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质量通病防治手册(公路隧道审核版)
9隧道工程9.1洞口工程9.1.1洞口及洞外防排水9.1.1.1边仰坡坡面冲刷1、表现及典型特征:雨水冲刷形成天然水道、局部深陷、坍塌及洞口边坡失稳。2、主要产生原因:没有及时修筑洞顶截水天沟及排水系统,致使大面积汇水涌入洞口,造成严重冲刷;边仰坡防护封闭不及时。3、防治及应对措施:及时修筑洞顶截水天沟(应在进洞前修筑完毕),完善排水系统,将外部水源截断,引至天然沟渠,降低雨水对边仰坡坡面冲刷;减少对天然坡面的破坏,及时封闭边仰坡(黄土坡面不宜使用喷锚封闭)和洞门工程。9.1.1.2洞口及洞顶积水1、表现及典型特征:洞口及洞顶低洼处雨水汇集形成积水坑。2、主要产生原因:洞顶及周边截排水工程没有形成系统,没有将水排到洞口之外;洞顶坡面排水不畅,坡面不平积水,低洼处没有及时填补平整。3、防治及应对措施:洞顶、洞口及周边截排水工程尽早形成系统,将水排到洞口之外,低洼处及时填补平整。9.1.2洞口土石方工程9.1.2.1开挖方式及顺序1、表现及典型特征:开挖方式及顺序不正确导致洞口边仰坡坍塌,进洞困难。2、主要产生原因:隧道洞口一般情况下地质较差,容易积水,应先进行排水系统的施工,结合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施工季节和施工方法施工洞口。3、防治及应对措施:应坚持“早进晚出”的原则,提前进洞或滞后出洞,避免边仰坡施工大挖、大刷;地质条件较差的洞口段应采取预加固措施,边仰坡较高的地方应分层开挖,洞口边坡防护及支挡结构应随挖随支及时施做。边仰坡施工不宜大挖、大刷。9.1.2.2雨季施工边坡冲刷、基底浸泡等通病1、表现及典型特征:边坡冲刷,基底积水浸泡。2、主要产生原因:排水设施不完善,雨季施工。3、防治及应对措施:洞口施工应避开雨季,如在雨季施工应加强防排水工作,形成排水系统,避免边坡冲刷、基底浸泡等通病,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边仰坡的稳定,同时注意观察和量测、测量监控,避免边坡垮塌。9.1.2.3边仰坡坡度误差1、表现及典型特征:坡度与设计不符,线条不美观。2、主要产生原因:施工放样误差,挂线不准确。3、防治及应对措施:按设计坡度施工,严把质量关。9.1.2.4超欠挖1、表现及典型特征:没有按设计轮廓线成型,造成开挖面凹凸不平。2、主要产生原因:测量放样不准或未按放样施工,形成大面积超欠挖现象;刷坡施工不当造成局部超欠挖。3、防治及应对措施:准确放样,按设计坡度施工。9.1.2.5爆破对围岩挠动过大1、表现及典型特征:土石松软,破碎,原有裂隙破坏加剧。2、主要产生原因:开挖洞口段土石时采用爆破的方式,用药量超标,挠动围岩致使围岩变得破碎,地质变差。3、防治及应对措施:采用安全适用的施工方法开挖,尽可能机械开挖,若采用爆破方式,应采取控制爆破施工设计,控制一次启爆药量和光面爆破,采用低药量、弱爆破,减少对围岩挠动。9.1.2.6边仰坡防护表面不平顺1、表现及典型特征:防护表面不平顺,外观质量差。2、主要产生原因:施工工人技术不过关或施工中未挂线施工。3、防治及应对措施:按设计及规范施工,由技术人员交底挂线,并进行严格过程监控,保证施工质量。9.1.3洞门施工9.1.3.1洞门基础标高及几何尺寸不符合设计要求1、表现及典型特征:基础标高、几何尺寸与设计不符。2、主要产生原因:测量不准确,施工放样有误差,背后超欠挖过大。3、防治及应对措施:准确放样,按设计图纸施工,加强现场监控管理。9.1.3.2洞门基础有虚碴、杂物及基底积水1、表现及典型特征:基础底部开挖后存有大量虚碴,甚至有积水。2、主要产生原因:施工之前清理虚砟、杂物及积水不彻底,影响基底稳定,易造成下沉,基底承载力不足。3、防治及应对措施:施工之前清理基底虚砟、杂物及积水,并按相应规范施工。9.1.3.3洞门端翼墙坡面不平顺1、表现及典型特征:坡面鼓起,两板混凝土错台严重,外观质量差。2、主要产生原因:砌石墙体砌筑水平差,未挂线;混凝土墙体外模刚度稳定性不足,发生涨模,模板表面不平整。3、防治及应对措施:按照规范施工,提高工人砌筑水平,加强模板支护强度。9.1.3.4洞门端翼墙厚度不足1、表现及典型特征:结构尺寸与设计不符。2、主要产生原因:开挖不到位;放样不准确。3、防治及应对措施:按照设计及规范施工,加强过程监控。9.1.3.5洞门端翼墙背后回填不密实1、表现及典型特征:端翼墙背后未回填密实或未回填。2、主要产生原因:未按规定材料回填;未按规定进行分层对称回填夯实。3、防治及应对措施:按规范及设计规定,使用合格材料分层对称回填夯实。9.1.3.6洞门端翼墙泄水孔排水不畅1、表现及典型特征:墙后积水,泄水孔未起到应有作用。2、主要产生原因:预留泄水孔不通畅、流水坡度不足或反坡,预留孔洞堵塞,背后反滤层材料不合格。3、防治及应对措施:按照设计图纸施工,保证设计坡度和反滤层材料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9.1.3.7洞顶偏压1、表现及典型特征:结构两侧土体高差较大,对结构形成不对称挤压。地形不对称。2、主要产生原因:当隧道单侧压力过大,隧道结构受力不均,局部应力集中,变形过量,可能会使隧道结构遭到破坏。3、防治及应对措施:平衡压重填土;挖切土体,减轻偏压力;隧道边墙基础应坐落在稳固岩层上,否则应设混凝土基础;采取抗滑桩、重力式挡墙等防护措施;隧道初期支护应及时封闭成环。9.1.3.8进洞前支护不足1、表现及典型特征:围岩破碎,超前支护不足以稳定岩体,进洞困难。2、主要产生原因:未按设计支护施工;地质观察及预报工作缺失,未及时提出变更指导施工。3、防治及应对措施:按设计支护施工,加强地质观察及预报工作,当设计支护参数不足时,应及时根据现场围岩变化提出变更和调整支护参数。9.2洞身开挖9.2.1开挖方法9.2.1.1开挖方法不当1、表现及典型特征:开挖方法与围岩级别不相符,影响开挖进度及安全。2、主要产生原因:方法施工采用不当;监控量测不及时,围岩及地质条件发生变化后没有及时调整开挖工法、工艺。3、防治及应对措施:按设计开挖方法施工,及时进行监控量测,围岩及地质条件发生变化后及时变更调整开挖工法、工艺。9.2.2开挖断面9.2.2.1开挖断面轮廓侵限1、表现及典型特征:开挖断面过小,导致初支厚度或衬砌厚度不足。2、主要产生原因:开挖断面考虑不周,未考虑台车加工、沉降及施工误差;测量放样不精确,周边眼未按钻爆设计在轮廓线上布设。3、防治及应对措施:准确放样,按钻爆设计布设炮眼,开挖断面尺寸=设计断面+施工误差+预留变形量+二衬模板台车加工误差。9.2.2.2拱顶预留沉落量不足1、表现及典型特征:设计开挖后,围岩自稳收敛后导致净空不足。2、主要产生原因:实际沉落量大于设计沉落量,且未按实际情况留足沉落量,开挖轮廓侵限。3、防治及应对措施:加强变形量测,按设计及规范规定留足、及时调整沉落量,变形过大时,提高结构强度或刚度。按实际情况考虑足够的预留变形量。9.2.3钻爆设计缺陷1、表现及典型特征:隧道开挖没有控制,超欠挖现象严重,轮廓线控制不好。2、主要产生原因:没有钻爆设计或钻爆设计不合理,施工中缺乏理论依据或对围岩特性认识不足,没有对炮眼布置方式、炮眼形式、总装药量、单孔药量分配、起爆顺序进行严格控制,周边眼距E值及抵抗线W值等参数选用不当,没有根据现场调整参数及炮眼数少等。易形成超欠挖现象,掌子面凹凸不平,下部留门槛等现象,石砟大小不均,无法控制开挖轮廓线。3、防治及应对措施:根据实际围岩情况进行钻爆设计,并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调整。9.2.3.1周边眼间距过大1、表现及典型特征:未按钻爆设计布孔,周边眼间距过大或大于最小抵抗线距离,K值(K=E/W)选用不当,易造成光面爆破效果欠佳,形成局部超欠挖,开挖轮廓线形状不好。2、主要产生原因:钻爆设计不合理。3、防治及应对措施:编制爆破施工专项方案,严格按钻爆设计施工,并根据围岩情况优化钻爆设计。9.2.3.2炮眼总数量不足1、表现及典型特征:易造成局部超挖或欠挖,爆破后岩石粒径过大,不利于出砟作业,影响光爆效果。2、主要产生原因:钻爆设计存在不足,或未按其施工。3、防治及应对措施:及时调整按钻爆设计,加强现场管理。9.2.3.3爆破用药量超标或不足1、表现及典型特征:开挖轮廓不规则,超欠挖严重,对围岩挠动破坏大。2、主要产生原因:钻爆设计不合理,或未按其施工。3、防治及应对措施:严格按钻爆设计施工,及时调整优化爆破设计。9.2.4光面爆破9.2.4.1半眼率低1、表现及典型特征:炮眼残留率较低。2、主要产生原因:周边眼布置不合理;单孔装药量、装药结构型式不合理,钻爆参数选择不合理。3、防治及应对措施:严格按钻爆设计施工,根据现场实际及时调整钻爆参数。应运用低爆速、低猛度、低密度的炸药。9.2.4.2炮眼外插角控制不良1、表现及典型特征:开挖断面超欠挖现象严重。2、主要产生原因:由于工人在操作风枪钻孔时控制外插角度不规范,造成外插角度过大,形成人为超挖现象。3、防治及应对措施:按照规范及钻爆设计施工,提高工人操作水平。9.2.4.3超欠挖1、表现及典型特征:开挖断面没有形成光面爆破,局部超欠挖严重。2、主要产生原因:形成超欠挖现象的原因较多,既有人为因素,也有地质原因。如测量放样画线不准确或未坚持每循环测量画线,周边眼位置不在轮廓线上,周边眼外插角度过大,炮眼总数量不足,装药量过大或过小。围岩节理发育破碎程度、岩层走向、软弱程度、水系发育程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超欠挖。3、防治及应对措施:施工当中要坚持每循环测量,准确放样,画出轮廓线,并预留足够的拱顶沉降量,做好钻爆设计确定各种参数,打眼过程中严格控制外插角度,地质较差时及时进行初期支护和封闭,防止坍塌。9.2.5水平走向的围岩拱腰塌肩1、表现及典型特征:开挖后拱腰水平岩块自然掉落,拱顶形成平板,未成圆弧状。2、主要产生原因:由于本身自重失衡,在水平向分层的围岩常常会出现拱腰局部坍塌现象。3、防治及应对措施:应在开挖过程中采用弱爆破或控制爆破,密打眼、少装药,后序处理欠挖或其它工序时要避免对围岩造成挠动,并及时进行初支封闭。9.2.6掌子面围岩地质观察1、防治及应对措施:在开挖过程中应及时对掌子面进行地质素描,根据围岩变化掌握第一手资料,指导施工。随时观察围岩地质状况,及时消除施工中的安全隐患。9.2.7塌方1、表现及典型特征:掌子面或已初支处,围岩自稳性差支护不够,大量渣体滑落,造成隧道上方或边墙塌陷。2、主要产生原因:造成坍塌的原因较复杂,主要为:1)不良地质及水文条件;2)设计考虑不周;3)施工方法和措施选用不当;4)施工质量差。软弱围岩、岩溶、地下水、突发的地质变化、围岩节理发育程度、含水量、岩层走向、围岩软弱夹层、开挖方法选择不当、爆破开挖对围岩的挠动大、开挖循环进尺过大、初支不及时、初支强度不足、仰拱未及时施做没形成封闭环、二衬时间间隔过长、超前地质预报不准确、监控量测信息处理反馈不及时、违章作业等等多种因素均能造成围岩失稳,形成不同程度的坍塌。3、防治及应对措施:在施工过程中要根据设计地质条件,结合现场实际调查确定开挖方法和工艺流程,确定合理的开挖、初支、二衬步距;加强地质超前预报工作,及时进行围岩的变形量测工作,及时处理相关数据,及时根据数据变化指导施工;及时进行初期支护工作,尽早封闭成环,二衬及时跟进;必要时采用强支撑或注浆加固围岩来稳定围岩,要重视掌子面围岩的稳定;保证施工质量。9.2.8涌(突)水1、表现及典型特征:施工中发现流水量突然加大、水流变浑浊携带泥沙、高压喷水。2、主要产生原因:富含地下水或溶洞,水脉等自然状况。3、防治及应对措施:采用超前钻孔、地质雷达等方式探明前方地下水情况,提前采取应对引排等处理措施。9.2.9岩爆1、表现及典型特征:在高地应力岩层中开挖隧道时,围岩应力突然释放而引起岩块爆裂向外抛射。2、主要产生原因:高地应力释放产生岩爆。施工中应加强爆破控制,周边眼应加密,使开挖轮廓尽量圆顺,避免应力相对集中。3、防治及应对措施:施工中应加强爆破控制,周边眼应加密,使开挖轮廓尽量圆顺,避免应力相对集中;岩爆地区爆破后应立即洒水,让围岩充分湿润,从而有效降低围岩应
本文标题:质量通病防治手册(公路隧道审核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209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