增强该文化意识对其他民族的吸引力。而随着非西方国家经济和军事能力的增强,其本土化必然而且正在复兴。宗教的复兴20世纪后半叶席卷世界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现代化进程。认同和长期存在的根源瓦解了。人们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面对一套新的关系,原来的自我认同消失了。而宗教在这个时候帮人们解决了这一问
本文标题: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190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