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记忆的研究方法一、感觉记忆研究—部分报告法部分报告法(partial-reportprocedure)是由Sperling设计,主要用来感觉记忆的容量和保持时间。基本程序如图4-12所示:用速示器呈现3×4的字幕卡片,呈现时间为50ms;在每次刺激呈现完毕后给出随机的声音提示,指定被试报告某一行的字母。例如,当声音提示为高音、中音和低音时,分别要求被试报告第一行、第二行和第三行相应的刺激项目。根据被试者报告的准确率很容易计算出被试者的记忆量。例如,对每行有4个字符刺激,被试者平均报告量是3.04个,则准确率为76%,又知刺激项目的总字符是3×4=12个,以76%计准确率,则被试者的瞬时记忆量为9.12个。二、短时记忆研究范式1记忆广度法记忆广度法(memoryspanmethod)由Jacobs(1887)最早使用,主要用来研究短时记忆容量。基本程序:研究者事先准备好一系列项目的刺激材料,各项目分别有3到12个左右的数字符号,见表4-1。实验时,主试者口述或用速示器向被试者呈现某个刺激项目,刺激消失即请被试者按照同样的次序说出刺激内容。实验一般从一个短的刺激开始,逐步增加长度,直到被试回答发生错误为止。该范式主要有两种计分方法:①设每种刺激长度为三个项目,每个完全记住的项目得三分之一分。假如被试者通过6个和6个以下长度的全部刺激,记6分。他还通过一次7个数目的刺激,一次9个数目的刺激,但8个数目的刺激没有通过,那么总分是6+(2/3)。②若被试者做对了8个项目的刺激,但没有通过9位数的刺激。我们知道他的“广度”至少为8,但不够9,于是取两数的中点记分。实验可以进行几轮,算出每轮的平均值再平均计算得分。2分散注意法分散注意法(distractormethod)主要用来排除重复练习对短时记忆容量的影响。其和记忆广度法的区别在于记忆保持阶段:为防止被试利用刺激间隙进行重复练习,必须把他的注意从记忆的材料上转移开来。Peterson(1959)采用该方法进行了测验:要求被试记忆三个字母或三个辅音字母的组合(如X-J-R)。刺激以三个音串的方式呈现1秒钟,紧接着呈现一个三位数字,要求被试进行减3的运算。当信号呈现时,要求被试立即对回忆原刺激。该实验确定的回忆间隔分别定在3,6,9,12,15和18秒以后。3记忆搜索研究范式记忆搜索(Memorysearch)范式由Sternberg设计,主要用来研究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该范式基本程序:要求被试记忆一系列项目(正集positiveset),然后呈现一个测试项目(testitem),要求被试判断该项目是否在正集中出现过。如图4-13所示:三、工作记忆研究范式1阅读广度任务阅读广度任务(ReadingSpanTask)最早由Daneman和Carpenter设计,主要用来测试工作记忆广度。该范式基本程序:要求被试读或听一系列句子,每个句子呈现在一张卡片上。等所有句子呈现完后,要求被试按照句子呈现的先后顺序回忆每个句子的最后一个单词。每个序列最少包括两个句子,最多包括六个句子。实验先从两个句子的序列开始,随着实验的进行,序列中句子的数目逐渐增加,直到被试不能完全正确回忆为止。被试能够正确回忆出来的最大单词数目被称为阅读广度。2N-back研究范式N-back范式主要用来研究工作记忆更新功能。其基本范式:屏幕上依次呈现一系列刺激项目,每次呈现一个,要求被试判断屏幕上当前项目与之前呈现的第n个项目在某种刺激维度上是否一致。如当n=1时,要求被试判断当前项目与上一次呈现的项目是否一致;当n=2时,则判断当前项目与它前面隔一个位置的项目是否一致;以此类推。刺激维度一般包括字母匹配、位置匹配、图形匹配和数字匹配等,分别要求被试判断当前项目与之前呈现的第n个项目是否同一字母、同一位置、同一图形及同一数字。对其中一个维度判断时,要求被试忽略其它维度。3任务转换范式任务转换(Taskswitching)范式是工作记忆转换执行功能常用的范式。该范式基本原理:屏幕上呈现一系列刺激,每次呈现一个,这些刺激可以形成两种任务。例如,刺激可以是1-9之间的整数,任务1让被试判断每次呈现数值的奇偶性;任务2让被试判断呈现的数值是否大于5。该范式中,连续两次任务判断的顺序有两种:(1)任务转换条件:即本次与上次对不同的任务进行判断;(2)任务不转换条件:即本次与上次对同一个任务进行判断。结果发现任务转换时本次任务判断所用时间较长。4注意焦点转换范式注意焦点转换(Attentionfocusswitching)范式和任务转换范式类似,也用来探讨注意执行功能。该范式基本原理:首先要求被试记忆几个数值,接下来每次从中随机选择一个,要求被试对其进行更新,而保持其它数值不变,以此类推。最后要求被试输入各记忆数值经过多次更新后的最终数值。同样,该任务连续两次对记忆数值进行更新的顺序也有两种:①刺激转换条件,即本次与上一次对不同的记忆数值进行更新,此时工作记忆必须从对上一个数值的更新转移到对当前记忆数值的更新。②刺激不转换条件,即本次与上一次对同一个记忆数值进行更新,此时工作记忆无需在记忆数值之间转移。结果发现刺激转换条件更新时间要大于刺激不转换条件。四、记忆保持的研究范式1回忆法回忆法(recallmethod)是当原来的识记材料不在面前时,要求被试再现出原来识记材料的方法。回忆法可分为系列回忆法、对偶回忆法和自由回忆法。系列回忆:系列回忆法(或依序回忆法)(serialrecallmethod)的基本程序:向被试反复呈现系列刺激材料,要求被试按照呈现的顺序对材料进行回忆,直到符合标准为止。回忆的效果可通过被试正确回忆出的每个系列位置上的项目数量或错误数量来测量。对偶回忆法:对偶回忆法(pairedrecallmethod)可分为预期法和检验法。预期法(anticipativemethod)的基本程序:①先单独显示刺激项目,要被试努力预想对应的反应项目;②将刺激项目和反应项目成对呈现。刺激材料全部呈现完毕后,实验者改变顺序做第二轮。每出现一次刺激项目就要求被试者尝试报告反应项目,不管被试者能不能报告,间隔一过就同时呈现刺激项目和相对应的反应项目作为强化或反强化。以此类推,直到被试全部记住。检验法(testmethod)基本程序:先向被试呈现一系列的刺激-反应对,然后单独呈现刺激项目让被试回忆与之相对应的反应项目,以检验其学习和记忆的效果。检验程序要重复进行,直到被试全部记住。自由回忆法:自由回忆法(freerecallmethod)基本程序:呈现一系列项目让被试尽可能多地记住,要求被试在回忆时无须回忆呈现顺序,只要能回忆出呈现过的材料即可。2再认法再认法(recognitionmethod)是同时呈现识记过的(有关刺激)和未识记过的(无关刺激)材料,要求被试将两者进行区分。其基本程序:先向被试呈现一系列刺激项目(有关刺激),然后将有关刺激和无关刺激混合呈现,要求被试逐项判断某刺激项目是否在第一次呈现中出现过。这种程序有两种计算方法:①当“有关刺激数≠无关刺激数”时,再认分数=(正确再认的百分数)-(错误再认的百分数)②当“有关刺激数=无关刺激数”时,正确再认数-错误再认数再认分数=有关刺激数+无关刺激数3再学法再学法(relearning)基本程序:要求被试学习一种材料直到达到一定标准,一段时间后再以同样的程序重新学习这些材料直到达到初次标准,两次学习所需的练习次数之差为初学后所保持的记忆。这种比较通常看成是节省的百分数:()-()=初学时的诵读次数再学时的诵读次数节省的百分数初学时的诵读次数×100%4重建法重建法(或重构法)(reconstructionmethod)基本程序:先由实验者向被试呈现有一定次序或位置的刺激系列;然后将原刺激序列打乱,要求被试按刺激呈现的次序或位置复原。该方法通常以重建顺序的错误数或正确数衡量回忆水平。实验中达到正确顺序的最大量是:(单个系列的项目数-1)×系列数=正确顺序数;实验中错误百分数计算公式为:=实际错误数错误的百分数正确顺序的总数×100%五、内隐记忆研究范式1词干补笔词干补笔(word-stemcompletion)基本程序:让被试学习一系列单字,然后呈现单字的头三个字母,让被试用头脑中闪现的第一个单字补写其余的字母构成一个有意义的单字。例如jui__填成juice,imp__填成implicit。补笔的另一种形式是残词补全(word-fragmentcompletion),和词干补笔任务不同之处在于:该任务要求被试把缺一些字母的缺笔字填上适当的字母成为有意义的单字(如a__a__in填成assassin,__ys__ry填成mystery等等)。2知觉辨认知觉辨认(perceptualidentification)基本程序:让被试学习一系列单字,然后屏幕上快速闪现(30毫秒)一些单字,要求被试辨认该单词是否学习过。结果发现学过的单字辨认率显著高于未学过的。模糊字辨认(wordfragmentidentification)和知觉辨认不同之处在于:测验时要求被试辨认字母模糊的单字。3任务分离范式任务分离范式的逻辑:将内隐和外显记忆分别对应于两种不同的任务。若同一自变量在两种任务结果不一致时,就能推断两者是不同的心理过程;而当同一自变量在两种任务结果一致时,就能推断两者是相同的心理过程。一般来说:外显记忆任务明确要求被试有意识地进行回忆;而内隐记忆任务不要求被试有意识地提取过去的信息,而通过他们在特定任务上的表现来间接推断被试是否对某些信息拥有记忆。任务分离范式通常用于考察遗忘症病人的外显和内隐记忆现象。有研究发现:尽管遗忘症病人的言语记忆(外显记忆)严重受损,但是他们程序性记忆(内隐记忆)的能力正常。如要求被试学习转子追踪(pursuitrotor)任务,尽管每次测试时被试都报告自己从来没接触过该测试,但他们的测试成绩仍然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而提高。加工深度效应也可在内隐和外显记忆任务中表现出实验性分离。给被试呈现一系列单字,要求对某些单字进行较浅加工(例如报告每个单字中字母的数目);对另一些单字进行精细加工(例如回答该单字的意思)。然后采用两种任务对被试进行测试:外显记忆任务给被试呈现一些单字,让被试判断这些单字是否在之前出现过;内隐记忆任务给被试快速闪现一个模糊的单字,要求被试进行识别。结果发现加工深度影响外显记忆任务,而不影响内隐记忆任务。六、前瞻记忆的研究范式1自然法前瞻记忆起源于人们对日常生活记忆的重视,早期大都采用带有浓厚的自然主义色彩的方法。其典型的实验程序是让被试在自然情境中执行某一任务,如:让被试在某一特定时间给主试打电话或者在特定的时间打某个固定电话,要求被试在规定时间交回问卷给主试等。研究者们使用该方法做了大量的研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提供一些有关前瞻记忆的描述性资料。自然法力图研究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前瞻记忆表现,有较高的生态效度,但被试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线索、编码的特殊性、加工深度、强化、他人和自己的投入程度等等,而实验过程中主试又不能严格控制和评估被试是否使用其它的记忆策略来协助完成前瞻记忆任务,例如,被试采用笔记本记事法或他人提醒等;也不能控制被试虽然记得某个要执行的任务,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执行的问题。另外,采用自然法所测得的前瞻记忆任务的完成情况也不能完全反映出被试的前瞻记忆水平。2实验室实验法1990年Einstein和McDaniel创立了前瞻记忆的实验室研究法。其基本操作程序如下:实验开始时,通过实验指导语先告诉被试进行中任务及其操作方法,让被试以为这是本次实验的基本任务,然后紧接着告知前瞻记忆任务及其操作方法,即看到某个特定信号(如单词)或特定的时间(如下午5:30)时按某个键做出反应。呈现完实验指导语后,接下来让被试先完成一些延时干扰任务,目的是使被试对前瞻记忆任务产生一定程度的遗忘,不要保留在工作记忆当中。正式实验开始后,将前瞻记
本文标题:记忆的研究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203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