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分析商务统计(论文)学校:年级:学号:姓名:专业:指导老师:[1]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分析摘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有显著的影响,老龄化对就业问题、产业结构、消费、家庭变化等各方面影响日渐明显。因此,本文运用统计方法和实际的统计数据,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进行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而且在此基础上,还指出人口年龄结构对就业问题、产业结构、消费、家庭变化等有何影响,并提出有关建议。关键词: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人口普查;人口红利一、引言社会是由“人”所组成,社会经济活动是由“人”来进行,这个“人”是由“不同年龄”,或“不同行业”,或“不同层次”的人群所组成,显然,这些不同人群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在人口研究过程中,由于年龄结构数据的特殊意义与作用,年龄结构数据质量不仅成为研究人口状态、人口过程的必要条件,而且是研究人口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在这里想对人口年龄结构这个问题进行一些相关分析。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之猛烈程度是古今中外从没有过的,是建国以来中国社会特定条件所造成的独特现象,这种独特现象,近二十年来已影响了我国社会生活,又将严重影响整个下世纪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我们的经济分析和社会分析很少结合我国所特有的独特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来进行研究。自建国以来进行的六次人口普查,提供了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为我们分析未来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制定有关对策提供了可靠依据。本文是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在今后几十年的变化给出预测,并就这些变化对中国的就业问题的影视作粗略分析,希望这能对读者有所启迪。二、人口结构的概念人口年龄结构: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又称为人口年龄构成。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例如,中国1982年7月1日零时,[2]以5岁为一组统计人口年龄结构(表1)。表1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表(1992年7月2日零时)年龄组(岁)人口数(人)各年龄组人数占总人口%(1)(2)总计1003913927100.000-4947043519.435-911073587111.0310-1413181085713.13………60-64273622342.7365-69212403702.12………80岁以上50500370.50严格意义的人口年龄结构仅指各年龄组人口所占的百分比(相对数),即上表中的第2列。但有时除用各年龄组人口的相对比重表示外,还把各年龄组人口的人数(绝对数)同时排列出来,一起表示,如上表第1列。人口年龄结构可以用1岁、5岁、10岁或其他特定的年龄组距来分组,其中1岁年龄组距是最基本的,其他年龄组距均可在此基础上组合而成。常用的特殊年龄分组,如为了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的类型,将人口划分为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3个组,即少年儿童组、成年组和老年组。人口年龄分组还经常与性别分组结合使用。人口年龄结构是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变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又是今后人口再生产变动的基础和起点,它不仅对未来人口发展的类型、速度和趋势等有重大的影响,而且对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将产生一定的作用。主要指标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特征的指标很多,主要有老年系数、少儿系数、老少比、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少儿抚养比、平均年龄和年龄中位数等等。这些指标的定义和计算公式简单分述如下。老年系数又称老年人口比重,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老年人的年龄起点各国不统一,常以65岁作为老年人的起点。三、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基本情况[3]国家统计局每年都有一个该年度的“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根据这个抽样调查得到的数据计算各年龄段人口占总抽样人口的比重,以此作为这一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统计推断。全国人口普查中也有这样的人口年龄结构统计数据。这些结构数据编制成一个“按年龄、性别分人口数”的统计表,公布在下一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7年后改名为《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但毋庸置疑,任何调查都可能存在误差,尤其是人口普查大规模调查误差就更在所难免。从误差的种类和来源上看,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从误差纠正的角度看,对系统误差或有规律的误差调整相对比较容易,而对随机误差的调整则比较困难。此研究对不至影响基本结论的误差予以忽略。1、人口总量为了使研究简单一点,本研究把年龄分成三个年龄段:0~14岁,15~59岁和60岁及以上,分别称为少儿年龄段、劳动年龄段和老年年龄段。首先看一下表2我国的人口总体状况。表2二十年来我国人口状况19901995200020052010人口总量114333121121126743130756133972人口出生率‰21.617.1214.0312.4-死亡率‰6.676.576.456.51-自然增长率‰14.3910.567.585.893.73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近二十年来,我国人口总量不断增长,死亡率基本不变,但人口出生率却不断下降,这证明了我国正向老龄化的趋势发展。2﹑年龄结构本研究选择了1990到2010年双数年份的人口年龄结构向量,构建一个向量的时间序列进行预测研究。做这样的选择是因为:第一,1990年到2010年这二十一年,以“一胎化”为核心的现行生育政策得到了全面严格的贯彻,人口发展的外部环境稳定,没有发生大规模影响人口的事件。第二,相邻两个年度的各年龄结构指标相差很小,为简单计取两年作序列的时间间隔。我们从中[4]国人口统计年鉴中得到下面表3所示的一个向量的时间序列。表31990年-2010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情况年份序数结构指标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199010.27690.63730.0858199220.27600.63080.0932199430.27010.63230.0976199640.25860.63550.1059199850.24310.64560.1113200060.22900.66640.1046200270.21290.66910.1180200480.19300.68340.1236200690.18470.68230.13302008100.17320.68670.14012010110.16600.70140.1326由于人口出生率降低滞后于死亡率的降低,所以产生了人口年龄金字塔的突出部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突出部分业也在移动中,从未成年到成年,最后到老年。这造成了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到老年型的转变。1953年和1964年第一﹑第二次人口普查时,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基本属于年轻型,但进入了20世纪70年代之后,尤其是动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伴随人口出生率和生育率急剧下降,小孩人口比重下降,也由于现在医疗技术的发展,老年人的寿命日渐延长,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使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转变加快。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结构已经初步进入成年型,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结构已经变为典型的成年型。之后,人口年龄结构继续老化,特别是进入了20世纪90年代后,人口年龄结构开始向老年型转变,如下:[5]图1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图(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由此可看出,2010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是:1、人口老龄化快速提前达到高峰。2、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3、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大。四、人口年龄、性别比分析(1)人口峰值在10-14岁达到一个高峰,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多为三年自然灾害后1963-1965婴儿潮时期出生的,所以父母人多,相对的子女也就多。(2)人口峰值在20-24岁为谷底。这主要因为他们的父母多为三年自然灾害期前后出生,故相对而言在其生育年龄能够生育的人口也较少。(3)25-29岁人口数比30-34岁少。1978-1982年计划生育开始实施,因此比较明显的表现在此时间段前后出生数值的比较。(4)45-49岁间人口规模较小。推算该群出生期,恰好是为1959-1961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国处于粮食紧张状态,新生婴儿数少,故该段人口规模不大,所占比重也较小。(5)性别比(男性/女性):婴儿的男女之比为1.12;15岁以下的男女之比为1.13;15-64岁的为1.06;65岁或以上的是0.91;总人口的是1.06。(6)上述数据表明,随年龄越来越小,男女比例失调也越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传统重男轻女思想的残留;二、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养老机制存在漏洞,使大部分人倾向于养儿防老;三、育前检查交流技术进步,使选择性生育大量出现;四、医学水平的提高,使婴儿存活率大幅提高,同时在儿童生长过程中男孩存活率较之以前有很大提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男性比率。五、人口年龄结构对就业问题的影响人口年龄结构之所以与经济发展之间有更为重要的关系,是因为不同年龄的人其“经济”意义是不同的。从人口学的角度来讲,一个人参与经济、政治、社会、军事等活动都和他的年龄有直接的关系。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他首先是一个纯消费者,然后是一个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体,进人老年、退出经济活动以后又成为一个纯消费者。如果我们只考察人口总量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实际[6]上只是将所有的人都视为一个“平均人”而抹煞了不同年龄者的经济含义。可见,考察年龄结构的变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研究,它能使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一个人作为生产者来讲,18~40岁的劳动者,其脑力、体力、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等方面与一个40~60岁的劳动者存在一定的差别,尤其是在一个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社会中,这种差别会直接反映在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上,一个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25~35岁之间达到高峰,然后,随年龄的增长而有所下降退出经济活动领域后,劳动生产率降为零。劳动人口年龄变化的这种特点,是造成人口老化和劳动生产率变动的根源之一。从就业的角度讲,一个消费人口的存在,本身就会创造一部分就业岗位,为这部分人生产衣、食、住、行,对少年儿童进行教育等等都会为经济活动人口提供就业机会。在老年型年龄结构中,由于少年儿童人数急剧减少,会导致为这部分人口服务的就业岗位缩减,而整个社会需要安置和重新安置的就业人数却不断增加,如何把为少年儿童服务的就业者转向其它就业领域,重新安置这部人在其它就业岗位中就业,是一个具有老年型年龄结构的人口必须认真对待的向题。仅从年龄结构的变化上来讲,引起我国未来就业问题的原因是多重的,重新安置原有劳动力的再就业问题可能比安置新生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要更突出一些。而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正处在“人口红利”期,并在未来几年内趋向老龄化,老少比结构严重失调,社会负担加重,并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继续普及,这种现象会越来越严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我国适龄劳动人口(经济劳动人口)正逐渐转向第三产业部门,经济产业布局将逐步趋向合理化。六、人口年龄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自建国以来,我国GDP生产结构中的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反映了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我国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从增加值的比重变化上看,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从主要由第一、二产业带动转为主要由第二、三产业带动。[7]第二,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增长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按可比价计算,在1979年至2005年GDP增长的9.6%中,有5.3个百分点来自第二产业的贡献,3.1个百分点来自第三产业,1.2个百分点来自第一产业。第三,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而且内部结构不合理、效益偏低。与世界大部分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偏低,我国2005年这一比重仅为39.9%。无论从老龄人口数量,还是老龄人口占比来看,都可以明显观察到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由表3可看出,中国在1990年“四普”时,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8.5%,2000年“五普”时,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0.4%,2010年“六普”时,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本文标题: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24178 .html