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化学课程的价值①对个人的价值:指化学对于个体适应社会、个体职业选择、个体认知发展、审美体验等意义②对国家、民族的价值:指化学对国家民族社会、文化、经济、军事的发展意义③对化学本身的价值:培养公众对化学的理解和热情,有助于化学科学的发展,化学课程也为培养自己的建设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科学素养的内容①对科学术语和概念的基本了解②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基本了解③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了解基于上述三点科学素养的基本要求:理解科学本身;理解科学对社会的影响3、科学素养的构成要素①在处理与他任何与环境的关系时,能够运用科学的概念、方法、技术和价值进行抉择②认识到产生科学知识必须一来探讨过程以及概念学说③能够分辨科学证据和个人观点的不同④能够证明事实和学说之间的关系⑤能够分辨科学和技术对促进人类福祉的功能和限度⑥了解科学和社会的关系⑦明白科学来源与人类的视野,并理解科学知识的暂时性,当资料充分后知识会改变⑧因为拥有充分的知识和经验,所以能够赞赏别人的科学成就⑨对世界充满乐观的态度⑩能够采用和科学相同的价值观,所以能够使用科学和享受科学⑪能够终身持续探讨科学并增加其知识4、STSE教育的实质(Stiencetechnologysocialeducation)STS、CTS,均将培养目标转向更多加关心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所谓“应用领先观”的教育理念,即讨论问题不再是从化学学科开始,随后编排与学科知识相关的应用及技术和社会的思考,而改变为主题及应用性的问题出发,根据需要合理编制有关化学学科知识,即从强调个人与学科知识转向更多关心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科学的社会价值,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与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5、课程(化学课程结构:宏观-课程的组织形式+微观-课程目标·内容等)宏观结构:①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②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初中阶段:必修高中阶段:必修+选修)③基础型课程(必修)、拓展型课程(学科[必修]+社会实践[选修])研究型课程(必修)④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分科课程是最为常见的课程。它主要继承某一传统学科的特点,以比较简约的方式将学科发展的序列通过概念·原理的组合展现出来,形成知识体系。分科课程有它的优点,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和严谨性,重视思维的逻辑性。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的差异很大。学习内容往往不限于某一学科。从学习素材的选择上看,综合理科更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应用,容易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从内容结构上看,综合理科关注统一的科学概念和对不同学科具有共同属性的科学方法。理科综合课程与理科分科课程的差距在缩小特别是化学课程与当今的sts热点问题(如环境治理·能源开发·资源保护·基因合成·粮食增产)密切联系在一起,使理科综合课程与理科分科课程之间出现了一个“平衡点”。以环境·能源·资源为线索的化学课程或以化学为主的综合理科课程不断问世,分科课程内部的综合化趋势已日趋明显。6、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①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②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特点③化学学科的特征7、课程目标的内容特征:①突出科学探究目标②立足基础知识目标③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课程目标: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主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高中: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阶段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向和主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9、教材、课程、课标之间的关系从关系上来看,课程结构限定了教材的科类,课程理念导向着教材的目的和目标,内容标准决定了教材的基本框架,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直接影响教材的活动方式。化学课程结构决定课程的类型,也限制了教材的种类和册数;课程理念反映了课程的价值观念,决定了教材建构的基本思路和编写模式,在课程体系中,内容标准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承上,内容标准具体反映了课程的理念和课程目标;启下,内容标准又是教材编写、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而教材是保证课程实施的重要前提10、初中化学课程:⑴课标:见7⑵理念:①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自信心。②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地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③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再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④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的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练习、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活的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⑤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认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将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继续发挥它的重要作用。⑥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考核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注意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态度、感情、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⑶内容:一级主题→二级主题→内容标准(二级主题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要素:“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和“学习情景素材”)一级主题—二级主题①科学探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②身边的化学物质:地球周围的空气;水与常见的溶液;金属与金属衍生物;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③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物质的多样性;粒子所组成的物质;认识化学元素;物质组成的表示。④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认识几种化学反应;质量守恒定律。⑤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与能源、资源利用;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化学物质与健康;保护好我们的环境。⑷结构特点:具有以学科课程为主,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的特点。11、高中化学课程:⑴目标:见7⑵理念:1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②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样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扩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③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④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⑤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⑥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⑦积极尝试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⑧为化学教师创造性的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⑶内容:设计思路必修1: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必修2: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选修1:化学与生活①与生活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②化学与生活相联系的重要观念选修2:化学与技术①与化学相关领域的资源开发和利用②材料制造和化工生产中的化学方法③农业生产中化学知识的运用④技术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①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关系②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①基本概念和原理②体现科学价值观方面的知识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①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②各类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在某些领域中的应用选修6:实验化学①实验的基本技能②实验研究的思路③与化学实验有关的价值观①结构特点:①构建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②确立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结构③课程内容力求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人文性④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⑤倡导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⑥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推进新课程的实施⑦采用学分管理模式兼顾各类学生的需要12、化学教材编写的理念、特点:第一类教材理念:以培养少数精美传承知识为主,教材内容的组织以知识为中心,采取尽可能简约的方式呈现知识,重视知识的逻辑结构,教材以“科学为中心”的追求理论体系,忽略学生的知识特征和实践活动,内容难度大,思维要求高,问题主要是学科内的,脱离社会现实。第二类教材理念:突出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化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广泛联系,关注社会热点,倡导“从经验中学”,“做中学”。(叫生活和社会问题作为教材主要)第三类教材理念:关注学生的化学素养,强调实验在理解知识和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教材的基本主线仍然围绕化学学科的核心概念或原理展开,没有刻意的寻找生活或事例作为教材内容的主线,更多重视的是学科背景支持下的学生活动。(理念介于第一、第二之间,既较好地体现了化学学科的思想和方法,又兼顾了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因而有人称其为融合教材)13、栏目的设计栏目结构设置:栏目1:你已经知道什么(新课之前回顾已有知识,联系已有经验,寻找新内容的“先行组织者”)栏目2:观察与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栏目3:活动与探究栏目4:联想与启示(新旧联系,触发学生思考,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栏目5:交流与讨论(设置问题,激发求知欲)栏目6:扩展视野栏目7:练习与实践(联系实际,重视探究,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栏目8:整理与归纳(知识构建)14、教学的基本技能及要求:①创设教学情境的技能②组织指导学习活动的技能(听课讨论练习自学合作探究)③呈示教学信息与交流的技能(语言讲授板书谈话提问情感表达演示)④控制与管理的技能(课程观察常规管理问题处理调控)15、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区别:备课是教学设计的初级阶段,教学设计是备课的专业化的要求,教学设计是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验证,反之,我们又能从中更深刻的领悟教学理念,与备课有着明显的不同。首先,从着眼点看,以往的备课关注的是“课”,教师为如何讲而做准备,而教学设计则关注的是“学”,探究的是“以学定教”,展示的是教师如何是学生出于最佳的“学”的状态。其次,从发挥教师的作用上看,以往的备课,教师只是在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教学大纲,教师更多研究的是如何传授好教材的知识内容,无形中教师自己演变成了教科书的“传声筒”,因此,教师的个性,教学的创造性很难体现;而教学设计则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要求教师必须把自己融于教学之中,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从整体着眼,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努力。再次,从关注学生方面来看,以往的备课往往是“目中无人”而教学设计则“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学设计既关注“意料之中”的事情,即展示学生的学习个性和学生的各种能力与性质的培养过程;创造学生自立、合作探究的机会和环境,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过程等,同时,教学设计又能尽量
本文标题:化学教学论重点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239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